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第4课 古代寓言二则 课件 (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第4课 古代寓言二则 课件 (共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7 10:0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同学们,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那一个个蕴含深刻哲理的寓言故事,到今天依旧光芒四射。相信同学们课下也积累了很多的寓言故事,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两篇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寓言古代寓言二则41. 学习目标2. 作者简介3. 背景透视5. 相关资料6. 检查预习7. 阅读课文10. 句段品析11. 疑难探究12. 板书设计16. 教材习题讲解4. 文体知识9. 整体感知13. 本课主旨17. 课后作业布置8. 翻译课文14.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5.拓展延伸(重点)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学习一些常用文
言实词及虚词,如履、及、遂、度、宁、以、
坠等。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
3.明确《郑人买履》的寓意(讽刺那些不顾实际,
迷信教条的人)。
4、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4.(难点)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政治家。由经商起家,后任秦国丞相。后因罪被免职,迁往蜀郡途中自
杀。 韩非反对复古倒退,主张因时制宜,施行变
革,富国强兵,却不被采纳,于是他转而埋头于著述之中,写出了《说难》《孤愤》《五蠹》等作品。他的作品、主张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为封建统治阶级实行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它汇集了先秦各种学派的思想,是杂家的代表著作。编写的目的是为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准备思想理论武器。这部书语言简洁、形象生动,说理极富逻辑性。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大多是带有劝喻和讽刺意味的故事。篇幅大多短小精悍,但故事情节完整而生动。借简单的故事,说明某种道理,使人读后得到良好的教益。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物,主题大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创作上大多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寓 言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法家学派早期代表人物有商鞅等人,后期以韩非为主要代表。百家争鸣度( )其足 吾忘持度( )
宁( )信 契( )其舟duódùnìngqì 郑人买lǚ( )
suì( )不得履
zhuì( )于水履 遂 坠(一)通假字
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二)古今异义
是吾剑之所从坠
古义:指示代词,这儿。今义:判断动词。
度:先自度其足 动词,量长短
吾忘持度 名词,量好的尺码
自:先自度其足人称 代词,自己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介词,从 (三)一词多义之:置之其坐 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至之市 动词,到……去
是吾剑之所从坠 结构助词,不译
其:先自度其足 代词,他的,指郑人的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代词,他的,指楚人的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词,他,指楚人
而:而置之其坐 连词,表承接,然后
而剑不行 连词,表转折,但是(四)文言句
判断句
是吾剑之所从坠
点拨: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主语是“是”,谓语是“吾剑之所从坠”。
省略句
而置之(于)其坐(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
点拨:“有欲买履之郑人”,定语后置。
2.何不试之以足
点拨:“何不以足试之”,状语后置。3.无自信也
点拨:“无信自也”,宾语前置。
4.楚人有涉江者
点拨:“有涉江之楚人”,定语后置。
反问句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点拨:“不亦……乎”,古代汉语中的固定结构,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五)成语积累
1.郑人买履:比喻只相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
2.刻舟求剑: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
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六)名句积累
1.宁信度,无自信也。
2.是吾剑之所从坠。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古代寓言二则》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用斜线标出各句的朗读节奏。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郑①人有 欲 买 履②者,先自度③其足,而④ 置 之其坐⑤。至之⑥市⑦,而⑧ 忘操之 。 已得 履,乃曰:“吾忘持度⑨。”反⑩归取 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
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来。”就返回家去取尺码。等他再回到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译文: 原文:郑人买履【注释】①郑:周代的国名,都城在今河南新郑市。②履(lǚ):鞋。③度(duó):动词,量长短。④而:连词,表示承接,可译为“就,然后”。⑤坐:同“座”,座位。⑥之:动词,到……去。⑦市:集市,市场。⑧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⑨度(dù):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⑩反:同“返”,返回。及:到,等到。遂(suì):终于。 人曰:“何不试之①以②足?”曰:“宁③信度,无④自信也。”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去试鞋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译文: 原文:【注释】①之:代词,代鞋子。②以:用。③宁(nìng):宁可。④无:不。 楚①人有涉②江者,其 剑 自 舟 中 坠③于水,遽④契⑤ 其舟,曰:“是⑥吾剑之所从 坠。”舟止,从其所契者⑦入水求⑧ 之。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那人就)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译文: 原文:刻舟求剑【注释】①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荆州市。②涉(shè):渡。 ③坠(zhuì):落,掉落。④遽(jù):立即,匆忙。⑤契(qì):用刀刻。⑥是:指示代词,这儿。⑦所契者:刻记号的地方。所,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⑧求:找。 舟 已 行 矣,而①剑不行,求剑若②此,不 亦③ 惑④ 乎⑤?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译文: 原文:【注释】①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②若:像。③亦:也。④惑:迷惑,糊涂。⑤乎:语气助词,吗。读《郑人买履》,请用原文语言复述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要注意交代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答案】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1.读《刻舟求剑》,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注意故事情节的提炼。【答案】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
2. 1.“乃”字表达效果如何?
【答案】此句中的“乃”字,既写出了郑人十分懊丧的心情,又让人觉得他滑稽可笑,突出了他的“愚”。2.“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郑人把量好的尺码作为判断鞋子是否合脚的唯一依据,表现了郑人的愚蠢、迂腐。3.此句在塑造人物方面属于哪种描写?有何作用?【答案】侧面描写,表现了郑人的“迂”。 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的作用:一方面,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另一方面,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以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本题就是通过行人的反应,从侧面来写出郑人的迂腐。4. 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章是怎样刻
画这一形象的?【答案】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重难点小结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因而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思想僵化,不知道随机应变。1. 你如何看待楚人的“遽契其舟”这一动作?【答案】此举看似聪明,实则愚蠢、糊涂。为下文楚人依此处找剑作铺垫。【答案】运用动作描写,承接“遽契其舟”,将不知变通、静止看问题的蠢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2.“是吾剑之……求之。”分析此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动作描写作用分析法。动作描写指对人物的行为、动作的描写,其作用一般有:显示人物内心世
界,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
度,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等。具体到本题,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刻画楚人的愚蠢形象。3、在这则寓言中,楚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答案】
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着实糊涂。4.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答案】
是为了将“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重难点小结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答案】首先,刻画买履者的动作,表现他的死板、愚蠢。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忘”“反”“取”等动词,表现了买履者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再次,用可笑的结局进行嘲讽。“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最后,用典型的语言表现他的固执。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1.【难点探究】《郑人买履》中是怎样刻画买履者的形象的?【答案】此题运用比较文章不同法。《郑人买履》先对郑人的语言、行动等进行描写,后通过对话揭示这篇文章的寓意,说明了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刻舟求剑》先对楚人行为、语言等进行描写,后通过发表议论来揭示这篇文章的寓意,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2.【手法探究】两篇寓言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第二层 人问曰,何不试郑人曰,
无自信 对话揭示心理郑人买履只






际第一层 先度足,忘操之反取之,
不得履 交代经过、结果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议论发人深省刻舟求剑楚人涉江,剑坠
水中遽契其舟,舟止求剑
失剑、找剑过程刻舟求剑不可
静止
看待
问题第一层第二层 《郑人买履》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通过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1.叙事简洁,寓意深刻。《郑人买履》全文仅61字,
《刻舟求剑》全文仅53字,但两篇文章情节完整,都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且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如《刻舟求剑》借楚人丢剑、找剑这个简单的故事,讽刺了不知变通、只会静止看问题的蠢人。
2.对话精彩,形象鲜明。两则寓言中的人物语言极其简单,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了两个人愚蠢至极的特点。如《郑人买履》中“何不试之以足?”“宁信度,无自信也。”这一组对话,就将郑人墨守成规、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3.对比反问,揭示寓意。《刻舟求剑》运用对比、反问的手法揭示故事寓意。结尾部分用“舟行”与“剑不行”进行对比,发表议论,从而告诉人们不要静止地看问题,语言简洁明了,含义丰富。 同学们,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灵活应对都是不可取的,我们遇事一定要多动头脑,积极的寻求解决办法,而且要分析制定出的对策的可行性,不可闹了笑话。一、像买履的郑人这样的傻瓜似乎不会有,然而细细一想,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有这一类人。有的人处理问题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不是和郑人买履一样愚蠢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需要大胆尝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渡江的楚人根据刻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找剑,除了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他结果的。如果船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这种固守陈规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
点拨:关键应领悟郑人、楚人的愚蠢做法。
1.指量好的尺码。
2.同“返”,返回。
3.用刀刻。
4.迷惑,糊涂。
二、其他的,指郑人的
他,指涉江的楚人之到……去
它,指履
结构助词(不译)
略。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