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第一课《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质量检测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气氛(fèn)
粜米(tiào)
别墅(shù)
开凿(záo)
B.整饬(shì)
饿殍(piǎo)
箜篌(kōnɡ)(hóu)
讽谏(fěnɡ)
C.氤氲(yūn)
唱和(hé)
拈花(niān)
老妪(yù)
D.菜畦(qí)
幽咽(yè)
樊川(fán)
放诞(d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狷介 烦琐 偕同 间谍 乌烟瘴气
B.寂漠 抱负 诙谐 坐镇 民生凋敝
C.复辙 慰藉 因缘 杀戮 慷慨陈词
D.纨绔 疏浚 赌搏 谗媚 历精图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如今是几百年难逢的太平盛世,一个人如果一辈子无所事事,那不要怨别人,只怪自己不够努力,不够用心,不够专一。
B.“海归”人才优势明显,他们就业其实很有市场,只是部分人好大喜功的求职方式堵住了自己的路。
C.在天人的问题上,西方与东方迥乎不同。西方视大自然为敌人,要“征服自然”;东方则视大自然为亲属朋友,人要与自然“合”一。
D.广州恒大队以大比分击败大阪樱花队,赢得了一场荡气回肠的胜利,终于在今年的亚冠赛场上展示出了应有的冠军风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霍金写了《时间简史》,被人誉为人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
B.米芾,湖北襄阳人,是北宋著名画家,生活在文人画的成熟时代,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人物、山水、松石、梅兰竹菊无所不画。
C.靠增强安保力量来制止“医闹”的发生让人难以放心,因为这样的举措只保护了医生的安全,忽视了对相关医生医德的要求。
D.政府把“治污减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系列“铁腕”措施,大力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还给百姓碧水蓝天。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诗歌美的创造过程中,最直接影响人的视觉快感的,是对文字之美的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巧妙地给以组合拼接
②使它们具有一种常人难以达到的丰富的表现力
③在创作实践中,则指一种美的语言以文体的形式表现出来
④一个优秀的诗人,必须在语言运用上表现出过人的技巧
⑤这种文字之美,通常指语言表达上的精确、丰富、生动
⑥深切掌握一种语言的特质
A.⑤④①②⑥③
B.⑤③④⑥①②
C.④①⑥②⑤③
D.⑤③②④⑥①
二、阅读鉴赏(6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25分)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节选)
从757年11月到758年6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的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这时贾至任中书舍人,王维任太子中允,岑参任右补阙,年才32岁的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这些人并肩出入,互相唱和,在“禁掖”里值夜时也常常写诗传递,过着闲散的官吏生活。但是那些唱和诗和朝谒诗在杜甫的诗集里毫无光彩,事实上也不能有什么光彩,里边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在这时期杜甫的诗中,我们只能从“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这样的诗句中想象杜甫不过是一个小心谨慎的官吏。此外他若从北城下朝回来,就是在春风荡漾的曲江头典衣买酒。他这时也写了一些关于曲江的诗,但这些诗与从前的曲江诗相比,既没有天宝末年的《曲江三章》那样的凄苦,也没有《哀江头》那样的沉痛,他在一片花飞的暮春天气,只感到一个庸俗的道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这些信手拈来、歌咏自然的诗句,若是在一般唐人的诗集里也许是很好的名句,可是在杜甫许多瑰丽而沉郁的诗篇中,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至于“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傍?”这样的思想实在不高明,尤其是在两京收复不久,胡人势力还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的时期。
是凤翔一段的经验给他的教训太大了呢,还是这平静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视界只限制在皇帝的周围,而看不见广大的人民呢?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他有时局促到这种地步:官马送还官家,自己又没有马,因此有十天之久不能去看望想去看望的邻近的友人,他说,这既不是爱惜身体,也不是脚力太弱,只怕在街上徒步走路时遇见官长,遭到官长的申斥。他有时自己也深深意识到这可怜的生活:
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可是在这狭窄的天地里,他偶然走到东郊,遇见一匹被兵士遗弃在路旁的瘦马,他也曾联想到人世的困顿,写成一篇《瘦马行》,对瘦马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在城南潏水滨听樵夫讲述几只小鹰被白蛇咬死、一只鹘鸟飞来报仇的故事,他也写出一首充满热情的寓言诗《义鹘行》,来激励壮士的肝胆。
虽然如此,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事实上是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了,若是长此下去,没有一点儿变动,我们真担心他六七年来开辟的诗的国土会断送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
肃宗回到长安后,许多凤翔时代的官吏都或多或少地得到奖励,房琯也被命为金紫光禄大夫,进封清河郡公。可是房琯依然是结交宾客,车马盈门,常常称病请假;他空疏而放肆的言论有时传入肃宗耳中,引起肃宗的不满,再加上贺兰进明那些人的毁谤,致使他在6月里被贬为邠州刺史。他的许多朋友也受到牵连。人们说他们终日结党成群,乱发议论。国子祭酒刘秩贬为阆州刺史,京兆少尹严武贬为巴州刺史,曾经给杜甫许多帮助的大云经寺僧人赞公被放逐到秦州,杜甫也离开了皇帝周围的“氤氲香气”,走出一年前曾经经过的金光门,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管理华州地方的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等的文教工作。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他离开长安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所以他在金光门前写出这样的诗句: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
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
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了,对于他的诗的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他由此才得到机会,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认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的诗的国土,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6.如何理解“幸而不久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动”这句话的含意?(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他的诗歌风格有什么影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第四段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作者对“长安时期的杜甫”的描述体现了传记哪个方面的特点?请举例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11分)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0.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5分)
国殇高处葬,梅庭寓此身
——追怀于右任
1949年11月29日,于右任被迫飞往台湾。飞机呼啸上天的一刹那,大陆便在于右任难以割舍的目光里,定格成一个美丽凄婉、遥不可及的背景,永远也不得亲近了。
于右任来台后婉拒了蒋介石给他准备的花园洋房,住进了一所普通公寓——“梅庭”。这是他长年避暑之地,更是避寿、避官说之地。他过寿时,成千上万的人来祝贺,他不胜其扰,过年也是。身为“监察院长”的于右任经常遭遇各种请托之人,居此亦是为避官说。今日“梅庭”是于右任在台生活唯一留存的居所。
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县,原名伯循,一字诱人,后因有感于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欺凌践踏,遂取谐音“右任”为名。“任”从“衽”字而来,“披发左衽”是受异族统治的象征,而“右衽”则暗含不愿臣服屈辱之志。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于右任致信巡抚要其刺杀慈禧,他出版了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对清朝末世嬉笑怒骂,极尽冷嘲热讽。遭通缉后流亡上海,得震旦学院院长马相伯庇护,入震旦公学,加入光复会。翌年,与马相伯共同创办复旦公学,于右任建议校名取“复旦”二字,有不忘震旦及复兴中华之意,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前身。1922年,他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中国很多小学、中学、大学的创立也都跟他有关系。
1906年11月13日,于右任与孙逸仙于东京会晤,加入同盟会。1907年,他在上海首创《神州日报》。1909年3月,又创《民呼日报》,因抨击时政入狱,后获释。同年8月20日再创办第三份报纸《民吁日报》,因揭发日本暴行而被查封,并再度入狱。1910年9月,愈挫愈勇的他又创《民立报》,《民立报》社是同盟会总部的联络、指挥机构,为民主革命立下汗马功劳。这些都是民国最早期的报纸,而其办报理念原则及经营管理等,“足以光照(中国)整个百年报业史”。
于右任一生写诗、词1
200多首。其内容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安危为念,极少花前月下之音,断无无病呻吟之句,诗品之高,无人企及。1945年10月,国共两党谈判,于右任设宴招待毛泽东,席间两位纵论诗词。于右任由衷赞叹说:“毛先生真乃千古奇才一代伟人啊,特别是《沁园春 雪》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真可谓神来之笔,读后直让人感奋不已!”毛泽东称赞于右任说:“当年右公所写《天净沙》结尾‘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更发人深思啊!”言毕,二人抚掌大笑。
他精于笔法而以稚拙简漫出之,尤于唐代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用功甚勤,造诣甚深,于宽博潇洒中别具神韵,世人称为“于草”,笔走龙蛇,大气磅礴,雄健雅致兼而有之。作品之多,当代无双。求墨宝者众,他从不计较高低贵贱,对清贫之士更分文不取。其《标准草书千字文》风行一时,他也不取一文稿酬。很多人假借其大名,卖字求生,于右任特意关照副官:“不要以我‘院长’的名义去为难他们。”一代文豪林语堂曾评价说:“当代书法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人品、书品为最好模范。”
现在其书法作品飙升到天价,但历任要职50多载的于右任,生活节俭,别无长物。去世后留下的保险箱里只有一张为儿子出国读书向别人借钱的借据,果真是一介“落落乾坤大布衣”。
于右任生性豪爽,遇到借钱者,从来都是慷慨解囊,平时也好客,也接济一些比他更穷的人。仅拿公务员的薪水,所有办公费、机密费一概不受的于右任每到月末,生活便捉襟见肘,有时还要靠借贷度日。他却说:“穷,是我的光荣。”
于右任厚承中华传统文化,他常说“静能藏神,躁则消神”。其健身方法也是中华传统的“八段锦”。他每天下午练习一遍,对养生和书法都十分有益。
每当有人问及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注]。横批:如意。
1962年1月12日,预感来日无多的于右任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1月22日,于右任又怆然而记:“葬我于台北近处高山之上亦可,但山要最高者。”1月24日,于右任一气呵成写下了那首令人荡气回肠、一咏三叹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思亲思乡,声声如杜鹃啼血。两年后,于右任带着对故乡的不舍与依恋抱憾离世,享年86岁。
遵从于右任遗愿,其安葬地设在台北最高处的观音山巅。在这里,于右任面朝西北,可以永远眺望着自己朝思暮想的故乡。而融于溪光山色间的“梅庭”,花木扶疏,正在向世人娓娓诉说着已然飘逝的如烟往事。
【注】 不思八九,常想一二:出自“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八九”代指不如意事,“一二”代指如意事。
1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于右任婉拒蒋介石为他准备的花园洋房,可以看出他生性淡泊、不慕富贵,也委婉地表达了他和蒋的政见不合。
B.本文讲述于右任在多个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同时突出其内在精神品质,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可敬可叹的长者、名士形象。
C.1962年,86岁高龄的于右任在日记中写下《望大陆》一诗,一咏三叹,其情悲切,似乎已经预感到有生之年无法回到大陆。
D.客厅的一副对联体现出于右任简单素朴的生活哲学:不因强求完美而被欲望窒息了心智。从中可见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参悟之深。
E.本文语言工整严谨,多处引用传主的话和其他人的评价,大致以时间为序展开,记叙了于右任从求学、为官,直到离世的饱经沧桑、成就卓然的一生。
13.于右任哪些可贵品质令人感叹?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于右任一生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于右任说:“穷,是我的光荣。”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语的认识。(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4分)
16.请以某位诗人或词人的名字为开头,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可增删个别词语。(5分)
杜甫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因为牵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令人荡气回肠;“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将多少人的牵挂书写得缠绵悱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据以下规定的情境,以“一江春水”为中心,将其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40个字左右,要求语言优美、生动,感情鲜明。(4分)
情境一:伤心人面对一江春水
情境二:开心人面对一江春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三个句子构成排比,语意逐步加强。(5分)
一朵浪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一排浪花,是一组激昂的旋律;一江浪花,是一部欢乐生命的乐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杜甫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请以“登上高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要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选D。A项,“氛”应读fēn;B项,“饬”应读chì;C项,“和”应读hè。
2.解析:选A。B项,漠—寞;C项,复—覆;D项,搏—博,历—励。
3.解析:选C。A项,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都不干。此处应用“无所作为”或“一事无成”。B项,好大喜功: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指办事不切实际,喜欢铺张浮夸。这里应为“好高骛远”。C项,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使用正确。D项,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此处用错了对象。
4.解析:选D。A.主语残缺。“被人”前加“这部书”。B.结构混乱。“包括……无所不画”应删掉“包括”。C.搭配不当。“保护……安全”应改为“保证……安全”。
5.解析:选B。语段首先点出诗歌创作中的文字之美,然后写文字之美的表现,最后写诗人是如何实现文字之美的。对于如何实现文字之美,④⑥①②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由此不难得出答案。
6.“大的变动”是指杜甫因受房琯事件的牵连被贬到华州做官一事,之所以说是“幸而”,是因为虽然这件事对于杜甫的政治前途是一个打击,但是对他的诗歌发展却是一个大的恩惠,从此杜甫由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了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7.杜甫在长安生活的时期生活比较闲散、无聊,为官小心谨慎,把皇上的赏赐视为无上的光荣,虽然也偶尔关注民生困顿,但总的来讲,杜甫在长安的官吏生活一天一天地变得狭窄,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出现很多应时之作,缺乏充实的内容,没有以前的诗歌那样的凄苦和沉痛,只显得轻飘而悠扬,没有分量。
8.从内容上来说,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从结构上来说,为下文作者得出杜甫成为人民诗人的结论做了铺垫。
9.作者既描写了杜甫的伟大,也没有回避他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局限,这体现出传记真实再现人物的本来面目的特点。如:“他终日只是供奉皇帝,伺察皇帝的颜色,他说,‘天颜有喜近臣知’;他4月里陪着肃宗祭祀九庙,5月端午得到皇帝的赐衣,都看为是无上的光荣”。再如:“他离开长安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不能‘从容陪笑语’供奉皇帝,觉得好像是一个被遗弃的人”,他当时只认为这对于他政治的前途是一个打击。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但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杜甫走出这片狭窄天地的过程越艰难,他的转变才越显得可贵和伟大。
10.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11.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12.解析:选BD。A.“和蒋的政见不合”于文无据。C.“86岁”错,应为“84岁”,他在写完此诗两年后86岁去世。“在日记中”也于文无据。E.说本文语言“工整严谨”不甚妥,本文未涉及“求学”经历。
13.解析:这是一道整体概括文意的题目,答题时要找准文中的关键句子,从中提炼,然后分条作答。答题时注意概括出性格特征后要结合事例加以解释说明。
答案:①正直清廉。身为监察院院长,不受请托;仅拿公务员的薪水,身居要职却清贫度日。②淡泊名利,宽仁好施。躲避别人为其祝寿;不取稿酬,贫者求字分文不取;别人冒其名卖字求生,他反倒关照副官不要为难他们;慷慨借钱给别人,自己借贷也还接济更穷之人。③爱国情深,志于振兴中华。改名为“右任”,不愿臣服屈辱于侵略者;追随孙中山,一生奉“天下为公”为座右铭,创办复旦公学,“复旦”二字,有不忘震旦及复兴中华之意。④敢于反抗,愈挫愈勇。致信巡抚要其刺杀慈禧,写了很多反对清朝的诗;办报被查封,两度入狱却不畏惧,继续办下去。⑤眷恋故乡,至死不忘。作《望大陆》一咏三叹,交代死后也要葬在高处,遥望故乡。(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14.解析:这是一道整体概括文意的题目。答题时应先简单地划分段落,答题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答案:①政治上:辛亥革命元勋。他是较早期的同盟会成员,为民主革命立下汗马功劳,是元老级人物。②报业先驱。创办民国最早期的报纸,其办报理念原则及经营管理等,“足以光照(中国)整个百年报业史”。③教育上:教育大家。与马相伯共同创办复旦大学前身——复旦公学,创办上海大学,中国很多小学、中学、大学的创立也都跟他有关系,他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④诗词上:诗词大家。诗作颇丰,有1
200多首,其内容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安危为念,品格极高,曾得毛泽东高度赞赏。⑤书法上:书法大家。创“于草”,造诣深厚,作品之多,当代无双,求墨宝者众,其《标准草书千字文》风行一时。(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15.解析:这是一道探究性的题目,答题时可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要结合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
答案:于右任视“穷”为“光荣”,表现出重义轻利的人生境界,令人敬仰。①于右任虽物质上“穷”,但为官清廉自守,做人宽厚仁爱,是一位精神富者,应该感到光荣。②于右任虽对待遇的要求不高,但以身许国、许民,为民主革命立下汗马功劳,在诗词、书法、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有很深造诣,达到人生制高点,应该感到光荣。③反观当下,多少贪官贪污受贿终至锒铛入狱,多少文化人借名捞财终至身败名裂,人生不应只以钱多为富,而应追求精神道德的富有、人生的伟大。(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16.解析:将散句改成排比句式,关键在于将每个散句按相同的句式表述。
答案:(示例)杜甫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将牵挂吟唱得荡气回肠;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将牵挂书写得缠绵悱恻。
17.解析:要区分出不同对象面对“一江春水”时的心态、情感的差异,并且在抒情时选择恰当的意象。
答案:(示例)情境一:野渡无人,寂寞的春潮把浓浓的忧愁融入大江,江水被染成碧色,江流婉转恰似愁肠九转,江涛呜咽。那一江春水呀,翻腾着料峭春寒,连绵万里,流向天涯。
情境二:江花红似火,江水碧如蓝,江涛唱出温暖的歌,江面的鸭儿也发出欢快的叫声。那一江春水呀,满载着生机,满载着希望,浩浩荡荡,流向天涯。
18.解析:仿写句子要搞清楚被仿写句子的句式。此题例句运用博喻手法将“浪花”分别比喻为“音符”“旋律”“乐章”,同时三个喻体分别用“一个”“一组”“一部”构成范围逐渐扩大的递进关系。所以仿写必须抓住例句这些特点。
答案:(示例)一片树叶,是一颗生命的水滴;一棵树木,是一条生命的长河;一片森林,是一汪生命勃发的大海。
1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