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端午的鸭蛋》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3-16 09:45:00

文档简介

17、端午的鸭蛋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掩、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掌握“莫名其妙、肃然起敬”这些词的含义和用法,学习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2、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增强语感。4、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①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②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是妙笔,还是赘笔?三、教法建议:1、文献法。课前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包括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诗词荟萃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朗读法。本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体会得出。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风味来。好的朗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文章的深意在朗读中自会呈现。四、教学练活动程序: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2、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活动一】实施诊断性评价,导入新课。《端午的鸭蛋》第一课时诊断性评价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腌( ) 门楣( ) 苋菜( ) 城隍庙( )2、释义并造句。肃然起敬:囊萤映雪: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3、汪曾祺,江苏 人, _ 家。元稹, 代诗人,和_ 同时代,并称“_ _ ”。4、仔细阅读下列几首诗,说说你从诗中了解到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端  午 (唐)文 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参考答案:1、yān méi xiàn huánɡ 2、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地表示敬意。 囊萤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3、高邮 作 唐 白居易 元白【活动二】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多媒体播放各地端午风情画。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端午的资料(文字资料或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交流,然后各组推荐较有价值的资料全班交流,图片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朗读或投影显示。【活动三】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问题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别给第1段,第2、3段,第4段拟一个小标题。明确:端午的风俗;家乡鸭蛋;端午的鸭蛋。问题2:你认为这些内容之间联系紧密吗?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是什么?文章最后的一段是什么?一般情况下,我们写作文常用总分、总分总等结构,但是这篇文章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好象不沾边,他们是怎么连接起来的?)明确: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这就像是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是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即:形散而神不散。问题3:这样的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明确:这正好表现了作者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使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问题4: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是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特点的体现。你认为呢?明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题目,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只需点明两种评价的角度不同,前者从结构严谨入手,后者从写作风格入手。【活动四】精读课文,探讨作者的情感。问题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明确: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 ,“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娓娓道来,精彩纷呈,显现了乡土生活的多姿多彩。 问题2: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明确:高邮鸭蛋:好、奇、名。问题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谈起家乡的鸭蛋,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对家乡的鸭蛋难以忘怀,这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自豪,“曾与经沧海难为水” “有荣焉”。问题4:全文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文章洋溢着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与留恋。一个小小的鸭蛋凝聚着情趣、诗意和作者的满腔深情。或对故乡的特产,对故乡、对生活的热爱。五、第一课时评价与反馈《端午的鸭蛋》第一课时形成性评价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门槛(kǎn) 贴符(fú) B.车胤(yìn) 门楣(méi)C.苋菜(xiàn) 浙江(zhē) D.络子(lào) 蛋壳(ké)2、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3、填空:(1)曾经沧海难为水,_ _。袁枚,_ _代诗人,_ 家。(2)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在农历的 ,相传是为纪念战国时期的大诗人 ,中国的传统的节日还有 等。(3)全文隐隐贯穿这样的一条思路: 、文章流露出 4、课文结尾,作者写了“囊萤夜读”的故事,类似的故事还很多,你能举出两个古人苦读书的例子吗? 参考答案:1、C 2、D 3、(1)除却巫山不是云 清 诗论家(2)五月初五 屈原 元宵节 、重阳节 、春节 (3)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4、头悬梁,锥刺股。六、第一课时的小结和反思:1、课堂小结:2、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感受语言魅力;2、合作研讨,领悟作者的创作风格;3、体验生活,联系自身经历,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4、延伸拓展,感受作品的深意。【活动一】实施诊断性评价:《端午的鸭蛋》第一课时诊断性评价●创意读写活动,选出其中一种创意活动。①假如你是高邮市长,你要举办“中国高邮·双黄鸭蛋文化节”,你怎样向大家推荐高邮的鸭蛋文化; ②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节; ③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一位长辈,请向孩子们介绍端午节里的美食“十二红”; ④假如你是课文里面孩子的一员,请说说你的“鸭蛋络子”; ⑤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你介绍 “写虎字”、放“黄烟子”的乐趣; ⑥假如你是当地的厨师,请你给旅游的客人介绍咸鸭蛋的吃法;⑦假如你是一只充满灵性的高邮鸭蛋,你怎样表现自己的个性。【活动二】品读语言,体会独特的语言风格。1、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明确:①口语色彩浓厚: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段,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浓。如:“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一句“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活现了作者的那份纯朴厚道又憨倔可爱的神情。“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这两句,融入方言,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②古汉语点缀更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淡雅之美。例如: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这两句,典雅的文言词语、诗句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雅俗共赏。③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或点睛。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和神韵。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个“吱”字就写出吃鸭蛋时的快感和动感。 教师小结: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口语化:短句,方言 雅俗共赏文学性:文言、成语 【活动三】再读课文,感悟经典作品特色。问题:什么样的作品才算经典? 明确:①独特的生活 ②丰富的思想 ③特色的语言 ④精当的结构。以鲁迅(绍兴)、老舍(北京)、巴金(四川)等为例。【活动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表达能力的展现:汪曾祺先生笔下端午的鸭蛋是那样令人神往。掀开记忆的一角,尘封的岁月里留下了我们每个人金光灿灿的童年,请把你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模仿原文的情趣和语调,介绍给大家听。五、拓展资源 材料一: 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小叙事(龙协涛)  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材料二: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彩的。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表现手法上能出奇制胜,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受。散文的结构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
   总体来看,抒情的散文有时气势磅礴,有时低吟浅唱;记叙的散文如诗如画,曲径通幽;议论的散文情真意切,精彩纷呈……但是,不管作者怎么样安排文字,怎样组织材料,归根结蒂还是为了表达他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受。六、第二课时评价与反馈《端午的鸭蛋》第二课时形成性评价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贿的丑行被揭露后,他声名狼藉。 B.黄教授德高望重,很受人尊敬。C.我们中学生不能墨守成规,要有创新精神。D.小明做错了事有点心虚,真可谓虚怀若谷。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过午饭后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B.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C.写贵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D.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3、请你根据下面歌词的结构,以“相互就是”开头,仿写两句话。茫茫人海,漫漫大路,你我相遇,成为相互。相互就是:走累了一起扶助,相互就是:走远了一起回顾。啊,相互就是: ;相互就是: 。4、以下三句都选自课文,请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5、自选角度,赏析下段文字: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节选自汪曾祺《故乡的食物》一文参考答案:1、D 2、B 3、参考;相互就是:痛苦时一起倾诉;相互就是:快乐时一起投入 4、A处:浓厚的口语色彩。 B处:淡淡的幽默。C处:文言词语与口语相映成趣,增添了典雅之美。七、第二课时小结和反思:1、课堂小结:2、教学反思:
PAGE17、端午的鸭蛋使用者: 时 间: 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掩、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掌握“莫名其妙、肃然起敬”这些词的含义和用法,学习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2、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增强语感。4、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①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②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是妙笔,还是赘笔?三、学法指导:1、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加深对各地端午风俗的认识。2、利用字典,解决本文的生字词的读音及意义。3、学会抓住文段的关键字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四、教学练活动程序: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2、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活动一】实施诊断性评价,导入新课。《端午的鸭蛋》第一课时诊断性评价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腌( ) 门楣( ) 苋菜( ) 城隍庙( )2、释义并造句。肃然起敬:囊萤映雪: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3、汪曾祺,江苏 人, _ 家。元稹, 代诗人,和_ 同时代,并称“_ _ ”。4、仔细阅读下列几首诗,说说你从诗中了解到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端  午 (唐)文 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活动二】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多媒体播放各地端午风情画。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端午的资料(文字资料或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交流,然后各组推荐较有价值的资料全班交流,图片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朗读或投影显示。  【活动三】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问题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别给第1段,第2、3段,第4段拟一个小标题。问题2:你认为这些内容之间联系紧密吗?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是什么?文章最后的一段是什么?一般情况下,我们写作文常用总分、总分总等结构,但是这篇文章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好象不沾边,他们是怎么连接起来的?)问题3:这样的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问题4: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是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特点的体现。你认为呢?【活动四】精读课文,探讨作者的情感。问题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问题2: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问题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谈起家乡的鸭蛋,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问题4:全文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五、第一课时评价与反馈《端午的鸭蛋》第一课时形成性评价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门槛(kǎn) 贴符(fú) B.车胤(yìn) 门楣(méi)C.苋菜(xiàn) 浙江(zhē) D.络子(lào) 蛋壳(ké)2、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 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3、填空:(1)曾经沧海难为水,_ _。袁枚,_ _代诗人,_ 家。(2)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在农历的 ,相传是为纪念战国时期的大诗人 ,中国的传统的节日还有 等。(3)全文隐隐贯穿这样的一条思路: ,文章流露出 4、课文结尾,作者写了“囊萤夜读”的故事,类似的故事还很多,你能举出两个古人苦读书的例子吗? 六、第一课时小结和反思:1、课堂小结:2、学习心得: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品读课文,揣摩语言,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感受语言魅力;2、合作研讨,领悟作者的创作风格;3、体验生活,联系自身经历,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4、延伸拓展,感受作品的深意。【活动一】实施诊断性评价:《端午的鸭蛋》第一课时诊断性评价●创意读写活动,选出其中一种创意活动。①假如你是高邮市长,你要举办“中国高邮·双黄鸭蛋文化节”,你怎样向大家推荐高邮的鸭蛋文化; ②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节; ③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一位长辈,请向孩子们介绍端午节里的美食“十二红”; ④假如你是课文里面孩子的一员,请说说你的“鸭蛋络子”; ⑤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你介绍 “写虎字”、放“黄烟子”的乐趣; ⑥假如你是当地的厨师,请你给旅游的客人介绍咸鸭蛋的吃法;⑦假如你是一只充满灵性的高邮鸭蛋,你怎样表现自己的个性。【活动二】品读语言,体会独特的语言风格。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活动三】再读课文,感悟经典作品特色。问题:什么样的作品才算经典? 【活动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表达能力的展现:汪曾祺先生笔下端午的鸭蛋是那样令人神往。掀开记忆的一角,尘封的岁月里留下了我们每个人金光灿灿的童年,请把你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模仿原文的情趣和语调,介绍给大家听。五、拓展资源 材料一: 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小叙事(龙协涛)  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材料二: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彩的。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表现手法上能出奇制胜,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受。散文的结构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
   总体来看,抒情的散文有时气势磅礴,有时低吟浅唱;记叙的散文如诗如画,曲径通幽;议论的散文情真意切,精彩纷呈……但是,不管作者怎么样安排文字,怎样组织材料,归根结蒂还是为了表达他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受。六、第二课时评价与反馈《端午的鸭蛋》第二课时形成性评价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贿的丑行被揭露后,他声名狼藉。B.黄教授德高望重,很受人尊敬。C.我们中学生不能墨守成规,要有创新精神。D.小明做错了事有点心虚,真可谓虚怀若谷。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过午饭后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B.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C.写贵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D.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3、请你根据下面歌词的结构,以“相互就是”开头,仿写两句话。茫茫人海,漫漫大路,你我相遇,成为相互。相互就是:走累了一起扶助,相互就是:走远了一起回顾。啊,相互就是: ;相互就是: 。4、以下三句都选自课文,请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5、自选角度,赏析下段文字: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节选自汪曾祺《故乡的食物》一文七、第二课时小结和心得:1、课后小结:2、学习心得: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