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鼓声咚咚响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鼓声咚咚响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桂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11-07 19:12:06

文档简介

第14课 鼓声咚咚响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壮族会鼓中的人物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物动态造型、色彩搭配和画面构图等美术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撕纸的方式进行人物动态造型表现,锻炼动手技能,培养合作精神。
2学情分析
《鼓声咚咚响》一课,是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编著的三年级第五册第14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我设计的课时为1课时。鼓的历史悠久,中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了鼓,在现代,鼓也广泛的用于各民族的宗教祭祀、婚丧嫁娶、生活娱乐、节日庆典等生活的各领域,人们用它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本课以打鼓中的人物动态做为学习内容,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对人物造型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如何塑造人物动态,学会用撕纸画表现打鼓的热闹喜庆场景,更好地体验美术造型表现的乐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击鼓的人物活动,塑造人物动态。
教学难点用撕纸方式创造性的表现击鼓中的人物动态。
4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欣赏打鼓视频。 出示击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打鼓动态。
二、 探究学习
1、 学生摆打鼓动作,另一人用小纸人摆出打鼓的动态,认识并了解人物关节与人物动态的关系。
2、 请出小纸人教具,请学生摆一摆构图,认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画面构图知识。
3、 认识撕纸这一表现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撕纸制作步骤(想一想、撕一撕、摆一摆、贴一贴)。
三、 师示范 (学生说,老师做)师:接下来,请小朋友们帮老师在这张黑卡纸上撕一个动作夸张的鼓手。(教师示范一个人物) 生:和老师共同探究(逐渐引导学生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在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如色彩对比,画面构图等) 在掌握了撕纸技法后,教师引导学生给撕好的鼓手找座位,(黑板上的第三位鼓手)让学生在情景氛围中理解遮挡关系,奠定构图基础。
四、 创造表现
1、 教师讲述作业要求,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 (作业要求:造型夸张、表情生动、色彩有对比。每两个小朋友合作1个人物,用胶棒粘贴在情景展示区的和适合位置。)
2、 学生做作业,教师巡堂指导。
五、 交流评析
1、 鼓励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互评。
2、 教师点评小结
六、 拓展
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喜爱打鼓活动的人们,他们用自己喜爱的美术形式来表现打鼓,他们是用的哪些表现手法?(课件展示用水墨、线描、泥塑、油画表现的作品) 师小结,结束课堂。
课件18张PPT。第14课 鼓声咚咚响驱赶野兽驱赶野兽婚庆婚庆宗教祭祀宗教祭祀节日庆典油画中国画剪纸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