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使学生了解三次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通过对史料的研习,培养学生研读史料,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客观评价三次改革,提高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cnjy*com
【过程与方法】:
(1)情境法:教学过程中展示漫画图片,营造历史探究情境。
(2)比较法: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归纳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实质。
(3)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展示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苏联三次改革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具备科学正确的指导理论,突破传统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21cnjy.com
学情分析:
本课与第15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 ,介绍了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起到了承上的作用。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起到了启下的作用。21·cn·jy·com
本课知识线索清晰,便于学生整体把握苏联的经济改革,但本课内容理论性强,与政治学科中的计划经济、价值规律等知识联系比较密切,高一年学生还无法从学科渗透的角度运用政治中某些知识来认识历史问题,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失败原因。
教学难点:
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实质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苏联的经济改革
【展示视频】:《苏联解体》视频。
设置疑问:我们在上学期学过美苏争霸,得知苏联在战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和美国争霸的超级大国,为什么突然在1991年底解体了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解决我们心中的疑惑。21·世纪*教育网
【讲授】一说苏联经济改革
【展示图片】:
?
观看这幅图片,说说苏联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是什么?
一说苏联经济改革
【提问】阅读材料,说说斯大林模式存在什么问题?
【出示材料】:
斯大林抛开了列宁关于计划经济下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的观点……把计划经济引申为国家依靠行政命令按指令计划管理的经济,把有计划的发展经济与市场作用对立起来,并把这些看成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根本区别。2-1-c-n-j-y
小结: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进入了巨大的理论误区。
【提问】阅读材料,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出示材料】:
1、斯大林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20世纪30年代末,在工业总产量上赶上和超过了欧洲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是,以集中全力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国家工业化是靠牺牲人民的消费、牺牲农业和轻工业实现的,其负面后果是国家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2、直到1950年全国有22.4%的集体农庄亏损经营,近20%的农庄每个劳动日分不到半公斤粮食。
小结:斯大林模式弊端(板书)
【活动】二说苏联经济改革
二说苏联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板书)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赫鲁晓夫改革的工业、农业方面的内容。
【提问】阅读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积极作用?
【出示材料】:
1、1954-1958年谷物总产量增长63%,年总产量在苏联历史上第一次跨越1亿吨水平。肉类年生产总量800万吨,增长32%,牛奶增长61%,蛋类增长44%,羊毛增长36%。
2、195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560万吨,其中来自开垦地的产量为 3720万吨,约为总产量的 43%。新垦区的谷物生产增加得尤为显著。21教育网
3、1958年,决定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把其机器出售给农庄,以结束“一块土地两个主人”的现象。
4、1953年到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2倍。1961年,苏联发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的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小结: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效果。
【提问】阅读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其实质是什么?
【出示材料】:
1、由于受传统所有制理论和“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路线的影响……(赫鲁晓夫)1959年转而采取措施,限制宅旁园地和自养牲畜…… 导致苏联农业中家庭副业再度急剧萎缩。
2、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2·1·c·n·j·y
3、1958年,全国种了1800万公顷玉米,1962年,猛增到3700万公顷,可是,苏联的自然条件毕竟不是美国,结果许多地区产量很低,有些地方甚至颗粒无收,造成后来人们形容的“玉米灾难”——全国性的饲料缺乏。www-2-1-cnjy-com
4、赫鲁晓夫决定改组农业机器拖拉机站,但过于仓促……(使农庄)背上沉重的债务,无法对扩大再生产进行投资……拖拉机站的农机手多数离开农村,集体农庄缺乏技术人员……由于保管不善、失修和使用过度,大量农业机械在1959-1961年遭到损失。
5、赫鲁晓夫曾从联盟中央下放了不少权力,然而,由于改革中出现了地方主义和民族主义问题,联盟国家面临分裂主义威胁。因此,从1960年起重又加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小结:赫鲁晓夫无法彻底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板书)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完成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工业、农业方面的内容。
【提问】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就、问题及实质
【出示材料】:
1、1950年苏联国民收入只及美国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苏美差距日趋缩小。www.21-cn-jy.com
?????
2、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宣布了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计划工作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经济领导的中心环节和核心。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所有成就都是同经济的计划经营紧密联系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70年代后,苏联国家计委和政府各部就恢复了对生产的全面控制。
4、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一方面耗尽了1920、19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权的动员型政治经济体制的潜力;另一方面又使苏联积聚了大量危机因素,导致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全面停滞,苏联走进衰亡的时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小结:勃列日涅夫无法彻底冲破斯大林模式束缚
【提问】分析赫、勃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
【展示图片】:
【出示材料】:
苏联领导人既然死守着僵化了的传统理论,那么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注定在原经济模式范围内兜圈子。
小结:坚持斯大林体制小修小补(板书)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板书)
分析表格给出的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结果和实质
【展示图片】:?
引出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小结:突破斯大林模式,解体(板书)
【讲授】三说苏联经济改革
三说苏联经济改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思考1: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改革结果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思考2:根据以上问题,结合改革内容,思考苏联的经济改革对我国改革开放有何启示?
课件36张PPT。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953年斯大林模式苏联一说苏联经济改革阅读材料一说明斯大林模式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斯大林抛开了列宁关于计划经济下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的观点……把计划经济引申为国家依靠行政命令按指令计划管理的经济,把有计划的发展经济与市场作用对立起来,并把这些看成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根本区别。
——景勿吾《战后苏联改革的历史透视与思考》P113-114材料一:高度集中计划经济行政指令排斥市场单一公有制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物产极大丰富,
公有制、计划经济、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消失、按劳分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P217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进入了巨大的理论误区阅读材料二
分析斯大林模式导致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材料二:
1、斯大林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20世纪30年代末,在工业总产量上赶上和超过了欧洲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是,以集中全力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国家工业化是靠牺牲人民的消费、牺牲农业和轻工业实现的,其负面后果是国家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形。
——景勿吾《战后苏联改革的历史透视与思考》P12
2、直到1950年全国有22.4%的集体农庄亏损经营,近20%的农庄每个劳动日分不到半公斤粮食。
——《苏联通史》第11卷,P208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农业问题尤为严重二说苏联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1、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5、部分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推行“物质利益原则”。2、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3、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4、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阅读材料三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积极作用?材料三:
1、1954-1958年谷物总产量增长63%,年总产量在苏联历史上第一次跨越1亿吨水平。肉类年生产总量800万吨,增长32%,牛奶增长61%,蛋类增长44%,羊毛增长36%。
——《赫鲁晓夫执政年代》中文版,P40。
2、195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560万吨,其中来自开垦地的产量为 3720万吨,约为总产量的 43%。新垦区的谷物生产增加得尤为显著。
——《苏联的农业(统计资料集)》第90页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提高了粮食产量材料三:
3、1958年,决定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把其机器出售给农庄,以结束“一块土地两个主人”的现象。
——景勿吾《战后苏联改革的历史透视与思考》 P120
4、1953年到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2倍。1961年,苏联发射的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成功的绕地球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P87部分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促进了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为促进生产明确了权责,具有积极作用阅读材料四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其实质是什么?材料四:
1、由于受传统所有制理论和“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路线的影响……(赫鲁晓夫)1959年转而采取措施,限制宅旁园地和自养牲畜…… 导致苏联农业中家庭副业再度急剧萎缩。
——景勿吾《战后苏联改革的历史透视与思考》P121
2、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共产主义理论严重脱离苏联实际,改革出现反复。改革没有科学依据,违背了自然规律,忽略了客观实际。材料四:
3、1958年,全国种了1800万公顷玉米,1962年,猛增到3700万公顷,可是,苏联的自然条件毕竟不是美国,结果许多地区产量很低,有些地方甚至颗粒无收,造成后来人们形容的“玉米灾难”——全国性的饲料缺乏。P69
4、赫鲁晓夫决定改组农业机器拖拉机站,但过于仓促……(使农庄)背上沉重的债务,无法对扩大再生产进行投资……拖拉机站的农机手多数离开农村,集体农庄缺乏技术人员……由于保管不善、失修和使用过度,大量农业机械在1959-1961年遭到损失。P68
——景勿吾《战后苏联改革的历史透视与思考》
改革没有循序渐进,具有盲目性领导人主观臆断追求高速度,基层组织曲意逢迎,坚持了高度集中体制材料四:
5、赫鲁晓夫曾从联盟中央下放了不少权力,然而,由于改革中出现了地方主义和民族主义问题,联盟国家面临分裂主义威胁。因此,从1960年起重又加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景勿吾《战后苏联改革的历史透视与思考》P174未正认识和确解决改革出现的新问题,改革出现了反复材料五:
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它使得国家的全部生产能力能够迅速的和有计划的发展。
——苏共中央关于完成编制六五计划工作的决议,1956年12月25日《真理报》赫鲁晓夫无法彻底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造成混乱赫鲁晓夫改革的实质是:(二)勃列日涅夫改革纠正赫鲁晓夫改革混乱扩大农场和农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材料六:1950年苏联国民收入只及美国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苏美差距日趋缩小。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取得了哪些成就呢?苏美军事竞赛情况表(1978年)阅读材料七
勃列日涅夫对这些成就有什么认识呢?材料七:
1、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宣布了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计划工作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民经济领导的中心环节和核心。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所有成就都是同经济的计划经营紧密联系的。
——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四大总结报告和二十六大文件
2、70年代后,苏联国家计委和政府各部就恢复了对生产的全面控制。
——阿甘别吉扬《苏联改革内幕》P133
勃列日涅夫无法彻底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材料八: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一方面耗尽了1920、19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权的动员型政治经济体制的潜力;另一方面又使苏联积聚了大量危机因素,导致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全面停滞,苏联走进衰亡的时期。
——陆南泉《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和倒退》观察漫画,阅读材料九
分析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九:苏联领导人既然死守着僵化了的传统理论,那么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注定在原经济模式范围内兜圈子。——景勿吾《战后苏联改革的历史透视与思考》P118苏联1982年坚持斯大林体制小修小补(三)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1、“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2、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经济改革受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加速战略”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畸形。斯大林模式苏联苏联解体1991年三说苏联经济改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思考1: 思考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改革结果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2、过程方面:后继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对错解释的理论墨守成规。(戈尔巴乔夫)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改革措施又出现巨大失误。1、体制方面: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错误解释3、结果方面:
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思考2: 根据以上问题,结合改革内容,思考苏联的经济改革对我国改革开放有何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3、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
4、改革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社会主义道路。
5、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6、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