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从时代、代表、主张、影响等方面,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思想的主要内容。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并对三大进步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2)联系必修Ⅰ专题一“明清专制主义强化”和必修Ⅱ专题一“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根据教材与相关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暴,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优秀品质。
(2)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学情分析:
现阶段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在初中对本课相关内容略有接触,相对高中教学的要求,学生的知识面较窄。但经过高一历史的学习及对本单元前三课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历程的系统学习,基本掌握了儒家思想的变化和发展,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和独立思考意识。所以讲解时主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主要提出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引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教学过程:
【活动】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导入】情景导入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当时在明清思想界里涌现出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乃至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他们批判的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活动】材料展示与合作探究
环节一、材料展示
展示一:?“离经叛道”的李贽的肖像和《焚书》《藏书》的书影1.介绍李贽其人(学生介绍)。
2.“离经叛道”指的是什么?3.为什么李贽的代表作书名叫《焚书》《藏书》?(以这三个问题引出李贽的异端思想)
展示二:李贽语录
材料: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
——《焚书·答以女人道为短见书》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
——《藏书》
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藏书》
阳为道,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三教归儒说》
(1)依据材料,归纳李贽主要观点及其时代价值。(6分)【答案略】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分析李贽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答案略】
展示三:研究学习(一)黄宗羲语录材料一:“……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为一人之淫乐。”材料三:“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二)顾炎武语录材料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日知录》材料二:“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三)王夫之语录
材料: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气者,理之依也”根据以上材料,归纳三人的主要思想。【答案略】
展示四: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表格(填写思想主张及意义),让各组同学在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完成,小组讨论,教师随机抽查三个组展示合作成果。
时代背景【补充】
代表
思想主张
意义
①政治: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社会的危机加深,市民阶层壮大。
?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③思想:宋明理学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文化专制加强,科举制度僵化,科技停滞。
?
李
贽
(1)破除对????和儒家经典的迷信。
(2)批判道学家“????,????”的思想,强调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去空谈仁义道德。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期的要求。
?
黄
宗
羲
(1)指出???????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的民主思想。
抨击了????????制度,为以后的???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
?
顾
炎
武
(1)提出“????????”思想,主张到??????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写成《???????????????》。
(2)提出后世所谓的? ? ? ? ? ? ? ??”的思想。
?
开一代???????学风的先河。
?
王
夫
之
(1)世界是????的,事物是?? ???的。
(2)物质是有???????的。
(3)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4)????是相对的,?????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思想。
启发了人们的???
,具有?????的意义。
展示五: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我们如何来评价三大思想家呢?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根据学生的看法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略】(以这个问题引入本课合作探究环节)
环节二、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一】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学习方法提示:试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合作探究二】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异同??
17~18世纪的东西方出现了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中国以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为主,法国以启蒙思想家为主。
(1)相同点:这两种思想分别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深刻批判,即都是反封建的。
(2)不同点: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有限;而法国启蒙思想彻底批判了封建制度与封建神学,提出了“三权分立”等资产阶级国家政治蓝图,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合作探究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
(1)继承:主张和谐发展;敢于探索,强调力行。
(2)批判: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界本”;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早期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
【活动】成果展示
老师随机抽查4名学生上黑板写出四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讲授】反思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由学生整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上交,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的能力。
【测试】当堂检测 巩固提升
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 ???????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2.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D.黄宗羲
3.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A 民主共和????B 中央集权???C 专制主义制度??D 君主立宪制
4.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
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D.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
6、明清之际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 抗清斗争的高涨 ? ? ? ? ? ? ? ? ? ? ? ? ? ?B 对文字狱的抗争
C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D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7、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A 客观存在的事物???B 人们的感知器官??C 科学实验的仪器???D 万物发展的规律
8、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①反传统反教条②反封建专制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9、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继承了(????)
①先秦儒家民本思想②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董仲舒“三纲五常”的思想④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
A??①②③④ ???B ?①④???C??②③④????D??①②
10、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先后出现了下列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朱熹)
④“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黄宗羲)
这一发展进程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 仁政思想得到发展?????B 思想体系日趋完善????C 社会矛盾走向缓和??D??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那么,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基本了解了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下节我们将学习另一种人类文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课下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了解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
课件22张PPT。课 题: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版 本:必修三【人教版】
学 科:历史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习目标:
1、阅读关于明清之际部分社会环境的图文材料,能够说出其进步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准确说出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理解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
3、结合教材和图文材料,通过分组活动,复述为什么明清之际的民主批判思想没能实现社会的转型?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夺天下之公利,徇一己之私利,是谓国贼。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古人语录李 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李 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本课人物导读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历史背景明末,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引发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统治被推翻;清军入关后,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强烈反抗。 材料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儒学活跃的历史背景。政治上: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政治腐败;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材料二:自明中叶始,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变,无论是城市或是农村商品经济的成分正在日益渗透加强。 清代前期手工业中的雇佣劳动有了进一步发展,雇佣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受雇于江宁、苏州、杭州、广州等地丝织业作坊的织工,不下10万多人。还有大批待雇织工,如苏州每天早晨都有大批织工在一定地方待雇。花缎工聚于花桥,素缎工聚于白蚬桥,纱缎工聚于广化寺桥,锦缎工聚于金狮子桥。他们都是急待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景德镇制瓷业中“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四川制盐业中雇佣工人亦“数十万计”。这样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是前所未有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儒学活跃的历史背景。经济上:
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材料三: “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 。四书五经八股取士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儒学活跃的历史背景。思想上:
实行文化专制;
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西学东渐。 注:书中还将他与西方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一书的内容引入,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二、明清进步思想家及思想主张(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李贽,明末思想家。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为官期间,他目睹朝廷腐败,常与上司争执。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 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主要著作有《初潭集》《焚书》《藏书》等。 76岁时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下狱,在狱中自杀身亡。其著作多次遭禁毁,但仍流传于世。李贽有哪些“离经叛道”的思想?材料一:“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他批评理学家“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的行为。他指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 ——《四书评·大学》
材料二:“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 ——《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
材料三: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藏书》
材料四: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 。
——《焚书·续焚书·答周二鲁》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归纳李贽思想的主要观点。
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提倡人类平等承认人的私欲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材料一: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为一人之淫乐。
——《明夷待访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材料二: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天子所是未必是,天子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强调工商皆本。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建立监督机构限制君权;(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材料一: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享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用“众治”来取代“独治”批判君主专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材料二: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材料三: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痛斥理学的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区分亡国与亡天下,提倡匹夫有责。(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则是天下人都有责任的事情)(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材料一: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 唯物思想:
①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②辩证法: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识论: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学者遂称船山先生。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材料二: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已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反对君主专制合作探究一:为什么明清之际
的民主批判思想
没能实现社会的
转型?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政治基础。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1.经 济:2.政 治:3.思 想:应运而生蔚然大宗 请同学们完善下面儒家思想演变的线索图?魏晋南北朝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面临挑战隋唐新发展明清之际新体系—理学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线索梳理】春秋战国宋明对点演练 巩固提升1.“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 )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2.《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 )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
C.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3.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出一批进步思想家,对秦汉以来的儒学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进行深刻反省和理性的批判。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总 结作业布置 学习延伸:
近代戊戌变法的主将梁启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警句自勉。他以忧国忧民的精神,参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结合史实,查找资料,谈谈顾炎武和梁启超为什么会有同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