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2(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2(苏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05-20 14:5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 共几课时 4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三维目标 1.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难点:探索发现规律并能应用。
教学资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会了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计算器计算,并有一定的观察、猜测、比较、综合、归纳等能力。计算器、小黑板等
预习设计 一个因数4444×54×20另一个因数77×27×107 7 积281.先填表格,在回答问题观察上表,我发现: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 )。2.用计算器计算:2345+6789= 58610-4925= 23×5231= 888×8888=
学 程 设 计 导 航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揭示课题,明确目标(预设2分钟)学生认定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探索规律(预设16分钟)1.出示表格。(1)指导填表。自己算出积,把表格填完整。(2)观察表格,初步发现规律。在小组里讨论后,指名发言。2.举例验证。学生各自制表、填写、探究。在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制表情况及从表中发现的规律,特别注意有没有出现与规律不同的情况。 如果有,在小组里重新计算核实。3.总结规律。先在小组里讨论,再指名汇报。三、课堂检测(预设10分钟)1.做“想想做做”第l题。(1)学生先填表格第三排的空格。(2)让学生自己填写其余的空格。(3)指名报得数,共同校对。2.做“想想做做”第2题。(1)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做题。 (2)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3.做“想想做做”第3题。(1)默读题目,各自填表。(2)同桌互相说说第四次、第五次的变化情况。4.做“想想做做”第4题。各自列式并用计算器计算,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订正。四、全课总结(预设2分钟)提问:这节课你们用计算器探索出了一条什么规律 是用什么方法探索的 你对哪些过程最感兴趣 你还想知道什么 【板块一】谈话:这节课我们借助计算器探索一条很重要的数学规律,那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你看了课题以后想知道些什么?【板块二】1.谈话:先看表的第一行,明白这四项内容的意思吗 提问:积的变化一栏要求填1080× ,横线上的数应该怎样计算出来 (指名回答)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因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160,一个因数是1080,求另一个因数,所以用除法计算)请算出结果填在横线上。请你们自己算出积,把表格填完整。 2.谈话:仔细观察表格的第一、二两栏,谁能说一下因数的变化情况 再把第四栏与第二栏或第一栏对照,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 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 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4.谈话:有没有发现与例题中发现的规律不同的情况 5. 谈话:刚才大家共同做了例题,又各自找出了例子,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这样,我们就可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了。你认为可以怎样总结 【板块三】1.提问:这里的60你是怎样得到的 如果学生说是先计算4×3—12,再算5x12—60,可提问:还有别的办法得到吗 提问:最后一栏的400你是怎样得到的 2.提问:第一组题做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第三组题做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3.提问:第二次购买的数量与第一次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价呢 第三次购买的数量与第一次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价呢 第三次购买的数量除了可以与第一次相比,还可以与哪一次相比 你能说说变化情况吗 【板块四】提问:这节课你们用计算器探索出了一条什么规律 是用什么方法探索的 你对哪些过程最感兴趣 你还想知道什么 【板块五】1.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并提醒学生注意验算。2.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随时给予指点和帮扶。3.先做完的同学,可以尝试解答做拓展练习,拓展练习不要求全班都要做。4.全班做完《补充习题》以后,采取自批、同桌互批等方式校对作业。5.校对完后及时反馈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师生一起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纠错。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预设10分钟)《补充习题》P63第2、4、5题 家庭作业:《一课一练》P68 第1、2、3、4题及智力冲浪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