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4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专题训练(解析版1)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4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专题训练(解析版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11-08 18:1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专题训练(1)
 
1.(2016 盘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照图那样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______.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______.由此可知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的______相等.
(2)某同学共进行了三次实验,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
10
10
2
15
15
3
20
20
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时______.
(3)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
(4)如果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1cm,则蜡烛的像竖直向上移动______.
A.2cm
B.1cm
C.0.5cm
D.0cm.
2.(2016 呼和浩特)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使实验的效果更好,实验室内光线应______一些(选填“强”或“弱”);实验中某同学将玻璃板及点燃的蜡烛放置好后,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未点燃的蜡烛,观察到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时,记录下了物、像、镜的位置,接下来的操作应是______(选填“整理实验器材”或“改变蜡烛位置多次实验”),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______.
3.(2016 新疆)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竖直放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有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______.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
(2)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______是否相等.
(3)在寻找蜡烛A的像时,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______(选填“能”或者“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选填“实验”或“虚”)
4.(2016 益阳)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了保障实验效果应选择______(选填“平面镜”、“厚玻璃板”或“薄玻璃板”);
(2)此实验中选取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A、B,是为了______;
(3)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4)移动蜡烛A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______.
5.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______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______.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6.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______(选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______.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______(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
(4)改变A的位置,重复(2)中步骤并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表中.
序号
1
2
3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3.00
5.00
8.00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
3.00
5.00
8.0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______.
7.小亮给小明提出一个思考题:桌面有一个密闭的长方体木箱,其中一个侧面MN是透明玻璃,箱内有一只蜡烛A(如图所示).如何在不打开箱子的情况下,测出箱内蜡烛A到侧面MN的距离?小明思考后利用﹣支完个相同的蜡烛B、刻度尺、火柴测出了箱内蜡烛A到侧面MN的距离,方法如下:
(1)把蜡烛B放到箱子侧面MN的右侧桌面上并点燃;
(2)移动蜡烛B,直到______;
(3)用刻度尺测出______的距离,就等于A到MN的距离.在实验过程中.点燃蜡烛B是为了______.
8.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光学实验的探究.
(1)如图甲所示,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ENF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当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某一角度入射到O点,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原因可能是______.
(2)接着利用图乙装置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则透镜焦距长度为______cm;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30cm刻度线处,此时移动光屏,屏上______得到清晰的像?生活中______的应用就是利用此时的成像特点.
(3)如图丙是小明制作的模型照相机,纸筒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A、B间的距离可以调整,当利用该装置观察较远的景物时,要______A、B间的距离,从而在A端承接到清晰的像.
9.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利用甲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为了______;手指放在蜡烛______的烛芯顶部不会被烧痛(选填“A”或“B”).
(2)实验中,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______(选填:“a.直接观察玻璃板后蜡烛B;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c.直接观察光屏”,下同);在判断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移走蜡烛B,在其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______.
(3)在利用乙图装置做“验证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时,陈刚把蜡烛离凸透镜90cm移动到120cm时,发现像几乎在离凸透镜5cm的地方,他判断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理由是:______;当蜡烛移动到如图示B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这时,通过透镜向烛焰同侧观察,能看到烛焰放大的虚像,若蜡烛放到B点______(左/右)侧,可以使虚像更大.
10.如图是小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实验中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关系.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确定了______的位置;
(2)小华通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
(3)用光屏替代蜡烛B,直接观察光屏上没有像,表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像.
11.(2016 仪征市二模)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
(1)所需的器材是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铅笔、白纸和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将蜡蚀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则蜡烛B应放在玻璃的另一侧.操作过程中蜡烛B不点燃的好处是______.
12.如图甲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芳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______(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_.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芳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13.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
(2)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______.
(3)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______.
理由:______.
14.小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5cm处放
一支点燃的蜡烛A,小成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1)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小成最好在______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
(2)小成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______(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
(3)小成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与A相距______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15.如图,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为了能确定像的______.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
(2)如果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再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3)平面镜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请你列举一例:______.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小明采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
(1)实验要保证镜面与桌面垂直,请你写出一种简易方案.
(2)实验中为什么要选取两只一样的蜡烛?应该从玻璃的正面(点燃蜡烛的一面),还是背面观察实验中的像?
(3)他在实验中精确测量,但发现像到玻璃的距离总是小于物体到蜡烛的距离,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
1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室提供了如图所示的一些实验器材供选择,要完成该实验,需要的主要器材是______(填写代表实验器材的字母);为了探究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
(2)为了使成像更清晰些,该实验宜在较______(选填“暗”或“亮”)的环境中进行;小明在实验中发现无法确定像的位置,原因可能是______.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实验中小明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她根据______现象,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
18.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______(较厚/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______.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______(前/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白卡片上______(会/不会)有A的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______(虚/实)像.
19.小明做“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______关系.
(2)两段相同的蜡烛用于比较物与像______关系.
(3)实验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烛焰的像,原因是______.
20.小红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选择玻璃板而并非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2)实验过程中无论怎样一动另一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3)某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______(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4)若选用跳棋代替蜡烛,难以找到像的位置,该怎么办______.
(5)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______(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21.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小组用蜡烛、玻璃板、直尺等器材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______.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______的关系,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_的关系.
(3)只点燃蜡烛A,移动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在蜡烛B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______(填“能”或“不能”)被点燃.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像,如果以5cm/s的速度使蜡烛A勻速远离玻璃板2m时,蜡烛B应远离玻璃板______cm,有可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2.如图所示,小林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他将一块玻璃架在桌面上,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玻璃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
(1)该实验中取用玻璃板而不用镜子,是因为通过玻璃板既能让我们看到蜡烛A的像,又能______,便于______,若有完全透明和浅茶色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的玻璃板做实验,这是为了尽可能避免______;
(2)取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关系;
(3)玻璃板在放置时,必须______,否则物像可能无法重合.
23.小丽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薄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从蜡烛A所在的位置看向薄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A′,A′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2)小丽将蜡烛A逐渐向薄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将逐渐向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薄玻璃板的方向移动;
(3)当薄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小丽移去蜡烛B,并在蜡烛B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24.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柯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和Q两个平面都是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如图甲所示)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他用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分别位于右图中的A′和A″处,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______(选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2)小柯在A′处都放了一张白纸做光屏,结果白纸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3)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
物距u/cm
5.0
6.0
7.0
8.0
像距v/cm
4.5
5.5
6.5
7.5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的是______(选填“物距u”或“像距v”).
(4)小柯吸取了经验教训,重新选择了一块______(选填“薄”或“厚”)的玻璃板进行了实验.
(5)小柯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OO′轴(如图乙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______(选填“向右”“向左”或“不”)移动;他又将玻璃板绕OO′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______(选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
25.如图,小红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
(1)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再拿一支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重合.若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小红选择玻璃板而不用镜子进行实验,目的是______.
(2)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记录了如下实验数据:
物距/cm
像距/cm
像与物大小比较
第一次
10.0
10.0
第二次
.15.0
15.0
通过观察: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6.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小明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2)小明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关系.
(3)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4)实验中应采用较______(填“薄”或“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相距6mm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mm.
(5)做完实验后小明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正确的有______(多选).
A.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
B.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
C.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时,像和物相距20cm
D.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更有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
27.如图所示.小海同学想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1)实验室现有①厚为5mm的镜子②厚为2mm的镜子③厚为5mm的玻璃扳④厚为2mm的玻璃板,在这四种器材中最优的选择是______(填序号),将所选器材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竖直地放于它的前后,点燃前方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的关系.
(2)小海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罝上,发现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是因为______.
(3)当蜡烛A远离镜面,所成像会______镜面(选填“远离”或“靠近”),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8.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有两只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点燃蜡烛A进行实验 :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______关系.
(2)选择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3)为证实上述有关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项措施______
A.保持A、B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
(4)如果把蜡烛A向平面镜移动一段距离,再用蜡烛B去跟蜡烛A的像进行比较,发现蜡烛A的像大小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9.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某同学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分别位于A′和A″处,如图所示.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______(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2)如图所示,把点燃的A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如果将A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如要判断蜡烛像是否为实像,该同学操作是:______.
(4)该同学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组数据:
物距u(厘米)
5.0
6.0
7.0
8.0
像距v(厘米)
4.5
5.5
6.5
7.5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方法错误在于______.
30.小丽利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与物的关系”的实验.
(1)如果有5mm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就合适.实验中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______的关系.
(2)在实验过程中,小丽移动蜡烛B,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确定了______的位置,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小丽用光屏代替蜡烛B,她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蜡烛A的像,由此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像.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2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
31.(2016 潍坊)小强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步骤如下:
(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2)沿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3)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支外形相同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慢慢移动,让B跟A的像完全重合,B所在位置就是A的像的位置.
(4)在纸上记下A、B这两个位置,分别测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
(5)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
测量结果发现:蜡烛A和它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相等,请你帮小强找出造成距离不相等的可能原因(写出2点)______.
32.(2016 绥化)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高为7cm.如图所示,在竖直的玻璃板前10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烛焰高2cm.
(1)最好选用______玻璃板(选填“茶色”、“无色透明”)进行实验.
(2)选取A、B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
(3)在利用蜡烛B确定出蜡烛A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则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像.(选填“实”、“虚”)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判断,身高1.7m的人,站在镜前5m处,他在镜中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______m;当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33.(2016 南宁)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1)实验室提供较厚和较薄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的玻璃板做实验;同时选用两节相同的干电池,目的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______关系.
(2)强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前放置电池A,移动玻璃板后的电池B,直到看上去电池B与电池A的像______.
(3)强光屏放在电池B的位置上,发现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像.
(4)将电池A朝远离玻璃板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电池A的像的大小将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2016 盘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照图那样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 平面镜的位置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 重合 .由此可知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的 大小 相等.
(2)某同学共进行了三次实验,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
10
10
2
15
15
3
20
20
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时 像和物体到镜面距离相等 .
(3)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垂直 .
(4)如果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1cm,则蜡烛的像竖直向上移动 D .
A.2cm
B.1cm
C.0.5cm
D.0cm.
【分析】(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由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
(3)(4)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与物体大小相同、连线与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
【解答】解:
(1)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玻璃板后面没有点燃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此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证明了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或相同);
(2)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与相对应的蜡烛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是相等的;
(3)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
(4)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1cm,则蜡烛的像的位置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答案为:(1)平面镜的位置;重合;大小;(2)像和物体到镜面距离相等;(3)垂直;(4)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2.(2016 呼和浩特)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使实验的效果更好,实验室内光线应 弱 一些(选填“强”或“弱”);实验中某同学将玻璃板及点燃的蜡烛放置好后,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未点燃的蜡烛,观察到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重合时,记录下了物、像、镜的位置,接下来的操作应是 改变蜡烛位置多次实验 (选填“整理实验器材”或“改变蜡烛位置多次实验”),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 .
【分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物体和环境对比度越大,并且物体越亮,物体的像越清晰.
(2)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1)蜡烛点燃时比较亮,在较弱的环境中,烛焰和环境的对比度比较大,烛焰的像会更清晰.
(2)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应改变蜡烛位置多次实验.
(3)连接物体和物体的像点,发现物像连线和镜面垂直,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弱;改变蜡烛位置多次实验;垂直.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实验.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实验过程,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3.(2016 新疆)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竖直放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有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 位置 .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2)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 距离 是否相等.
(3)在寻找蜡烛A的像时,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 不能 (选填“能”或者“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虚 像.(选填“实验”或“虚”)
【分析】(1)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成像物体的像和镜后和像对比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在实验中为了便于研究像的特点与位置,用了两支相同的蜡烛,将另一支蜡烛放在像的位置与像进行比较,运用了替代法.
(2)要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需借助直尺;用刻度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实像能成在光屏上,而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解答】解:(1)实验过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从而便于比较物像大小.
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2)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是来测量像到镜的距离和物到镜的距离,从而得出二者的关系.
(3)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因此移走后面的蜡烛B,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故答案为:
(1)位置;大小;
(2)距离;
(3)不能;虚.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动手操作实验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能力.
 
4.(2016 益阳)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为了保障实验效果应选择 薄玻璃板 (选填“平面镜”、“厚玻璃板”或“薄玻璃板”);
(2)此实验中选取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A、B,是为了 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
(3)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虚 像;
(4)移动蜡烛A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 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
【分析】(1)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不重合的像,干扰实验;
(2)用两个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而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4)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解答】解:
(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会影响实验的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2)选取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A、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在蜡烛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从而说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研究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的普遍规律,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
故答案为:(1)薄玻璃板;(2)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3)虚;(4)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进行物理实验时,要根据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实验不成功的原因,进行改进.这是试题的走向.
 
5.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黑暗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蜡烛B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重合 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相等 ;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垂直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相等 .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B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分析】(1)①成像的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成像越清晰.
②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成像物体的像和镜后和像对比的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解答】解:(1)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对比度较小,成像不太清晰;烛焰在黑暗环境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成像更清晰.
实验过程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代替蜡烛A的蜡烛B,当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时,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发现: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玻璃板垂直;物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应采取B操作.
故答案为:(1)较黑暗;蜡烛B;(2)重合;相等;垂直;相等;(3)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6.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 较薄 (选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 像与物大小相等 .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 前 (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
(4)改变A的位置,重复(2)中步骤并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表中.
序号
1
2
3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3.00
5.00
8.00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
3.00
5.00
8.0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
【分析】(1)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成一个像,这样由于两个像的干扰,像的位置不易确定准确,需要两个像距离越近越减小误差;
(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当物像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说明物像大小相等.
(3)眼睛在物体一侧时,既能看到物体又能看到物体的像;眼睛在像的一侧,只能看到物体,不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
(4)根据表中物距和像距的数值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
(1)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在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使确定的像的位置更加准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物像大小相等;
(3)在玻璃板前面能看到蜡烛和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在玻璃板后面不能看到蜡烛在平面镜中像,所以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4)由表中物距和像距的数值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1)较薄;(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3)前;(4)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7.小亮给小明提出一个思考题:桌面有一个密闭的长方体木箱,其中一个侧面MN是透明玻璃,箱内有一只蜡烛A(如图所示).如何在不打开箱子的情况下,测出箱内蜡烛A到侧面MN的距离?小明思考后利用﹣支完个相同的蜡烛B、刻度尺、火柴测出了箱内蜡烛A到侧面MN的距离,方法如下:
(1)把蜡烛B放到箱子侧面MN的右侧桌面上并点燃;
(2)移动蜡烛B,直到 蜡烛B的像与蜡烛A完全重合 ;
(3)用刻度尺测出 蜡烛B到MN 的距离,就等于A到MN的距离.在实验过程中.点燃蜡烛B是为了 使蜡烛B成的像更明亮 .
【分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等距、连线与镜面垂直,利用替代法进行分析;
(2)为验证物像的大小形状相同,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亮的蜡烛,将另一只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板后面,未点燃才能保证另一侧光线比较暗,便于成像,
要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需借助直尺;用刻度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解答】解:
(1)实验过程中,移动蜡烛B,直到蜡烛B的像与蜡烛A完全重合;
(2)在实验中,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亮的蜡烛,将另一只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板后面,目的在于确定蜡烛A与蜡烛B的像是否完全重合的问题;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用到刻度尺测量出蜡烛B到MN的距离,即蜡烛A到MN的距离.
故答案为:(2)蜡烛B的像与蜡烛A完全重合;(3)蜡烛B到MN;使蜡烛B成的像更明亮.
【点评】此题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考查了转换法在实验中的应用,注意实验中用一个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的原因:
①判断像与物体是否完全重合;②使对侧光线较暗,利用蜡烛成像.
 
8.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光学实验的探究.
(1)如图甲所示,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纸板ENF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当一束光贴着纸板EON沿某一角度入射到O点,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原因可能是 纸板EON与FON不在同一平面上 .
(2)接着利用图乙装置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屏未画出),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示位置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与物体等大的像,则透镜焦距长度为 15 cm;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30cm刻度线处,此时移动光屏,屏上 不能 得到清晰的像?生活中 放大镜 的应用就是利用此时的成像特点.
(3)如图丙是小明制作的模型照相机,纸筒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A、B间的距离可以调整,当利用该装置观察较远的景物时,要 缩短 A、B间的距离,从而在A端承接到清晰的像.
【分析】(1)根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进行分析;
(2)首先根据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求出凸透镜的焦距;
求出物距,根据凸透镜焦距和物距之间的关系,判断凸透镜成像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变大,照相机所成的像变小了,像距也要变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变小.
【解答】解: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若实验中纸板FON上没有观察到反射光,可能是纸板EON与FON不在同一平面上;
(2)如图,物距为u=40cm﹣10cm=30cm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u=2f,所以2f=3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f=15cm;
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刻度为30cm处,物距为u=40cm﹣30cm=10cm,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生活中放大镜就是利用此成像特点制成的;
(3)模型照相机“拍照”时,凸透镜的焦距一定,物距一定,像距也是一定的,要调节AB之间的像距,才能得到清晰的像,如果看近处的景物很清楚,再看远处景物时,物距变大,像要变小,像距也变小,要把两筒间间距缩短,即应该调节B,缩短AB之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1)纸板EON与FON不在同一平面上;(2)15;不能;放大镜;(3)缩短.
【点评】本题是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是一道光学综合题.
 
9.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利用甲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为了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手指放在蜡烛 B 的烛芯顶部不会被烧痛(选填“A”或“B”).
(2)实验中,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b (选填:“a.直接观察玻璃板后蜡烛B;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c.直接观察光屏”,下同);在判断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移走蜡烛B,在其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c .
(3)在利用乙图装置做“验证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的实验时,陈刚把蜡烛离凸透镜90cm移动到120cm时,发现像几乎在离凸透镜5cm的地方,他判断凸透镜的焦距是 5 cm,理由是: 当物距很大时,像距非常靠近焦点 ;当蜡烛移动到如图示B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这时,通过透镜向烛焰同侧观察,能看到烛焰放大的虚像,若蜡烛放到B点 左 (左/右)侧,可以使虚像更大.
【分析】(1)①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A一侧能看到物体A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A的另一个物体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②蜡烛B处是虚像位置,手指放在此处不会烧伤手指.
(2)①观察像时,眼睛要在蜡烛A一侧,透过透明玻璃板观察蜡烛B,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确定像的位置,比较物像大小.
②用光屏是否能承接像是判断实像和虚像的最佳方法,但是眼睛要直接观察光屏.
(3)①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小像变小,当物距很大时,像距非常靠近焦点.
③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并且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远,所成的虚像越大.
【解答】解:
(1)使用透明玻璃板是采用其透明的物理属性,使眼睛在蜡烛A一侧能看到物体A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A的另一个物体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手指放在虚像蜡烛B位置不会烧伤手指,手指放在蜡烛A处,蜡烛A处是烛焰,温度比较高,会烧伤手指.
(2)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眼睛要在蜡烛A一侧观察蜡烛B,所以眼睛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观察蜡烛B;
用光屏是否能承接到像,判断是实像还是虚像,眼睛要直接观察光屏.
(3)从“陈刚把蜡烛离凸透镜90cm移动到120cm时,发现像几乎在离凸透镜5cm的地方”,可知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远远大于二倍焦距时,像距稍大于焦距,所以透镜的焦距约为5cm;
B点的位置小于一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并且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远,所成的虚像越大.所以若把蜡烛放到B点左侧,可以使虚像更大.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B;(2)b;c;(3)5;当物距很大时,像距非常靠近焦点;左.
【点评】(1)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各器材选择和操作的目的,例如为什么选择薄透明玻璃板、为什么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玻璃板为什么要竖直放置、眼睛从什么位置观察、刻度尺的作用等.
(2)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三种成像情况、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这三种知识点经常出现,一定要熟练掌握.
 
10.如图是小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实验中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确定了 像 的位置;
(2)小华通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是由于光的 反射 形成的;
(3)用光屏替代蜡烛B,直接观察光屏上没有像,表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虚 像.
【分析】(1)选用A、B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根据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3)要掌握虚像的概念,知道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解答】解:(1)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来回移动与蜡烛A完全相同的蜡烛B,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蜡烛B的位置即为蜡烛A像的位置;同时说明了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小华通过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3)用光屏替代蜡烛B,直接观察光屏上没有像,表明平面镜所成的是虚像.
故答案为:(1)大小;像;(2)反射;(3)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11.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
(1)所需的器材是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铅笔、白纸和 刻度尺 .
(2)在实验过程中,将蜡蚀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则蜡烛B应放在玻璃的另一侧.操作过程中蜡烛B不点燃的好处是 使A的像更清晰 .
【分析】(1)本实验要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与像的大小关系等平面镜成像规律,要用到测量工具.
(2)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像的位置,而若是点燃后方蜡烛则无法分辨像与后方蜡烛的真实火焰.
【解答】解:(1)刻度尺可以测量物体的距离,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2)实验中,另一根蜡烛不需要点燃,这样可使得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更加清晰,更容易确定像的位置.
故答案为:(1)刻度尺;(2)使A的像更清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操作相关问题,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12.如图甲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芳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像和物大小相等 .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 M (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 .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芳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
【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
(3)根据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可判断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哪一侧观察;
(4)从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可知能成两个像,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此题.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像等大、等距、连线与镜面垂直,据此分析实验的操作步骤.
【解答】解:(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2)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
(3)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人眼应在蜡烛M这一侧观察.使它与蜡烛M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完全重合;
(4)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
(5)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通过归纳处理即可得出如下结论: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
(1)确定像的位置;
(2)像和物大小相等;
(3)M;
(4)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
(5)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13.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
(2)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 另一支蜡烛不能与像重合 .
(3)使点燃的蜡烛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 不合理 .
理由: 只从一组数据不能找到普遍规律,至少要测三组以上. .
【分析】(1)在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物像的位置及大小.
(2)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蜡烛A的像与蜡烛C不能重合.
(3)通过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时,一般要进行多次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得到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性,否则具有偶然性.
【解答】解:(1)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实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3)不合理,因为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偶然性较大,不能找到普遍规律;应该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多测几组数据(至少要测三组以上)得出的结论才具代表性.
故答案为:(1)确定像的位置;
(2)另一支蜡烛不能与像重合;
(3)不合理;只从一组数据不能找到普遍规律,至少要测三组以上.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14.小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5cm处放
一支点燃的蜡烛A,小成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1)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小成最好在 较暗 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
(2)小成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 不可能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被点燃;
(3)小成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与A相距 30 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分析】(1)物体射出的光线对人眼刺激越强,人眼感觉物体越亮,物体经过平面镜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的光线越多,人眼感到物体的像越亮.在比较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射出光都对眼睛有刺激,干扰人的视线.
(2)从平面镜成像的性质: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来分析此题.
(3)根据小成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可求出A蜡烛移动的距离,然后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的像物等距即可解答此题.
【解答】解:(1)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2)因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小成在B蜡烛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不可能被点燃;
(3)小成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A蜡烛移动距离:s=vt=5cm/s×2s=10cm,则A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为:5cm+10cm=15cm;
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像物等距,所以B蜡烛与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5cm,则B蜡烛应与A相距30cm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故答案为:(1)较暗;(2)不可能;(3)30.
【点评】此题需要注意的地方主要在(3)小题,有两点:①要明确蜡烛A与平面镜的距离为5cm,所以当求出其移动2s后的距离时,此时蜡烛A的距离要加上原来的5cm;②注意题目的不同问法,问的是B蜡烛应与A相距多远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而不是与平面镜相距多远才可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
 
15.如图,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
(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为了能确定像的 位置 .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没有与平面垂直放置 .
(2)如果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再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3)平面镜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请你列举一例: 商店装饰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扩大视野空间 .
【分析】(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确定像的位置是关键.像的位置用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来确定.实验中既能看到物体A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要采用透明的玻璃板.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使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2)实像能成在光屏上,而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3)可以根据平面镜成像或改变光路改变光路来举例.
【解答】解:(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像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所以如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则原因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2)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不能成在光屏上,故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3)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
①家庭用的穿衣镜、练功房里墙壁四周的镜子、牙医检查牙齿时放入口中的小镜子等都是平面镜;都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
②海底潜望镜利用平面镜改变光路特点;
③商店装饰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扩大视野空间.
故答案为:(1)位置;玻璃板没有与平面垂直放置;(2)不能;(3)商店装饰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扩大视野空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1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小明采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
(1)实验要保证镜面与桌面垂直,请你写出一种简易方案.
(2)实验中为什么要选取两只一样的蜡烛?应该从玻璃的正面(点燃蜡烛的一面),还是背面观察实验中的像?
(3)他在实验中精确测量,但发现像到玻璃的距离总是小于物体到蜡烛的距离,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
【分析】(1)为了保证玻璃板和桌面垂直可以用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分别靠在桌面和玻璃板上.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观察时如果从玻璃板的正面观察时,同时能看到物体的像和代替物体的蜡烛;如果从玻璃板的背面看,只能透过玻璃板看到物体不能看到物体的像.
(3)解决此题需要知道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解答】答:(1)将三角板的两直角边靠在桌面和玻璃板上,可以保证玻璃板和桌面是垂直的.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实验时要从玻璃板的正面观察,能确定像的位置,能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实验时用另一只等大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①比较像与物的大小;②确定像的位置;如果像与蜡烛没有完全重合,可能会造成测量距离不相等.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17.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室提供了如图所示的一些实验器材供选择,要完成该实验,需要的主要器材是 BCG (填写代表实验器材的字母);为了探究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
(2)为了使成像更清晰些,该实验宜在较 暗 (选填“暗”或“亮”)的环境中进行;小明在实验中发现无法确定像的位置,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实验中小明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她根据 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现象,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虚 像.
【分析】(1)首先将凸透镜排除,因为研究的是平面镜成像,与凸透镜无关,根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目的和要求,结合图中所提供的器材进行选择.
(2)成像的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成像越清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而,所以成的像是虚像,用光屏接收不到,只能用眼睛观察.
【解答】解:(1)图中有3支蜡烛,实验时要探究物与像的大小关系,要选择两支等长的蜡烛,所以选BC;
为了能看清楚像的位置,因平面镜不透明,所以选择透明的玻璃板;为了测量物距与像距的关系,需要用的刻度尺.所以完成该实验的主要器材是BCG.
(2)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对比度较小,成像不太清晰;烛焰在黑暗环境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成像更清晰.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3)为了说明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可以将光屏竖直放在蜡烛B处,移开蜡烛B,观察像能否成在光屏上(或光屏上有没有像);若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或光屏上没有像);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若像能成在光屏上(或光屏上有像);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实像.
故答案为:(1)BCG;刻度尺;(2)暗;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3)像不能成在光屏上;虚.
【点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这些题往往有规律可循.此题与以往的题目不同,此题是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自己选择实验所需的器材,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18.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 较薄 (较厚/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 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 后 (前/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白卡片上 不会 (会/不会)有A的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 虚 (虚/实)像.
【分析】(1)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成一个像,这样由于两个像的干扰,像的位置不易确定准确,需要两个像距离越近越减小误差;
(2)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当物像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说明物像大小相等.
(3)眼睛在物体一侧时,既能看到物体又能看到物体的像;眼睛在像的一侧,只能看到物体,不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实像可以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
【解答】解:
(1)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在的像距离越近,这样可以使确定的像的位置更加准确,厚玻璃板会形成两个像,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判断;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物像大小相等;
(3)在玻璃板前面能看到蜡烛和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在玻璃板后面不能看到蜡烛在平面镜中像,所以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白卡片上不会有A的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虚像不能在白卡片上承接.
故答案为:(1)较薄;(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3)后;不会;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19.小明做“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到平面镜的距离 关系.
(2)两段相同的蜡烛用于比较物与像 大小 关系.
(3)实验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好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烛焰的像,原因是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
【分析】(1)要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需借助直尺;用刻度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在实验中为了便于研究像的特点与位置,用了两支相同的蜡烛,将另一支蜡烛放在像的位置与像进行比较,运用了替代法.
(3)根据平面镜不能透光,只能反射光,不能确定出像的位置,而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这一特点分析;
(4)虚像实际并不存在,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解答】解:(1)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
(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观察到所成的像的位置;
(4)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而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接收到的烛焰的像.
故答案为:(1)到平面镜的距离;(2)大小;(3)便于确定像的位置;(4)不能;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们的.
 
20.小红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选择玻璃板而并非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2)实验过程中无论怎样一动另一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的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
(3)某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 不能 (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4)若选用跳棋代替蜡烛,难以找到像的位置,该怎么办 用手电筒照亮跳棋子 .
(5)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 反射 (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分析】(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
(3)在实验中玻璃板起到平面镜的作用,在镜面前的亮度越大,则其成的像越清晰.
(4)平面镜成像时,成像物体越亮,环境越暗,物体成像越清晰.
(5)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解答】解:解:(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能同时观察到像和代替蜡烛A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3)若将另一侧的蜡烛点燃,结果使得玻璃后面太亮,更不容易发生反射,所以他这样做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4)用手电筒照亮跳棋子,棋子反射出的光线增多,棋子成像更清晰.
(5)蜡烛A的像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反射形成的.
故答案为:
(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3)不能;
(4)用手电筒照亮跳棋子;
(5)反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这些题往往有规律可循.
 
21.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实验小组用蜡烛、玻璃板、直尺等器材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玻璃能透光,便于确定像的 位置 .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大小 的关系,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 到镜面的距离 的关系.
(3)只点燃蜡烛A,移动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在蜡烛B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 不能 (填“能”或“不能”)被点燃.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虚 像,如果以5cm/s的速度使蜡烛A勻速远离玻璃板2m时,蜡烛B应远离玻璃板 200 cm,有可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在实验中为了便于研究像的特点与位置,用了两支相同的蜡烛,将另一支蜡烛放在像的位置与像进行比较,运用了替代法.要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需借助直尺;用刻度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平面镜成虚像.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虚像上的烛焰不会烧伤其它物体.已知蜡烛A移动的距离,再根据像物等距可判断蜡烛B应放置的位置.
【解答】解:(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光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
(3)平面镜成虚像.蜡烛B实际上是没有点燃的,只是蜡烛B的位置和蜡烛A的像重合,感觉蜡烛B好像点燃了,实际上蜡烛B没有点燃,所以B的烛焰上放一根火柴,火柴不能被点燃.
已知A蜡烛移动的距离s=2m,此时A蜡烛的像距平面镜的距离也为2m=200cm.故蜡烛B应远离玻璃板200cm,有可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故答案为:(1)位置;(2)大小;到镜面的距离;(3)不能;虚;200.
【点评】本题目考查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需要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牢记实验规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2.如图所示,小林同学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他将一块玻璃架在桌面上,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玻璃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
(1)该实验中取用玻璃板而不用镜子,是因为通过玻璃板既能让我们看到蜡烛A的像,又能 观察到玻璃板后面没有点燃的B蜡烛 ,便于 确定像的位置 ,若有完全透明和浅茶色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浅茶色 的玻璃板做实验,这是为了尽可能避免 透过玻璃板的光太多,使蜡烛的像更清晰 ;
(2)取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像与物的大小 关系;
(3)玻璃板在放置时,必须 跟桌面垂直 ,否则物像可能无法重合.
【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茶色玻璃比较暗,使茶色玻璃板后面的环境对实验的影响比较小,成像更清晰;
(2)实验时用另一只等大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所成的像不在水平面上,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另一支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
【解答】解:
(1)透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观察到蜡烛A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代替蜡烛A像的蜡烛B;
茶色玻璃比较暗,透过的光少,反射的光多,蜡烛成像更清晰,所以应选茶色玻璃板;
(2)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蜡烛的像与蜡烛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蜡烛成的像不与蜡烛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故答案为:(1)观察到玻璃板后面没有点燃的B蜡烛;确定像的位置;浅茶色玻璃;透过玻璃板的光太多,使蜡烛的像更清晰;(2)像与物的大小;(3)跟桌面垂直.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动手操作实验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能力.
 
23.小丽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薄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从蜡烛A所在的位置看向薄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A′,A′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 反射 (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2)小丽将蜡烛A逐渐向薄玻璃板靠近时,蜡烛A的像将逐渐向 靠近 (选填“靠近”或“远离”)薄玻璃板的方向移动;
(3)当薄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小丽移去蜡烛B,并在蜡烛B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分析】(1)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2)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解答】解:(1)从蜡烛A所在的位置看向薄玻璃板观察到A的像A′,A′是由于光射到玻璃表面发生反射形成的.
(2)因为平面镜成像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小丽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变小,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也变小,故蜡烛A的像将逐渐向靠近玻璃板的方向移动;
(3)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
故答案为:(1)反射;(2)靠近;(3)不能.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24.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小柯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和Q两个平面都是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如图甲所示)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他用未点燃的蜡烛B找到了这两个像,分别位于右图中的A′和A″处,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 P (选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2)小柯在A′处都放了一张白纸做光屏,结果白纸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3)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些数据:
物距u/cm
5.0
6.0
7.0
8.0
像距v/cm
4.5
5.5
6.5
7.5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错误的是 像距v (选填“物距u”或“像距v”).
(4)小柯吸取了经验教训,重新选择了一块 薄 (选填“薄”或“厚”)的玻璃板进行了实验.
(5)小柯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OO′轴(如图乙玻璃板与桌面的接触部分)方向水平向右移动,结果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 不 (选填“向右”“向左”或“不”)移动;他又将玻璃板绕OO′轴转向自己,发现镜中的像 转向自己 (选填“转向自己”“转离自己”或“不动”).
【分析】(1)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判断A'点是两个玻璃板面成的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3)知道A'是玻璃板的P面成的像,物距应该是蜡烛A到P面的距离,像距应该是像A'到P面的距离.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定义判断实验中的错误;
(4)实验中为了防止玻璃的两个面都能成像,影响实验效果,应采用较薄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1)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通过测量,可以得到A和A'到平面镜P面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A'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P面的成像得到的.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小柯在A′处放了一张白纸做光屏,白纸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
(3)如图,小柯测量时把像A'到玻璃板Q面的距离作为像距,像距测量错误,忽略了玻璃板的厚度;
(4)为了减小误差,实验中应选用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5)小柯在实验过程中,让玻璃板沿00′轴方向水平向右移动,A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不变,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A的像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也不变,所以他发现镜中的像相对于A不移动;
他又将玻璃板绕00'轴转向自己,小柯的头部和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减小,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小柯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减小,所以小柯的像会转向自己.
故答案为:(1)P;(2)不能;(3)像距v;(4)薄;(5)不;转向自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25.如图,小红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
(1)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再拿一支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重合.若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像.小红选择玻璃板而不用镜子进行实验,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2)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记录了如下实验数据:
物距/cm
像距/cm
像与物大小比较
第一次
10.0
10.0
第二次
.15.0
15.0
通过观察: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1)实像能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又能看到物体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物像大小相等,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
【解答】解:(1)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若移去后面的蜡烛,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由此说明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能准确找到像的位置.
(2)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蜡烛大小不变,蜡烛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不能;虚;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正确分析实验现象.此类题目在近几年中考中频繁出现,备受出题人青睐,其实解答此类题目往往有规律可循,牢记并紧扣平面镜成像特点可比较容易的进行解答.
 
26.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小明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2)小明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像和物的大小 关系.
(3)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
(4)实验中应采用较 薄 (填“薄”或“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相距6mm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则玻璃板的厚度为 3 mm.
(5)做完实验后小明总结了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知识,其中正确的有 ABC (多选).
A.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变
B.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
C.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时,像和物相距20cm
D.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更有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
【分析】(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时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4)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不重合的像,干扰实验;
平面镜的前后两面都能起到反射面的作用,根据物体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进行判断.
(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能同时观察到像和代替蜡烛A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时选择两支等长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研究像与物体到镜面距离的普遍规律,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
(4)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镜厚度的2倍,即平面镜的厚度是3mm.
(5)A.将蜡烛向玻璃板靠近,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变.说法正确.
B.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根据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所以将蜡烛和像所在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连线跟玻璃板垂直.说法正确.
C.当蜡烛与玻璃板的距离为10cm时,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0cm,所以像和物相距20cm.说法正确.
D.将玻璃板换成平面镜,成像更清晰,但是只能看到蜡烛A和蜡烛A的像,而看不到蜡烛B,不能确定像的位置,也不能比较物像大小关系,所以不利于进行成像特点的探究.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像和物的大小;(3)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4)薄;3;(5)AB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进行物理实验时,要根据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实验不成功的原因,进行改进.这是试题的走向.
 
27.如图所示.小海同学想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
(1)实验室现有①厚为5mm的镜子②厚为2mm的镜子③厚为5mm的玻璃扳④厚为2mm的玻璃板,在这四种器材中最优的选择是 ④ (填序号),将所选器材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竖直地放于它的前后,点燃前方蜡烛A.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大小 的关系.
(2)小海将光屏放在蜡烛B的位罝上,发现光屏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是因为 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
(3)当蜡烛A远离镜面,所成像会 远离 镜面(选填“远离”或“靠近”),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1)①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清晰,但是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②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好像未点燃的蜡烛上恰好有烛焰在燃烧,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用光屏是否能承接到像,是判断实像和虚像的最佳方法;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和像的大小相等、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解答】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采用很薄的玻璃板,使两个反射面成的像几乎重合,使实验简单化,故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2mm的;
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个充当物体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另一个放在玻璃板的后面代替镜前的物体,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平面镜成像实验时,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物像等距,当蜡烛A远离镜面时,所成的像会远离镜面,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④;大小;(2)不能;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3)远离;不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及其应用.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经常出现的题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同时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28.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装置,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有两只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点燃蜡烛A进行实验 :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 距离 关系.
(2)选择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
(3)为证实上述有关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项措施 B 
A.保持A、B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
(4)如果把蜡烛A向平面镜移动一段距离,再用蜡烛B去跟蜡烛A的像进行比较,发现蜡烛A的像大小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1)要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需借助直尺;用刻度尺测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便可得出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等大,可解答此题.
【解答】解:(1)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直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
(2)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甲蜡烛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乙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避免实验现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所以应采取B操作.
(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如果把蜡烛A向镜面移动一段距离,又移动蜡烛B去与蜡烛A的像比较,会发现蜡烛A像的大小不变.
故答案为:(1)距离;(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B;(4)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动手操作实验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能力.
 
29.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某同学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分别位于A′和A″处,如图所示.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 P (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2)如图所示,把点燃的A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如果将A蜡烛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 不变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如要判断蜡烛像是否为实像,该同学操作是: 在A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做屏幕,观察白纸板上能不能承接到A蜡烛的像 .
(4)该同学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组数据:
物距u(厘米)
5.0
6.0
7.0
8.0
像距v(厘米)
4.5
5.5
6.5
7.5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方法错误在于 像距测量错误,忽略了玻璃板的厚度 .
【分析】(1)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判断A'点是两个玻璃板面成的像.
(2)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这是关键.
(3)实像能承接在光屏上,虚像不能承接到光屏上.
(4)知道A'是玻璃板的P面成的像,物距应该是蜡烛A到P面的距离,像距应该是像A'到P面的距离.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定义判断实验中的错误.
【解答】解:(1)根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通过测量,可以得到A和A'到平面镜P面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A'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P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