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时既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自然延续,又是后面学习有理数除法、乘方运算的基础,还是今后学习代数式运算、方程、函数等内容的必要知识储备。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类比和化归”这些重要数学思想,发展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
1.
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中已经熟练掌握了两个正数之间、正数与零之间的乘法运算。
2.
通过对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对负数参与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明确计算时要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的基本方法。
(二)教法分析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我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全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前面几节课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本节课开始之前复习学习过的加法和减法的法则,并复习两个有理数相加的步骤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二)新课探究
1.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记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能够熟练运用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计算。
2.指导学生自学:
首先让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认真看课本P.28—30的内容.并完成相关的问题:
①正数乘正数,积为____;正数乘负数,积为____;
负数乘正数,积为____;负数乘负数,积为____乘积的绝对值等于_________________。这个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看课本找到答案,为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做铺垫。
②根据①总结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
得正,
得负,并把
相乘。任何数与
0
相乘,都得
。学生根据①题的填空,可以轻松的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学习目标1就迎刃而解了。
③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
。此题是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倒数的基础上,引入了负数后,发现两个负数的乘积有可能也是1,也满足互为倒数的条件。
(三)跟踪练习
1.
计算下列各式
2.
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km气温的变化量为—6℃,攀登3km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3.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1,-1,,,5,-5
,
,
(四)教师强调:
教师强调的问题:
两个有理数相乘时要注意: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0没有倒数。
教师及时对学生所自学的重点及易错点进行强调,使学生避免发生错误。
(五)归纳总结和布置作业:师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布置课下作业。
(六)当堂达标
(1)(—5)×(—2)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