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马呀吉松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依马呀吉松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11-08 22:0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依马呀吉松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西部地区音乐作品的学习,增加对中国西部地区音乐的了解,假发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学习热情。
2、学生在演唱、舞蹈、拓展欣赏的过程中感受体验藏族音乐的特点。
3、熟练演唱歌曲,初步了解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2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通过四年的音乐学习,有了一定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音乐基础,但对民族民间的音乐了解甚少,兴趣也不是很浓厚。教师应在音乐课中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起学生对音乐进一步挖掘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重点难点
1、学唱歌曲《依马呀吉松》。
2、了解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4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介绍歌曲。
1、提问学生知道哪些藏族民歌或藏族风格的歌曲?可以简单唱几句。
2、藏族歌曲给你留下哪些印象或感觉?(声音开阔、嘹亮,有振动的感觉)
3、导入本课歌曲,提问学生教材中不懂的词语。(如堆谐等)
4、介绍“依马呀吉松”
“堆谐”与“衬词”,参考教材第2、3页内容。
依马呀吉松:流行在四川巴塘一带的堆谐曲。
堆谐:代表性的藏族民间舞蹈之一,舞蹈突出脚的踢、踏动作,有人把它称为藏族的踢踏舞。
衬词:在民歌的歌词中,除直接表现歌曲思想内容的歌词外,为完整表现歌曲穿插的一些由语气词、形声词、谐音词或称谓构成的衬托性词句。21教育网
【设计意图】以音乐为导入材料,注重音乐教学的本体性,使音乐教学更加亲近学生,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
二、初听歌曲,并请学生判断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欢快)
三、介绍歌曲结构。
歌曲分上、下两句。上乐句为8小节,下乐句为10小节。
四、再听歌曲,并用“XX
X”和“XX
XX”分别为上、下两句伴奏。
【设计意图】用“XX
X”和“XX
XX”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别为上、下两句伴奏能够熟悉歌曲曲调,体验藏族舞曲的风格特点。另外,通过采用节奏为歌曲伴奏的方式为学跳藏族踢踏舞基本舞步的拓展教学做铺垫。www.21-cn-jy.com
五、学习歌曲曲谱。
1、按乐句视唱或听唱曲谱。
2、对第二乐句“索呀”处进行单独练习,解决音区跨度比较大、节奏较密集的难点。
3、对歌曲进行强弱处理。上句旋律的开头与结尾音调分别为上行与下行,通过强弱变化表现出一起一落、前后呼应之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对下句2的同音重复做同音演唱处理。
5、对曲谱中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连续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做重点练习,做到演唱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演唱歌谱能够熟悉歌曲的音乐进行并解决重难点教学,促进歌曲的学唱,实现演唱的准确性。
六、加入歌词演唱。
1、请部分同学读歌词,其他同学打节拍。
2、填词演唱,注意歌词与音乐进行的结合及咬字、吐字的清晰。
3、对歌曲演唱进行情绪处理。在切分节奏的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音结尾处,表现出歌曲的悠扬舒展;在密集节奏处表现出歌曲的活泼欢快;在衬词处表现出歌曲的轻松,注意演唱时的情感对比。
4、欣赏藏族民歌唱法视频
①了解“振谷”唱法。西藏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曲具有独特的演唱方式与传统的“振谷”唱法有关,藏语意为“嗓间拐弯处”,即在“嗓间拐弯处”很有规律、很巧妙地演唱,是藏族自古以来特有的演唱技能。运用了喉头压力,使声音有较大幅度的摆动,造成某些喉部的装饰音,使得歌声开阔深远。
②学生模仿。
【设计意图】对于歌曲的学习不仅停留在会唱的层面上,力争把握歌曲风格,以表现音乐特色为目标,培养学生逐步注意音乐深层面的内涵。21cnjy.com
七、学跳基本舞步。
1、伴随课堂开始处的“XX
X”和“XX
XX”的节奏练习,学跳藏族踢踏舞的舞步,如:退踏步、抬踏步、滴答步、悠滑步、悠踏步等。21·cn·jy·com
2、创编队形跳踢踏舞,如圆圈的变换、顺向走动、双层圆圈的逆向走动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跳藏族踢踏舞基本舞步,进-步体验藏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建议】学跳时提示学生注意以膝部屈
( http: / / www.21cnjy.com )伸律动带动整个脚掌踏步,在掌握基本步的基础上逐渐增加难度,比如变换方向、加入上肢动作等。最后将基本步伐组合,创编出各种队形,形成综合表演的形式。2·1·c·n·j·y
拓展:简要了解并观看其他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如果谐、果卓、弦子、囊玛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