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和民族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世界人口大国
1.到2000年,我过人口已达
亿,居世界第
位。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开始推行
政策,人口增长的势头得到控制。
2.我国人口
大,每年新增的人口多,给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
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B、社会、经济、文化、医疗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C、自然条件优越
D、商业活动日益频繁
4.下列地区人口最稠密的是(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读下表回答5—7题。
全
国
广
东
湖
南
陕
西
西
藏
面积(万平方千米)
960
18.6
21.0
20.5
122
人
口(
)万
(
)
8462
6440
3605
262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135
455
307
(
)
2
5.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达到
亿(
)
A、11.95
B、12.95
C、13.95
D、14.95
6.陕西的人口密度约为(
)
A、130人/平方千米
B、307人/平方千米
C、175人/平方千米
D、2人/平方千米
7.表中数据反映我国人口哪一方面特征(
)
A、增长速度较快
B、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
C、人口分布不均
D、人口、环境矛盾突出
8.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东南地区耕地多、气候湿润
B、东南工商业发达
C、西部虽然交通发达,但沙漠广布
D、西部耕地少,生产粮食少
知识点2
56个民族是一家
9.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
个民族,其中
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以
族人最多。
10.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具有“
”特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
、
和
地区。
11.关于我国的民族政策,说法错误的是(
)
A、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
C、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格习惯的自由
D、限制少数民族信仰宗教
知识点3
华人华侨共亲情
12.我国在海外的华侨和华人,其中哪两省为原籍最多(
)
A、广东、浙江
B、浙江、台湾
C、广东、福建
D、台湾、福建
重点1
13.众多的人口给中国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①粮食生产压力大
②资源耗量大
③就业困难、入学困难
④环境恶化
⑤住房紧张,交通拥挤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重点2
14.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
)
A、布衣族
B、维吾尔族
C、哈萨克族
D、壮族
15.下列民族风情属于傣族的是(
)
★中考前沿
16.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
)
A、东部多,西部少
B、西北多,东南少
C、全国均匀分布
D、西部多,东部少
17.以竹楼为主要民居的民族分布在我国的(
)
A、西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青藏地区
18.外国朋友想参观了解中国少数民族风情,建议他最好去(
)
A、广东
B、云南
C、四川
D、湖北
19.关于中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人口有史以来一直高速增长
B、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C、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
D、近十年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仍上升
20.下列四幅少数民族文体活动图中,反映蒙古族特色的是(
)
★在线课堂
21.读“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回答。
(1)到2000年国人口已达
亿。
(2)我国人口总数从1949年到
年增长最快。
(3)从图中可知,我国人口特点是基数大,增长快,为了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2.衡量人口增长进度的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年内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
即: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出生率: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年内的出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出生人数
即:出生率=
×1000﹪
总人数
人口死亡率: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年内的死亡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死亡人数
即:死亡率=
×1000﹪
总人数
2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众多的人口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
)
A、资源消耗量减少 B、粮食生产压力小
C、就业容易
D、入学困难、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
拓展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与传统体育活动
中国网
|
时间:
2004-02-12
|
文章来源: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是民族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了解、认识和研究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与体育活动之关系,将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东南以及南方的广大边疆地区,所占面积为我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左右。由于我国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方面也各有差别。因此,产生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这些节日,不管是祭祀和纪念性的,也不管是庆贺和社交娱乐性的,几乎都与传统的体育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真可谓哪里有少数民族的节日,哪里就有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节日为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体育活动又为民族的节日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体育活动又为民族的节日内容增添了纷繁多资的色彩,相得益彰,互相生辉。这里,首先谈谈祭祀性质的节日活动。这类节日形成的时间较早,那时自然科学尚不发达,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还不能用科学道理加以深刻地解释,于是就通过舞蹈、模仿自然界、动物等形态、动物等形态、动作来表达图腾,以示对祖先的崇拜,对万物之神的敬仰,以此来取悦神灵,祛除人世间的灾难,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这种原始信仰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节日活动而固定下来,代代相传直到今天。例如,在贵州黔东南苗话侗族自治洲等地的苗族群众中,每年有祈求几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龙船节”,届时往往有几十只龙船在清水江中比赛竞渡,参赛人数相当多,方圆几十里的群众都前往观看,江畔人海歌潮,节日气氛好不热闹。节日期间还举行跄马、斗牛、踩鼓等体育活动。“六月节”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又称“若扎扎”。“若扎扎”的含义是度过青黄不接的日子,驱赶瘟神,保佑人畜平安。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哈尼人以秋千代“马”,迎神进寨,转起磨秋来驱害除邪。生活在台湾岛最南端屏江县等地的高山族排湾人,保持有最为隆重的“五年祭”节,顾名思义,即每隔五年祭祀一次。意思是感谢祖宗保佑丰收并求赐于来年的收获和幸福。每到节日时,成群结队的人们聚集到村子的公共场地观看竿球比赛。项球多的男子意味着得到的幸福最多,也最吉利。此外,还有藏族以求得佛祖保佑的“朝山节”等宗教性质的节日活动,都融合有体育活动的内容。纪念性质的节日这类节日大都是各民族为纪念本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缅怀本民族英雄人物而确立的,一般都有准确的日期。例如锡伯族的“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节日的由来是纪念历史上锡伯族的迁居活动。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964年)四月十八日,居住在今辽宁一带的锡伯族官兵千余人,连同妻室子女奉政府之命启程赴新疆伊犁一带屯垦戌边,并以此为家逐渐定居下来,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园。以后每到农历的四月十八日,都要举行热闹的娱乐活动,并以此定为节日,在节日里进行射箭等体育竞技的比赛。在云南的僳僳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要举行“刀竿”节。相传明朝时,外敌入侵云南边境,朝廷兵部尚书王骥率兵前往,依靠当地僳僳族人民的鼎力相助,很快赢得了胜利。但在班师回朝的途中二月八日被奸佞杀害,为了纪念抗击侵略的英烈。人们以上刀竿表示前赴后继的决心,并将此定为“刀竿”节。贵阳附近的苗族有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四月八”节。在西藏拉萨,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都要在布达拉宫后面的龙王潭畔举行纪念释加牟尼诞生,圆寂成佛和唐代文成公主进藏的纪念活动,称为“萨噶达瓦”节。这些节日活动的内容紧扣节日的主题,且伴有体育活动的内容。庆贺性质的节日最典型的莫过于春节、藏历年、开斋节、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十月年节等等。许多民族和汉族一样,以春节作为自己的主要节日,自然节日期间的民俗活动、体育活动多种形式并举,异彩纷呈,构成了节日活动中的喜庆氛围。“开斋节”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我国的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东乡、保安及撒拉等民族均有欢度开斋节的习俗。节日期间,除了大家互相祝贺、互致问候、唱歌跳舞、聚会言欢等民俗活动的内容外,有的民族还要举行刁羊、赛马、套马、摔跤等体育活动。哈尼族的“十月年”,又称“年收扎勒特”。节日中人们探亲访友、赶场聚会,男女青年除唱歌跳舞外,荡秋千、摔跤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傣族泼水节是庆祝傣历新年、节日的第一天称“桑刊日”。这一天,在西双版纳州的沧江畔,万人云集观看龙舟比赛是节日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壮族的春节除守岁燃放花爆竹迎新以外,节日期间还要举行抛绣球、耍龙、踢毽子、打谷榔等付统体育活动。此外,还有节令性的庆贺节日,如四川马尔康地区的苦恼族有“赏花节”,每年七月的花开季节,人们带着青梨酒来到山花烂漫、禾苗青青的野外欢度“赏花节”,除赏花品酒、唱歌跳舞外,还要进行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社交娱乐性节日因为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远的山区,或者是非曲莽莽的大草原上,由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原因,他们平时很少能够交往。所以,只有规定的固定日期和地点,使大家能够有个社交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也包括青年人的谈情说爱的内容。当然,文体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壮族的“三月三”节。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广西壮族地区都要举行歌圩。这天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盛装,云集在山头野或征林草坡即兴对唱山歌、相互盘答,还要对阵抛接绣球以传递爱慕之情,姑娘们赠以绣球,小伙子则报之手帕等物来缔结百年之好。布依族每年正月初一到二十一要举行传统的“跳花会”节。在平坦的大草坝上,青年男女们和着雷呜般的扣皮大鼓和铿锵悦耳的铙郄声载歌载舞。恋人们坐在河边弹月琴、吹木叶谈情说爱,跳花会结束后,小伙子要将私定终峰的姑娘带回家中相看。以上这些活动,除带有择偶色彩的社交娱乐外,还有不少属于体育活动的性质。白族的“绕三灵”,也属于这个范畴。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成千上万的人们结伴沿苍山洱海巡游歌舞。队伍中既有吹唢呐、弹三弦、唱白族曲艺的民间艺人,还有一对对打霸王鞭、敲金钱鼓和舞双飞燕的男女青年,人们吹拉弹唱、一路欢歌。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身心。在我们众多的民族节日中,有些就是直接用单项传统体育项目命名的。例如“花炮节”、“陀螺节”、“摔跤节”、“爬山节”、“赶秋节等等。染色活动的内容也均以体育为主体。现仅举几例如下:
“花炮节”。是贵州、湖南、广西相毗邻的侗族地区最为热闹的传统节日,但举行日期各异。花炮是一只缠着红、绿绸布的铁围,将铁圈置于火炮上,炮点燃后铁圈被冲上天空,这时两队以夺寨为单位的男队员们蜂涌而上,在队友们的配合下,用挤、抢、护、拦等动作争抢落下来的炮类,类似橄榄球的打法,故有人称“中国式的橄榄球”。传说抢到花炮的寨子能人畜兴旺,村寨平安,还可获得一定的奖品,并有权主技次年的抢花炮比赛活动。所以“花炮节”很受人们喜爱,历年活动而不衰。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要举行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为除夕前两三日开始到正月十六日结束,历时半个多月。壮族陀螺有大有小,大如柚子,小似鹅蛋。陀螺节期间,村村寨寨热闹非凡,比赛方法各式各样,获胜者冠以“院螺王”的美称。在贵州黎平地区的侗族中,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和三月十五日为“摔跤节”。节日的早晨,参加摔跤的小伙子们要听寨老训讲摔跤戒律,朗诵节日的来历,然后在寨老的带领下,吹着芦笙步入跤场。举行摔跤仪式后,按传统习惯,寨老们交换摔跤用的布带,摔跤手进入场地中互相拱手施礼将寨老授予的布带缠在对方腋下,以令后两人迅速交手。侗族摔跤有拉摔、绊脚摔、提摔等方法,采用三战两胜制。有的选连摔二三十次而不到,最后的擂台得主,便可树旗“挂榜”称雄。苗族的“爬山节”又称“爬坡节”。居住在黔东南恺里地区的苗族人民,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九日,欢聚在香炉山上对歌联欢。男女青年唱着歌沿着山间小路向山项攀登,最先达到山项的被称为“爬山英雄”,因而倍爱人们的爱戴。还有一些节日,虽然不是以体育项目命名的,蓝天其中揉进了较多的体育成份。例如:“马奶节”,这是内蒙古锡林郭勤地区的盛大节日,在每年秋高气爽的农历八月底举行。赛马是节日的主要活动,这天赛马场上人声鼎沸,彩旗飘场,骑技娴熟的勇士们头缠彩巾,腰扎五颜六色的长绸带、足蹬马靴骑在赛马背上,随着发令声响,如离弦之箭飞向前方。赛马结束后还有摔跤、拔河、打布鲁等体育活动。湖南、贵州一些苗族地区的“赶秋节”也是如此。“赶秋节”又称“调秋节”,是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立秋的这一天,男子们敲锣打鼓,舞着龙灯、狮子灯涌向“秋场”,如娘们盛装打扮相随而来。人们在秋场上唱歌、跳舞、荡秋千,寻找自己的如意伴侣。另外,还有拳击、武术表演等体育项目,为节日增添了欢快热闹的气氛。总之,几乎在所有的民族节日中,都伴有体育活动的内空。可以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节日活动有机结合、密切相联,这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一大特色。
人口和民族
1、12.95
一
计划生育
2、基数
实行计划生育
3.B
4.D
5.B
6.A
7.C
8.C
9.56
汉
壮
10、大杂居、小聚居
西南
西北
东北
11.D
12.C
13.D
14.B
15.A
16.A
17.A
18.B
19.C
20.D
21、(1)12.95
(2)1997
(3)计划生育
22、略
2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