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四五拍的旋律,并能用声势动作参与表现“跳月”的基本舞步。
2、熟悉并熟练视唱主题旋律。
3、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学习并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乐于参与集体舞表演。
2学情分析
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中要时不时应用一些小“特技”来提醒那些目空一切的孩子,告诫他们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而对那些失去信息的孩子要及时抓住机会鼓励他们。2、情绪不稳定: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且在平日教学中增加小组合作,加强团队精神,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3、自控力不强: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遇到这种问题,我们应该“恩威并用”,表扬自觉的学生,适时使用管理软件对不能自控的学生进行提醒、控制。
3重点难点
1.学习四五拍子,掌握“跳月”的基本节奏型。
2.了解《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会唱主题旋律。能够在音乐中听出主题旋律。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坐上大巴 驶向彝族山寨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就要向彝族山寨出发了,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那我们现在就乘着大巴出发了!
(教师播放郊游乐曲,学生拍着手走进教室)
学生到自己的位置后开始律动(音乐郊游)
律动
1、双手叉腰跳脚步-------左脚踏一步、右脚跟一步、左脚再踏一步、右脚空蹬一下。
2、同上律动,手脚的配合动作。注意队形变化,
师:同学们请坐好现在车已到站,大家看,我们已经来到了美丽的彝族山寨。(播放彝族山寨图片)
师:你们都了解哪些有关彝族的风土人情?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1学生:民族介绍
2学生:民俗风俗的介绍
3学生:老师我还知道彝族的服饰非常特别
师:老师这里也搜集到了几张关于彝族服饰的图片,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3生:彝族服饰种类很多。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右衽衣服,下穿百褶裙子或长裤。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布满红、金、紫、绿等颜色。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老师放几张彝族服饰的图片供大家欣赏)
师:这位同学介绍的很精彩,谢谢你!
4生:老师我还知道,彝族有很多节日,比如彝族的火把节。
师:对,火把节是彝族一个最传统的重大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哎?大家听,篝火晚会开始了。(师播放视频,配以《阿细跳月》的音乐)
活动2【讲授】欣赏并分析乐曲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听得这首乐曲是彝族非常有名的一首乐曲《阿细跳月》,阿西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而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他们常常聚集在空旷的草坪上和树林里举行民族传统舞会。因为大多是在夜晚举行,所以被称为跳月。中国民族音乐家彭修文曾根据该舞蹈的音乐,写了民族管弦乐曲《阿细跳月》。
师:听过一遍乐曲之后,谁来告诉老师,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1生:感觉速度很快、像是过节
2生:感觉热烈,像是在欢呼、围着篝火跳舞
3生:感觉很开心、快乐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乐曲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热烈、欢快的场面,仿佛看到男女老少都围在篝火旁欢声笑语,载歌载舞的景象。
师:接下来,让我们再次用心聆听,说说这首乐曲有什么特点(老师放音乐)。
生:好像是总在重复一个音乐、同一个旋律。
师:刚才这位同学听得很认真,这个不停重复的旋律,这就是这首乐曲的主旋律。(图谱上出现音符)下面就跟随老师一同来唱唱这个主旋。
老师教唱主旋。(图谱教学)
第一遍教师范唱学生跟唱
第二遍学生齐唱(画图谱)
第三遍出示带有乐谱的图谱,教师范唱,让学生说出旋律存在的规律。
第四遍师生配合演唱。
第五遍师生齐唱。
师:下面让我们用动作体会一下乐曲旋律的节奏。(拍腿拍手交替进行)播放两遍音乐1、手脚配合2、拍腿拍手
师:同学们我们每一次手脚配合拍了多少下?
生:拍了5下
师:刚才我们感受的就是四五拍音乐的节奏,也是这首阿细跳月节奏独特的地方。(出示带有谱号的乐谱旋律)
师:我们已经熟悉了这首乐曲的主旋,下面就请同学们到乐曲中找出这个主旋一共出现了多少次(请同学们边听乐曲边用手指做记录)老师跟大家一起数到第四次,之后由大家说。
师:一共出现了多少次呢?
生:13、14、15次
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意见,那我们再来听一次,看看这一次老师都和几个同学做了互动?(老师边听边找同学拍手)
生:揭示答案14次
师:同学们听得很准确,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一些中国的民族乐器,那么在刚刚的乐曲中你都听到了哪几种乐器的演奏呢?
生:好像有竹笛、琵琶、二胡、笙、打击乐器------
师:乐曲运用了高音笛、拉弦乐器、打击乐器、弹拨乐器,还有一种彝族的特色乐器就是三弦,(播放画面三弦)介绍三弦:三弦的琴桶形式水桶,声音浑厚,收很好的伴奏乐曲。在篝火晚会上,青年男子会拿着三弦同女子们一同舞蹈,有的三弦重达四五斤,所以一场舞蹈下来,经常是累的满头大汗。乐曲运用了独奏、合奏等形式演绎了一幕欢腾热烈的节日场面。
活动3【活动】感受集体舞
师:下面就让我们听着乐曲一起来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吧,当你听到那种乐器你就演奏乐器的姿势,合奏部分可以自由模仿。
(放音乐做动作)
师:孩子们如果现在我们就站在篝火旁,准备参加舞会,那你们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生:跳起来
师:老师这里就有跳月的基本舞步,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跳起来吧!
师:方法很简单,大家还记得,我们刚才的动作吗(师示范)因为这是一首彝族民歌,我们可以加上他们舞蹈的动作特点,拍手处加上两下登脚的动作。和老师一起来试一试(老师带领学生双手叉腰做脚的动作)
师:下面,让我们跟着音乐跳起来。(放音乐一起跳一遍)教师指导大家围成圆形,教师参与到队伍当中去,在结尾和开头都要做出与主旋律不同的动作。
活动4【练习】巩固学习乐曲结构特点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完整的跳了一遍,老师想问问大家,从头到尾都是在重复这个主旋吗?如果不是,你还听到了哪些其它的音乐,它们出现在了乐曲的什么地方?
1生:乐曲最开始有一部分特别弱的音乐出现。
师:你感觉这段音乐像是在描写什么?
生:好像是人们从家里出来,陆陆续续感到篝火晚会现场,三三两两开始跳舞。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感受的很到位,这一部分就是乐曲的引子部分,它展示了人们陆续到达现场开始庆祝的场面。
师:除了这部分音乐,你还听到了那些音乐?
生:在乐曲的结尾有一段旋律和主旋律不同,而且很强烈。
师:你感觉这又像是在描写什么场面呢?
生:人们跳到最后越跳越高兴,所有人都欢呼起来。
师:这是乐曲的最后一部分是乐曲的结尾部分。他仿佛是人们越来越多越跳越高兴,是晚会达到了高潮。
以上就是整首乐曲的结构:引子-----主旋------结尾
师:下面就让我们也参与到舞会中来,重现一下热闹的篝火晚会吧,让我们跳起来吧!(播放音乐舞起来)
教师在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队形变化、呐喊、生生互动。
活动5【作业】坐上大巴车 结束音乐之旅
师:今天,我们随着《阿细跳月》走进了彝族山寨,感受到了篝火晚会的场面。虽然时间很短暂,但老师还会经常带领大家感受不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聆听民族音乐,现在就让我们听着欢快的音乐,坐上大巴踏上回家的路!我们出发吧!师生一起随着音乐在欢快的歌舞中离开教室。
课件36张PPT。大家猜猜看,他们在庆祝什么节日?阿细跳月
3 135555555553 3 3 3 3 3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6这首乐曲一共出现几次主旋律?这首乐曲一共出现几次主旋律?(一共出现了14次)大家猜猜看,他们在庆祝什么节日?阿细跳月跳月舞基本舞步和动作跳月舞是青年男女社交娱乐的一种形式。女孩合着节拍与男孩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 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