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9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09 19:4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六年级 语文 上册湘教版 9 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 课件PPT 史沫特莱(1890—1950)美国女新闻记者、作家。生于密苏里州工人家庭,靠半工半读完成大学学业。1934年底,以英国《曼切斯特卫报》特派记者身份来华,参与创办英文《中国呼声报》。1937年春到达延安,后赴抗日战争前线报道战况。1941年9月回国。病逝后骨灰移葬中国。
史沫特莱简介1.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是谁?
2.沈国华为什么能成为史沫特莱的儿子?
课文通过哪几个具体事例来写的?我会读 tàn zhù wǔ zhì xī shēng luó 木炭 驻扎 武装巡逻 稚气 牺 牲课件PPT我会识稚=淮-氵+ 隹
炭=山 + 灰
兼:中间长横要出头。
武:的“弋”不要写成“戈”。
课件PPT我会写兼(兼职)
沈(沈阳)
稚(稚气)
炭(木炭)
驻(驻扎)
武(武装)
逻(巡逻)
牺(牺牲)
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忠于职守:忠诚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岗位。
破例:打破常规。重点词语浴血奋战:成语。形容不怕牺牲,顽强地坚持战斗。
痛不欲生: 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痛到极点。
蹂躏 :用暴力欺压、侮辱或侵害。1.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是谁?
沈国华。2.沈国华为什么能成为史沫特莱的儿子?
课文通过哪几个具体事例来写的?
照顾史妈妈 白天,他为史沫特莱端茶送水,把住房打扫得干干净净,被褥叠得整整齐齐;夜晚,他陪着史沫特莱采访,一进屋就到灶膛里烧木炭,把屋里烘得暖暖和和的。 沈国华对史沫特莱的照顾无微不至。保护史妈妈 沈国华趴在山丘上,端着小马枪,掩护史沫特莱潜伏到树丛中。他睁大机灵的眼睛,监视着敌人的一举一动,直到鬼子兵渐渐远去,才安下心来。 “睁大”表现了沈国华执行任务时的专注,也表现了他对保护史沫特莱的认真负责。拒绝出国深造 他庄严地敬了个军礼,热泪滚滚地说:“史妈妈,我很想跟您走。不过,现在我得留下来,到前线打日本鬼子,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 这段话表达了沈国华对史沫特莱的感激,和坚持留下来打败侵略者的决心。光荣牺牲 可是,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再也找不到沈国华的身影,他牺牲了,牺牲在弹雨纷飞的战场上。    沈国华的牺牲让我们内心无比沉痛,也让我们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课件PPT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八年艰苦奋战 ,最终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场最伟大的反侵略战争。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侵入中国东北地区。又以1937年7月7日在发动的“七七事变”为起点,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华北地区。此后,由红军主力改编的第八路军进入华北,抗击日军,南方红军也改编为新四军进入华中战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抗日军民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经历了八年艰苦卓绝的奋战,最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日本帝国主义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史沫特莱的
“中国儿子”全力保护,打动人心悉心照料,认真负责放弃机会,感人肺腑异国母子情
拳拳爱国心光荣牺牲,催人泪下 课件PPT 本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在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和她的“中国儿子”沈国华结下异国母子情谊的感人故事。赞扬了史沫特莱和沈国华之间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赞扬了沈国华热爱祖国的崇高品质和
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 课件PPT1.神态描写。
本文通过对沈国华在掩护史沫特莱时的神态描写,突现了他的高度负责精神,增强了文章感染力。课件PPT 沈国华,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为了保卫被日寇蹂躏的祖国,放弃了随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出国深造的机会,光荣牺牲在弹雨纷飞的战场上。我感受到他那拳拳爱国心。课件PPT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
(1)新四军派了一个小勤务兵当史沫特莱的警卫员,兼(jiān)着照顾她的生活。勤务兵叫沈(shěn)国华,是个十二三岁满脸稚(zhì)气的孩子。 (2) 出发后第三天夜晚,他们同日寇巡逻(luó)队遭遇了。 课件PPT2.辨字组词。兼(兼顾)驻(驻守)
谦(谦虚)拄(拄着)
嫌(嫌弃)注(注入)
沈(沈阳)暖(温暖)
沉(沉默)暧(暧昧)课件PPT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稚气)的孩子 (亲情般)的温暖
(机灵)的眼睛 (急促)的呼喊声
(艰苦)的条件 (日寇)的屠刀下 课件PPT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快乐)的歌谣 (风中)的百合
(出巢)的小鸟 (朝晖)的怀抱
(活泼)的音符 (鲜艳)的红领巾 课件PPT5.选词填空。 指导 指挥 指引
(1)负责掩护的警卫排长一面(指挥)战斗,一面命令沈国华保护史沫特莱和她的马夫隐蔽到山林中去。
(2)中国共产党(指引)中国前进的方向。
(3)欢迎领导来我校(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