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
华美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变体,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与此同时,多姿多彩的汉语方言也与汉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旅居外地的同乡人互相认同的最直接最亲切的标志,而且是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种种事实的一扇窗口。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为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如何保护,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全国来看,汉语内部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
所幸,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探索的步伐都已迈出。2008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在各方言区采取活态标本,建立方言档案——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思路,即在有能力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前,先做好学术性抢救。而在民间,类似于“中国微乡音”汉语方言大赛这样的方言保护和传承活动正在兴起:在电视、广播中推出方言节目;方言进校园,让孩子们不忘乡音,记住乡情;移动互联网上更是出现了以乡音乡韵为纽带的社群,延续着方言的魅力。
时间不断向前,语言的融合与演进同样不可阻挡。一些方言会淡出生活,一些新的语言习惯也正在形成。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讲乡音、守乡愁,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选自《人民日报·保护方言,守望乡愁》,有改动)
1.下列关于“方言”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人们已形成共识:普通话比方言重要,它们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B.方言是语言的变体,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通过方言进行交流,表达思想。
C.丰富多彩的方言不仅是身份认同的标志,是情感沟通的纽带,而且也是展现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标志。
D.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用方言写就的文学作品因突出表现了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佳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繁花》是用上海方言写成的,创造了一种不同于时代主流的语言方式,其中的吴文化韵味吸引了很多的读者。
B.方言与乡愁有着密切的联系,珍视方言,就是对文化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由此可见,只有保护好方言,才是对乡愁真正的守望。
C.保护方言的探索步伐已经迈出,在民间,出现了很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方言保护和传承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乡音乡韵得以延续。
D.具体到如何保护方言,从全国来看,存在很多现实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国家是否应该出台政策支持,是否应该将方言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很多方言写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优秀之作,从这方面来看,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努力。
B.方言该不该保护,如今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具体到如何保护的问题,仍然是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看法。
C.为更好地保护方言,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试点,明确了先做好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后再做学术性抢救的思路。
D.讲方言和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诚然,普通话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窗口也应该得到保护和继承。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焘字仁甫,眉州人。绍兴八年,擢进士第。知双流县。仕族张氏子居丧而争产,焘曰:“若忍坠先训乎 盍归思之。”三日复来,迄悔艾无讼。又有不白其母而鬻产者,焘置之理,豪强敛迹。
知荣州。夏秋率苦水潦,焘筑防捍之。除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入境,劾守令不职者四人。县多聚敛,焘括一路财赋额,通有无,酌三年中数,定为科约,上之朝,颁之州县。
除直显谟阁、湖北转运副使,总饷吕游问入奏,焘摄其事。岁饥,发鄂州大军仓振之,僚属争执不可,焘曰:“吾自任,不以累诸君。”寻如数偿之。游问返,果劾焘专。上止令具析,不之罪也。
八年,直宝文阁,帅潼川兼知泸州,首葺石门堡以扼夷人,奏乞戒茶马司市叙州羁縻马毋溢额,戒官民毋于夷、汉禁山伐木造舟,奏移锁水于开边旧池,皆报可。
政和末,澧、辰、沅、靖四州置营田,募人开边,范世雄等附会扰民,建炎罢之。乾道间,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焘至是又申言之,请度田立额,且约帅臣张栻列奏,诏从之。境多茶园,异时禁切商贾,率至交兵,焘曰:“官捕茶贼,岂禁茶商 ”听其自如,讫无警。
淳熙十一年春,乞致仕,优诏不允。上数问其疾增损,给事中宇文价传上旨,焘曰:“臣子恋阙,非老病,忍乞骸骨。”因叩价时事,勉以忠荩。又闻四川乞减酒课额,犹手札赞庙堂行之。
病革,除敷文阁学士,致仕。命下,喜曰:“事了矣。”口占遗表云:“臣年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愿陛下经远以太祖为师,用人以昭陵①为则。”辞气舒徐,乃卒,年七十。谥文简,累赠太师、温国公。
(选自《宋史 李焘传》,有删改)
【注】①昭陵: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这里代指唐太宗。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建请复置者/
焘为转运使/
尝奏不当复/
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
田不能给
B.有建请复置者/
焘为转运使/
尝奏不当复已/
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
田不能给
C.有建请复置者/
焘为转运使/
尝奏不当复/
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
行之田不能给
D.有建请复置者/
焘为转运使/
尝奏不当复/
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
行之/
田不能给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署”“权”“假”。
B.
政和、淳熙,都是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使用年号纪年法。如《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C.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文简、文正、太祖、太宗等。
D.
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的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焘通晓人情,以理服人。如他任双流知县时,对服丧时为争夺财产打官司的张家晓之以理,使这家人后来和睦相处,撤诉不打官司了。
B.李焘刚直不阿,秉公办事。在任潼州府路转运判官时,经调查研究,发现有不称职官员四人,就上书弹劾他们,让朝廷及时地处理了他们。
C.李焘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如在荣州,修筑堤坝抵御水患;在湖北,遇到饥荒,然决定动用鄂州大军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
D.李焘一心为国,事君尽忠。他多次向朝廷上奏,谈论财赋、度田立额等事宜,去世前还口授遗表,希望皇上能够效法宋太祖、唐太宗。
7.把下面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焘曰:“吾自任,不以累诸君。”寻如数偿之。(5分)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5分)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完成8-9题。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羁鸟、故渊在诗中各是什么意思?本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分)
很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的笔下为什么会显得那么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
(2)《离骚》一诗中,屈原用“
,
”两句自白心志,表示自己要像古代圣贤所崇尚的那样,保持清白,献身正道。
(3)《氓》这首诗中,女主人公在婚姻走到尽头时回想当年与男子在一起时欢乐场面的两句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可爱的冤仇人
吴念真
我很讨厌那个警察。从外表就开始讨厌起。
秃头、凸肚,还有……狐臭。他的制服从来没有平整过,而且不是少了扣子就是绽了缝。有一次,我妈好心地要他脱下来帮他补,他竟然穿着已然发黄而且到处是破洞的内衣,腆着肚皮和一堆矿工在树下喝起太白酒配三文鱼。
听大人说他和主管不合,所以不但老是升不上去,而且分配的管区就是我们那个从派出所要走一个小时山路才能到达的小村落。
他没有太太,据说是在基隆河边淘煤炭时不幸淹死了;不过,有个女儿低我两个年级,她应该像妈妈吧,因为没她爸爸那么胖,而且长得还算好看。
这个女儿经常是我们那边的人送他礼物的好借口,比如春末夏初,我妈会到隔壁村落挖竹笋,看到他就会给一袋,说:“炒一炒,给你女儿带便当。”
过年全村偷杀猪,那种没盖税印的肉,我父亲甚至都会明目张胆地给他一大块,然后一本正经地说:“这块‘死猪仔肉’,带回去给你女儿补一补。”
父亲这辈子最大的缺点就是好赌。每年至少总有一次妈妈会因赌博这件事和父亲吵到离家出走,不是呛声要“断缘断念”当尼姑,就是要去台北帮佣“自己赚自己吃”,而最后通常都是我循着她蓄意透露给别人的口信,去不同的地方求她回来。
有一次我受不了,把这样的事写在日记上,老师跟我说可以写一封检举信给派出所,要他们去抓赌;老师特别交代说:“要写真实姓名和地址,不然警察不理你。”
不知道是老师太单纯还是我太蠢,我真的认真地写了信,趁派出所的服务台没人的时候往上头一摆,然后快跑逃开。
两三天后的一个周末,下课回到家,我看到那个警察正开心地跟父亲以及其他叔叔伯伯在树下喝酒聊天,他一看到我就说:“应该是他写的吧,没想到小小的个头文笔却那么好!”
他竟然把我那封检举信拿给半个村子的人观赏!
我被父亲吊起来狠狠地打,叔叔伯伯还在一旁加油添醋地说:“这么小就学会当抓耙子①,该打!”
最后拦阻父亲并且帮我解下绳子的虽然也是他,但,从那时候开始到我离家到台北工作的那段时间里,我再也没正眼看过他一次。
再看到他是将近二十年之后的事。
那时父亲因矽肺②经常住院,有一天我去医院探视,才打开病房的门就闻到一股浓烈而熟悉的狐臭味,不用说就知道坐在父亲床边的那个老人是谁了。
他笑着问我说:“还认得我吗?”
我心里想说:“要忘掉你还真难咧!”
他得意地跟我说:“刚刚我还跟你多桑③讲,我眼光真的不错,小时候就看出你文笔好,你看,现在不但在报纸上写文章,还‘写电影’写到这么出名。”
最后一次看到他是在父亲的告别式上。那是一个台风天,跟大多数人一样,他全身湿透;不过比较特别的是,他还没拈香就先走到我的面前,嘴唇颤动了好久才哽咽地说:“要孝顺你妈妈哦,你爸爸跟我说过,说他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你妈妈……”
不知道是现场线香的味道太过浓烈还是怎样,虽然靠我那么近,近到可以清晰地看见泪水顺着他深深的法令纹流到下巴,我却没闻到他身上有任何让人不舒服的异味。
几个月前,我去一个大学演讲,结束的时候一个孩子过来问我认不认识某某某?说那个人是他的外祖父,就是当年害我被父亲吊起来打的那个警察。
他说,外祖父常放《多桑》④的DVD给人家看,然后跟人家说:那个警察就是我啦!那个吴念真记得我哦!
他说,他外祖父死了,两年前的冬天。
说出殡的前一晚,他们把《多桑》的DVD在他的灵前又放了一遍,因为外祖父曾经说,电影里的那些矿工都是他的至交,“万一那一天……他们一定会来帮我带路,跟我做伴”。
(选自《中国校园文学》2013年第5期)
【注】①抓耙子:原意是抓痒的工具,引申义是告密者、打小报告的人。②矽肺:尘肺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由于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SiO2)的粉尘所引起。③多桑:日文台湾在地话对父亲的称呼。
④《多桑》:发行于1994年,是台湾电影中第一部触及战后日本殖民主义效应的作品,是由吴念真自编自导的一部个人色彩浓厚的传记式电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大家常常以各种借口给那位警察送礼,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们对警察的畏惧。
B.那位令人讨厌的警察,相貌丑陋,有狐臭,并且不注意外表,穿着大大咧咧;这些是“我”讨厌他的重要原因。
C.当“我”被父亲吊起来打时,叔叔伯伯还在旁边加油添醋,体现了人们对这种背后告状行径的反感,也能反映出人们亲情的淡漠。
D.当父亲病重及父亲去世时,都能看到那位警察的身影,从中可以看出这位警察虽然外表令人讨厌,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内心。
E.我最终走上写作之路,除了个人的努力和天赋,那位警察对我的鼓励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那位警察的形象特点。(6分)
小说中多次提到“狐臭”,请结合全篇分析其作用。(6分)
有人说最后一段在全文是多余的,可以删除,对此你怎么看?结合文本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
~(4)题。
沈祖棻:有斜阳处有春愁
一提到沈祖棻,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吴宓曾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纱》,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沈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棻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
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相关链接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C.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期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磨难。
D.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E.“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沈祖棻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作为“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沈祖棻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2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对于商家而言,假日消费无疑是块“大蛋糕”,面对“节假黄金月”里_________的长假短假,商家应加快转型,才能长久俘获消费者的心。
②北京故宫在其90岁大庆当天新开四大区域举办“庆生”大展,而“甄嬛”的原型、乾隆母亲钮钴禄氏生前所居的寿康宫首次开放,参观的游人_________。
③模仿大自然和生物体构造研发新产品已成为日本产业界的一股新潮流,这项“自然科技”如今已广泛走进当地人们的生活,新产品登场_________。
源源不断
络绎不绝
纷至沓来
B.纷至沓来
络绎不绝
源源不断
C.源源不断
纷至沓来
络绎不绝
D.纷至沓来
源源不断
络绎不绝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作为一名文科生,他非常喜欢巴尔扎克的小说,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曾反复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B、“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重重设陷阱,弹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C、我国天文学科规划的基本思路是在天文卫星的发射数量、主导和实质性参与国际空间天文卫星计划以及形成完整的空间天文研究体系均有大幅度提升。
D、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中共十八大以来,反腐在中共党内刮起旋风并高压推进,
;无论是正崭露头角、渐起风云的政治明星,还是已功成名就、退居山隐的过往功臣,只要正在或者曾经涉足过违法乱纪、有腐在身,一定会“新账老账一起算”。用中央纪委的话说,就是反腐“绝不留死角”。
A.不管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还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
B.无论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还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
C.不管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还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
D.无论是坐镇一方的地方官员,还是已位居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局委员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面对发红包带来的各种烦恼与压力,特别是辛辛苦苦赚一年钱,回家过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专家表示,春节发红包要量力而行,
①
,切勿为了面子,逞一时之快。另外,不少人的春节账单中,孝敬父母占很大比重,这包含着自己常年在外对父母亲情上的亏欠,
②
。建议年轻人平时多关心家人,将过年红包分多次化整为零给父母,尽量常回家看看,
③
。
17、概括下面新闻内容。要求:包括标点不超过20字,必须用上一个合适的成语。(5分)
2016年高考放榜了,华美学校在新的考试背景下,扎实备考,攻坚克难,乘势而上,又一次取得显著成绩,续写华美高考传奇。
卢晓珊同学勇夺粤东地区文科状元,方鸿宇同学勇夺揭阳市理科状元。揭阳理科前20名华美占11人,文科前20名华美占7人,文理科600分以上67人,一本上线人数454人,一本录取率居揭阳前列。
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某地一位老人接8岁孙女放学,在路口猛拍等红灯的公交车,要求上车,司机没有开门。进站后老人上车,对司机大骂,同车的人劝阻他无效,小孙女挺身而出:“爷爷是你不对,再这样你就别接我了!”然后转身对司机说:“阿姨,对不起,是我爷爷不对,我替爷爷向您道歉。”司机听后感动落泪。
此事一经传开,网友纷纷热评:
这小孩教得太好了,下一代都像这样何愁国不强;从小培养道德素质很重要。
身教重于言传,爷爷怎么能做这样的榜样?爷爷还不如孙女明事理。
对于以上的事情,你怎么看?请根据你对这则材料的理解,选好角度,联系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标题自拟;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1.C(A应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B“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通过方言进行交流,表达思想”错,方言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只适合特定区域内的交流D的说法太绝对。)
2.B(“只有保护好方言,才是对乡愁真正的守望”过于绝对,方言只是记住乡愁的一种重要载体,而不是记住乡愁的全部)
3.C(“先做好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之后再做学术性抢救”顺序错误,应该是“先做好学术性抢救,之后再做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性工作”)
4、A参考原文: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机迫郡县行之,田不能给。
5、C(太宗、太祖为庙号)
6、B
“让朝廷及时地处理了他们”在文中没有依据。
7、
(1)李焘说:“我自己承担,不会连累各位。”不久照数偿还了粮食。(
“任”1分,
“累”1分,“寻”1分,句意2分)
(2)那个姑娘文静而漂亮,在城角悄悄等待着我。(姝、俟、隅各1分,句式句意2分)
8、(1)“尘网”比喻污浊、黑暗的官场;“羁鸟”是作者以关在笼子里的鸟自喻;“故渊”是指篇末的大自然。(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主要采用了“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答比喻、对仗等给1分)
9、(2)因为诗人所描绘的田园生活场景很幽雅,很恬适,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2分)诗人将自己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情思蕴含在对田园生活场景的描绘中,表现了厌恶官场生活,回归大自然的美好心愿。(4分)
10、(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3)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11、(1)D项3分,B项2分,C项1分。(A项,大家送各种东西并不是出于畏惧,而是出于交情。C项,“反映出人们亲情的淡漠”不够准确,主要是人们对这种行径的反感,以及想要帮助我及时改正。E项,我进入文坛和那位警察的鼓励没有什么联系。)
(2)①外表邋遢,内心善良;②生活不幸,坚强乐观;③待人友善,珍视友情;④耿直不阿,做人正派。(每点2分,任意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3)①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突出人物的鲜明特征,通过“我”对狐臭的感觉变化反映着“我”对警察认识的改变,从而丰富了警察的人物形象;③通过欲扬先抑(反衬)的手法,表达了对警察的赞美,突显了主题。(每点2分,共6分)
(4)参考答案一:不能删除(1分)。①丰富了人物形象,使那位警察的形象变得更加真切、感人(2分);②使情节变得更完整更曲折,耐人寻味(2分);③结尾的交代,表达了“我”对那位警察的愧意,更是赞美了那位警察高尚的人格魅力,讴歌了警察身上的人间大爱,升华了文章的主旨(3分);④照应了标题,真正体现了“可爱的冤仇人”的内涵(2分)。(总得分不超过8分)
参考答案二:可以删除(1分)。①最后一段对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已经不大,之前父亲的葬礼上已经可以看到那位警察金子般的内心了(2分);②最后一段在情节上略显多余,“他说,他外祖父死了,两年前的冬天”,已经完成了故事的叙述,情节已经完整,没有必要多加一笔(2分);③从主题上看,那位警察身上的狐臭“我”已经闻不到了,已经体现了“我”对那位警察认识的改变,读者已经可以从中体会到对那位警察的讴歌和赞扬(3分)。④删去最后一段更能给读者留下一个想象、回味的空间(2分)。(总得分不超过8分)
12、(1)答B给3分,答D
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解析A“并由此送她别号”不正确;C“无尽的深重的磨难”不恰当;E说法绝对化。
(2)、①有担当,有爱国责任感。国难之时,并未置身世外,她与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②坚毅不挠。她年轻时便遭逢战乱,岁月飘摇动荡。人生晚景的后20年中,与丈夫生离两地,她操持、负担一家三代的生活,还承受了无尽的冷眼、歧视。③富有情趣。虽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但日记中所表达的情致依然细腻婉约,格调高雅,情趣盎然。(每点2分)。
(3)、①
“九一八”事变后,以一阕《浣溪沙》,表达了国人对山河破碎的的忧患。②抗战期间,成立正声诗社,用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③抗战期间,面对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以大量诗词表达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针对衡阳之战,她创作了悲歌慷慨的词坛称为“千古一叹”的《一萼红》。④抗战胜利后,她针砭时事,反映时局凋敝,感叹民生多艰。(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沈李二人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二人的人生经历和诗词创作均有相似之处。
①两人同出书香门第,早年即接受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沈祖棻出生于有着浓厚文化的地主家庭,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家庭文化氛围都对她们二人的成长产生了影响。(2分)
②两人与丈夫有志趣相投、尽情酬唱的佳话。李清照与丈夫志同道合致力于书画金石搜集;沈祖棻与程千帆共同执教,研究诗词文学,并且她们都与丈夫有过诗词酬唱。(2分)
③两人都曾在战乱中饱尝颠沛流离之苦,作品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难,用她的诗作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沈祖棻也同样经历了日寇侵袭山河破碎的苦难,她的诗作也寄托了国家兴亡之感。(2分)
④两人都有非凡的诗词才华。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一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词作,为后人称道;沈祖棻也有大量词作存世,并因诗词理论著作富有盛名。(2分)(每点2分,共8分) 13、答案B【解析】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
14、答案D【解析】A项偷换主语,“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主语应该是《人间喜剧》;B项,并列关系不当,“网络诈骗”与前三者有包含关系;C项搭配不当,计划和体系与大幅度提升搭配不当
15.D
16、①要与自己的收入匹配。②也有些是为了面子上好看。③免得春节时压力太大。(答对一空2分,两个空4分,三个空6分。)
17、参考答案:华美高考再续传奇,尖子生独占鳌头(前后内容各2分,成语1分)
18、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参考立意】
从孙女的角度:明辨是非;道德素质是为人之本;等。
从爷爷的角度:言传更要身教;切实做好榜样;等。
从公交司机的角度:遵守规矩;宽容待人;等。
第1页
共8页
第2页
共8页
第3页
共8页
第4页
共8页
第5页
共8页
第6页
共8页
第7页
共8页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