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3水的浮力(4)
第4课时:总
4
课时
授课时间: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
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2、了解密度计的原理,学会使用密度计3、能用物体沉浮条件解释轮船和潜水艇的原理。
技能目标
1、通过复习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计算方法、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判断实心物体的浮沉方法,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使用讨论方法:通过一系列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对知识“乐学、乐用”的积极性。3、使用实验方法,通过制作橡皮泥小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一系列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对知识“乐学、乐用”的积极性。2、通过制作橡皮泥小船,使学生懂得科学知识的发现是要全身心的投入和不断的努力取得的结果,而不是随手得来的3、通过对密度计的原理、轮船和潜水艇的原理的分析,使学生懂得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利用知识更好地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我们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教学重点
学会用受力方法分析物体浮沉应用。
教学难点
用受力方法分析物体浮沉应用。
主备课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应用一、密度计思考:1、密度计是利用什么原理制得的?2、密度计的刻度均匀吗?3、密度计的刻度线越向下,标注的值是越大还是越小?为什么?①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时F浮=G计原理工作的。②
密度计上的刻度线不均匀,自上往下,刻度线越来越密,刻度值越来越大。密度计上的刻度值是被测液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比值。密度计是利用
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被测液体的密度越大,密度计浸入液体的深度越
,露出液面的部分
。当把密度计放入某种液体中静止时,液面正对0.6这个刻度,则这种液体的密度为
kg/m3。
实验问:捏成一团的橡皮泥会沉入水底,而做成空心的橡皮泥却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分析:做成空心的目的是调节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即把橡皮泥做成空心,它受到的重力没有改变,而因为空心的橡皮泥可以排开更多的液体,获得更大的浮力,从而使橡皮泥漂在液面。应用二、
船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体积,使它排开更多的水,达到增大浮力,最终使F浮=G船,浮在水面。轮船有大小,怎样反映轮船的运载能力呢?排水量: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不是排开水的重力)轮船由江河驶入海里:重力
,浮力
,轮船将
一些(填“上浮”或“下沉”)轮船是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的,所以必须把它作成
的,这样虽然受到的重力
,但体积
很多,受到的浮力
,所以能浮在水面。应用三、潜水艇观察实验:你知道潜水艇的原理吗?①采用:浸没水中后浮力不变,靠改变自身重力(向水舱充水或排水)来实现沉浮②潜水艇在水面下无论沉、浮,受到的浮力不变。当向水舱充水时,当潜水艇的平均密度ρ平均>ρ水时,潜水艇下沉,
当ρ平均=ρ水时,潜水艇悬浮,而排水时,当
ρ平均<ρ水时,则潜水艇上浮。潜水艇是靠改变
来实现上浮和下潜的。当潜水艇由100m深度下潜到水下200m深处,它受到水的压强将
,受到的浮力将
。应用四、气球和飞艇①采用充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氢气、氦气、热空气)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升空时ρ平均<
ρ空气。②用改变自身的体积,实现沉浮。如减小体积,则有F浮来实现浮沉的。应用五:盐水选种好的种子下沉,坏的、差的种子上浮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来改变浮力的大小,从而使不良种子上浮,最终漂浮。应用六:测定血液密度在试管中装如密度不同的硫酸铜溶液,然后只需从人体中抽取少量血液,分别在每一只试管中滴一二滴血液,分析人员只要看到那一支试管中的血液不下沉也不上浮,而是悬浮在溶液中,就可以做出什么判断?为什么?应用七:打捞沉船在沉船下部用结实的钢带将其托住,在钢带的两端固定浮筒,现在浮筒中注满水,使筒沉到船附近与钢带结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小结:利用浮力的关键是调节重力和浮力的关系。(1)若保持浮力不变,可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沉浮(如浸没水中的潜水艇)(2)若保持重力不变,可改变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实现沉浮。(如轮船、鱼泡和气球)。巩固练习:1.船只采用“
”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潜水艇靠改变
来实现浮沉,要使浮在水面的潜水艇潜入水中,应当
。2.将一个铝制空心球用手没入水中,放手后球将:
(
)
A、上浮
B、下沉
C、悬浮
D、无法确定3.一艘轮船从东海驶入长江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轮船受到的浮力不变
B、轮船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不变
C、轮船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不变
D、轮船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增大4.排水量为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货物共重
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
N,如果河水密度为1.0×103kg/m3,船排开的河水的体积是
m3。(取g=10N/kg)5.
在0℃和标准大气压的情况下,一个10m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多大的浮力?空气密度为1.29kg/m3,氢气密度为0.09kg/m3,取g=10N/kg。
问题导入,创设情境:以提问导入,问:你知道现实生活中浮力有那些应用?浮力的应用提出问题:怎样让鸡蛋浮在水面上?1,轮船(利用影片介绍轮船是如何利用浮力的,加深印象)(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用一个简单的小练习理解排水量)2.潜水艇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3.气球和飞艇(让学生看课文自学,教师利用播放多媒体给予补充,给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4、浮力秤5、密度计课堂小结,分享收获:谈谈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大家分享布置作业,体验收获:同学们互相协作通过查阅资料,自制潜水艇模型,孔明灯等利用浮力工作的物体,交流制作心得,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浮力为人类服务。
布置作业
报纸第3节水的浮力完成
教后随笔
利用利用多媒体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但全部依赖也会引起学生视觉疲劳,所以要留出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及自主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手,脑,嘴,眼都调动起来。在这节课里媒体相当于给学生提供的
学习资料,辅助学生思考,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课题
1.3水的浮力(2)
第2课时:总
4
课时
授课时间: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学会阿基米德原理的简单应用。
技能目标
通过将同一物体慢慢浸入水中观察弹簧秤的读数,使学生发现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的关系,从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情感目标
通过对阿基米德的故事讲解,激发学生注重生活的同时,时刻联想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注重阿基米德实验过程的解释。通过对阿基米德的了解,使学生懂得科学知识的发现是要全身心的投入和不断的努力取得的结果,而不是随手得来的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排开水的重力的关系,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
实验设计及结论的表述。
主备课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引入:
关于阿基米德,流传着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叙拉古赫农王让工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假,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请阿基米德来检验。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要领。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他兴奋地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跑了出去,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Fureka,意思是“我知道了”)。他经过了进一步的实验以后来到王宫,他把王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放在盛满水的两个盆里,比较两盆溢出来的水,发现放王冠的盆里溢出来的水比另一盆多。这就说明王冠的体积比相同重量的纯金的体积大,所以证明了王冠里掺进了其他金属。
这次试验的意义远远大过查出金匠欺骗国王,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浮力定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阿基米德原理。复习:如何用弹簧秤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实验:(1)用弹簧秤测出小桶在空气中的重力G=_牛。(2)把小桶1/3浸入水中时,读出此时弹簧秤的读数F拉1=____牛。浮力=____牛。(3)把小桶一半浸入水中时,读出此时弹簧秤的读数F拉2=____牛。浮力=____牛。(4)把小桶全部浸没水中时,读出此时弹簧秤的读数F拉3=____牛。浮力=____牛。(5)再把小桶更深地浸没水中时,读出此时弹簧秤的读数F拉4=____牛。浮力=____牛。(6)通过实验你发现:____________。
发现: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排开的水越多,浮力越大。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建立假设: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
制定实验方案:必须测量哪些量?必须测量浮力的大小,还要测量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浮力的大小怎样测?测量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和在液体的弹簧秤的读数,F浮=G-F拉所谓的排开水的多少指的是什么量?应该是水的重力。水的重力可以怎样测量?可以用弹簧秤测,用天平测(G=mg)或用量筒量出水的体积(G=mg=ρVg)。哪种方法方便?测体积要测量出物体的排开水的体积,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应当设法将被测物体排开的那部分水单独取出来怎样将这部分水取出?
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弹簧秤、小烧杯、量筒、物块、水、大烧杯(溢杯)。实验步骤
①在溢杯中盛满水,将小烧杯放在溢杯口下;②将物块悬挂在弹簧秤下,用弹簧秤测出
物体的重为G;③将物体浸没在溢杯的水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拉;④将溢出到小烧杯里的水注入量筒内,测出它的体积V排水;实验的记录表
物体的重G物体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读数F拉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V排水物体受到水的浮力F浮=G-F拉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G排水=ρ水gV排水思考:为了更有力地证明这个结论,我们还应怎样?阿基米德定律: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对阿基米德原理理解F浮=G排液=ρ液gV排液
①阿基米德定律既可用于液体浮力的计算,也可用气体浮力的计算。②阿基米德定律的表达式是F浮=G排液,而F浮=ρ液gV排液是推导式③ρ液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④V排液是物体浸入液体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而不是液体的总体积;也不一定是物体的体积。当浸没时,
V排液=V物;当一部分浸入时,V排液<V物;其实V排液就是物体浸入液体中的那部分体积。⑤从公式可知,液体的浮力只与排开液体受的重力有关,液体的密度和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其他因素无直接关系。⑥注意计算单位的统一.F浮:牛
ρ液:千克/米3 V排液:米3 g=9.8牛/千克例:体积为500厘米3的物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有多大?当它有1/3露出水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练习1、将质量是2.34千克的钢块浸没在水,受到的浮力是多大?(钢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
练习2、有一物体,在空气中称时重力为29.4牛,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为19.6牛。求:(1)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2)物体的体积多大。1、将两个金属块分别挂在两个弹簧秤下,都将金属块浸没在不同的液体中,发现弹簧秤减小的示数相同,说明(
)A.排开水的重力相同
B.两金属块物重相同C.排开水的体积相同
D.以上说法都不对2、将体积相同的A、B、C三个小球投入水中,出现如图所示的三种情况,下列关于对三个小球受到的浮力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AA球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浮力最大BC球沉在底部,受到的浮力为零CA球受到的浮力与B球受到的浮力相等DB球受到的浮力与C球受到的浮力相等3、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它在液体中的深度越深,受到的浮力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都有可能小结本节内容
一、引入浮力;二、认识浮力;三、测量浮力四、定性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1、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建立猜想与假设。学生可能猜想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等因素有关系。3、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学生分组探究:(1)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2)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3)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4)利用测力计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5)利用测力计、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4、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即: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最终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演示验证:利用溢水杯、弹簧测力计验证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布置作业
作业本第3节水的浮力(二)完成
教后随笔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能让学生分别来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与浮力的关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还要经历一个思索、推导的过程。教师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课题
1.3水的浮力(3)
第3课时:总
4
课时
授课时间: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2、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
1、通过鸡蛋在不同密度的盐水中的状况的研究分析,发现从力的角度看物体的浮沉条件;2、通过生活中的感受及实例分析,从密度的角度看物体的浮沉条件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的应用;常见现象的解释
主备课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实验】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在不同密度的盐水中,观察现象。分析:1.当F浮>G时,物体将___。当部份体积露出液面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受到的浮力减小,最后F浮=G,物体处于__状态。2.当F浮=G,由于物体受平衡力作用,物体将处于__状态,此时物体可以停留在液体内任何位置。3.当F浮<G时,物体将__,最后与容器底接触,物体受浮力、重力和支持力三个力作用。A、从力的角度看物体浮沉条件当F浮
>
G物时,
上浮至漂浮
F浮
=
G物当F浮=
G物时,
悬浮
当F浮
下沉
特别说明:1)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水面,在水面上漂浮。2)悬浮的物体可以停留在液体内部。3)下沉的物体最终会沉到容器底处于静止状态猜一猜:木头、泡沫、石块、金属块在水中是漂浮,是下沉还是悬浮。平时常见到
在水中会上浮;
在水中会下沉。因为不同物质
不同。猜测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跟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有关。到底物体的浮沉和密度有什么关系呢?B、从密度的角度看物体浮沉条件前提: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条件:被研究的物体是实心的,而且密度均匀.当ρ物
<
ρ液
时,
上浮至漂浮;当ρ物
=
ρ液
时,
悬浮;当ρ物
>
ρ液
时,
下沉;如果物体是空心的,也有浮沉现象,可是我们如何利用密度来判断空心物体的浮沉呢?(若被研究的物体是空心的,物体取平均密度)平均密度就是用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与平均速度的概念差不多.空心物体空心部分越大,总质量越小,所以平均密度就越小.
小结本节内容巩固练习:1、密度均匀的实心物体悬浮在水中,将物体截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后,仍放入水中,则(
)A、大块下沉,小块悬浮
B、大块下沉,小块上浮
C、两块都上浮
D、两块都悬浮2.一个盛水的杯中悬浮着一个小球,杯子放在斜面上,如图,此处小球受到的浮力方向如何?3、一个重为6牛顿的木块,漂浮于水面,作出木块的受力图示4.
关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B.浮力的施力物一定是水;C.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成正比;
D.实心的铁球也能浮在液面上.5.用手将一个木球放入水中某一深度后,松开手,木球上浮,在木球未露出水面的时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不变; B.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变大;
C.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变小D.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逐渐变小.6、三个体积相同的立方体a、b、c分别浮在同种液体的液面上,如图所示,若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物体的质量是ma、mb、mc;则这三个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7、请你说说哪个鱼说得正确?为什么?A鱼我在深处,受到的压力大。B鱼我的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8、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称象的原理是什么?
流程一、关注社会走进科学“暑假孩子溺水”的事件流程二、知识回顾埋下伏笔1、橡皮泥停留在液体中时,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什么力?该力的方向、作用点、施力物体分别是?
受到向上的浮力、竖直向上、重心、液体
2、橡皮泥受到的浮力怎么计算?
阿基米德原理
3、谁能对这块橡皮泥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示意图。
二力平衡教师要强调受力分析情况,最大限度的唤醒学生们脑海中二力平衡的知识点。流程三、分组讨论
设计方案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及浮沉条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流程四、动手实验
解决问题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及浮沉条件(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流程五、教师点拨
深化探究不同密度的溶液影响物体的浮沉。流程六、走进生活
强化巩固紧密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流程七、总结评估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作业本第3节水的浮力(三)完成
教后随笔
在上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浮力》,了解了阿基米德原理,对浮力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现在的学生思维敏捷,有很强的好奇心,会很不自觉的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提出自己的疑问,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初二的学生思维不严密,生活经验不足,容易对新学的知识产生负迁移。更要注意的是,纯粹的枯燥的理论分析违背了初二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动手实验往往更易调动学生的激情。课题
1.3水的浮力(1)
第1课时:总
4
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浮力。(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的研究分析,发现不管是浮在水上面的物体还是浸没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向上的浮力的作用,体会浮力的存在,从而加速深对浮力的概念的理解:(2)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一系列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对知识“乐学、乐用”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知道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测量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主备课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引入:你知道死海吗?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为什么不会被淹死?介绍死海:因为死海中含盐量太大了,所以湖水里除了某些细菌以外,其他生物都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稀少,湖泊周围死气沉沉。大家也就把它叫做“死海”。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温故知新:1.静止在手上的乒乓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2.这两个力有什么关系?3.这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重力与手对乒乓球的托力是一对平衡力:F托=G现将乒乓球放在烧杯的水中,静止时1.乒乓球在竖直方向上受哪几个力的作用?2.
这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3.这两个力有什么关系?重力与水对乒乓球的托力是一对平衡力:F托=G一、什么是浮力据二力平衡知识,乒乓球瓶除受到
.
作用外,还受到水对它
的力,这种力叫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
你平时有没有感受到过浮力的存在?活动:将旋紧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时,手有什么感觉?
将瓶释放后,瓶将怎么样?问题: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石块,铁块等)是否也受到浮力作用呢?(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1、你的猜想是: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实验:1
在空气中将物体挂在弹簧秤下,记下弹簧秤的读数
F=G物=
。2
托住悬挂在空气中的物体,记下弹簧秤的读数
弹簧秤读数
,因为手对物体有向上托的力3
将物体浸没在水下,记下弹簧秤的读数F拉=
。
弹簧秤读数
,表明水对物体也有一个向上托的力即浮力。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浸入其他液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吗?(如果换用盐水做实验,你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得到了什么结论?)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思考:你能从本实验中得到测浮力的一种方法吗?怎样计算?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结论:
F浮+F拉=G得:
F浮=G
-
F拉
如何用弹簧秤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1.先用弹簧秤测重力G2.物体放入液体中看弹簧秤示数3.求浮力F浮=G
-
F拉(适用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请同学做一做:用弹簧秤测一物体在水中的浮力有什么事实(实例)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
实例:热气球、烟上升等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实验】打足了气的篮球,气孔上插有打气针,打气针的另一端通过导管、橡皮塞和气球囊连接。导管阀门开始处于关闭状态,现将阀门打开。
现象————————。表明————————。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重力是因为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压力是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分析正方体浸没在水中的受力情况得出结论:(S
:底面积
l
边长
h:水面的正方体的上表面的深度)F下=P
S=ρghSF上=P
S=ρg(h+l)S前后、左右四个面受到的力平衡,只有上下两个面受到有压力差,即产生的浮力。浮力的实质是液体对浸在其内的物体的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小结本节内容1 .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2 .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施力物体:
液
体(或气体)
作
用
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大
小:
F浮=G
-
F拉
(弹簧秤先后两次读数之差)3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浸在其内的物体的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通过播放生活中的浮力录像、教师设问的方式引入浮力,能够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使学生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走向科学。(二)、探究新知①创设情境、认识浮力为什么人可以浮在水面上?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1、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及每个力的施力物体。①用手托着乒乓球。②将乒乓球放入水中待静止后。③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乒乓球在各种情况下的受力情况。总结出浮力的概念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入手,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教育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2、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用时大约8分钟)
提问: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吗
观察思考,动手试做。选代表上台边操作边讲解。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为下节课的实验探究做准备。浮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对立方体的六个面分成三组,进行受力分析。备注: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可知,并不是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如物体的下底面与容器底面紧贴或者物体的下部穿越容器的底部,比如插入河底的木桩,就不受浮力。
布置作业
作业本第3节水的浮力(一)完成
教后随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及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能对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做出合理解释。特别是通过演示实验、视频及动画等多媒体的使用,把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用视频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并且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容易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记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他们乐学、比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