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2份)+课件(11张+1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2份)+课件(11张+1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11 16:52:45

文档简介

??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3、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
4、培养学生在讨论、寻找、合作中的概括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1、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二)作者介绍(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所收集的知识自由发言,教师作归纳总结)。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熟悉小说背景
为什么说这是《最后一课》呢?为什么小说里的主人公,法国的孩子不能再念法语了呢?
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普法战争的资料?请在全班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教师检查搜集情况。)
教师提示:《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普鲁士,也就是德国的前身。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他要称霸欧洲,因此说这是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被打败了,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两个地方的学校,也就在普鲁士的统治下,只准教德语、学德语了。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二、出示投影,检查课前预读情况。学生根据工具书或者课文注释扫清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duó? )? 督学(dū? )?? 郝叟(hǎo sǒu)? 摊(tān )
懊悔(ào? uǐ)? chéng fá(惩罚)? 钥匙(yào? shí )?
磨损(sǔn )? qí d?o(祈祷)?? 哽(gěng)?? 宛转(wǎn? zhuǎn )
2.解词(学生抢答):
诧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懊悔:烦恼、悔恨。
哽咽:因极度悲伤、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宛转:形容声音的圆转柔和。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 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二)简要讲述全文大意,说说文章思路,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老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1.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第11~23自然段):上课经过;
第四部分(第24-29自然段):宣布散学。
2.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写上课前,小弗郎茨在路上见闻和课堂所感;
第二部分(11-23自然段):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读课;
第三部分(24-29自然段):写下课时的情景。
教师引导:以上故事情节的两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2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1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
(三)合作朗读,感知人物形象。
1.沉静下来,用心去揣摩人物心理,把握好语气语调。
??? 2.注意文中所表现出的沉痛和决心,信念和力量。
3.分角色朗读。小组竞赛
第一部分,上学路上三个人分读,其中铁匠一个人读,上课前四个人分读,其中一个人读韩麦尔先生的话;第二三部分,重点朗读韩麦尔先生的话,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读得更符合人物形象,尤其是最后的高潮部分。
小结:都德是通过小说人物的思想、言行和容貌去组材、去反映爱国主义思想主题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上这“最后一课”的时候,领悟到了什么?一向觉得沉重讨厌的课本、字帖,在他眼中,有怎样的变化呢?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离开学校的前一天,他是如何上这不同寻常的最后一课呢?作品是如何通过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思想、言行的描写,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
课件11张PPT。第二单元 第7课
最 后 一 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时)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课》,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 导入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普鲁士,也就是德国的前身。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法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要称霸欧洲,因此说这是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被击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这两个地方的学校,也就在普鲁士的统治下,改天换日,只准教德语、学德语了。 小说背景 都德是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现实主义作家。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作者介绍 1.给下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 ) 督学( ) 郝叟( ) 摊 ( ) 懊悔( ) 弗( )
哽( ) 磨损( ) qí d?o ( )
鲈( ) 霹雳( ) 瑟( )
栅( ) 非得( ) chéngfá( )
捂( ) 茨( ) 哽咽( )
检查课前预读 duó dū hǎo sǒu
tān ào huǐ fú
gěng sǔn 祈祷
lú pīlì sè
zhà děi 惩罚
wǔ cí gěng yè2.解词(学生抢答)
诧异:
懊悔:
哽咽:
宛转:
晴天霹雳:
觉得意外和奇怪。
烦恼、悔恨。
因极度悲伤、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形容声音的圆转柔和。
比喻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默读全文。
1.边读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2.简要讲述全文大意,说说文章思路。 课文正是通过 _______ 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以及__________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见闻和课堂所感;
第二部分(11-23段):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读课;
第三部分(24-29段):写下课时的情景。合作朗读,感知人物形象 1.沉静下来,用心去揣摩人物心理,把握好语气语调。
2.注意文中所表现出的沉痛和决心,信念和力量。
3.分角色朗读。 主人公小弗郎士, 上这“最后一课”的时候,领悟到了什么?一向觉得沉重讨厌的课本、字帖,在他眼中,有怎样的变化呢?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离开学校的前一天,他是如何上这不同寻常的最后一课的呢? 作品是如何通过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思想、言行的刻画描写,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 感悟思考??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3、了解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突出主题的方法。
4、培养学生在讨论、寻找、合作中的概括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1、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 教学过程
主人公小弗朗士, 上这“最后一课”的时候,领悟到了什么?一向觉得沉重讨厌的课本、字帖,在他眼中,有怎样的变化呢?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离开学校的前一天,他是如何上这不同寻常的最后一课的呢?作品是如何通过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思想、言行的刻画描写,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
四、合作探究,理解人物
1.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郎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描写小弗郎士的语句,选择一两个最能反映小弗郎士心情的语句,揣摩小弗郎士当时的心理,然后在句子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
小弗郎士的变化:
小弗郎士开始学习是不专心的,后来变得爱学习了。
小弗郎士开始对课本是讨厌的,后来则是舍不得了。
小弗郎士开始是浪费时间,后来变得珍惜时间了。
对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开始是害怕的,后来则是同情、理解、崇敬他了。
对普鲁士兵,小弗郎士开始是喜欢,后来则是憎恨。
为什么短短的时间,小弗郎士竟会产生那么大的变化呢?
热爱祖国的情感。
为什么今天老师是最后一次给我们上课呢?因为国土就要失掉了;为什么明天在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里就只许教德语了呢?因为国土就要失掉了;为什么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呢?因为国土就要失掉了;为什么今天很多镇上的人都来听课呢?因为他们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所以我们说,小弗郎士开始感到失去国土的痛苦。同学们刚才说得很好:他开始觉醒了;他开始悔悟了。——对了,因为他开始真正认识到失去国土该多么痛苦!
小结:小弗郎士原来是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但当他听到要永久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字分不开,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对“课本、戒尺、惩罚”的感情都变了。这一切都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了变化。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来讲:为什么说今天的教室里是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在平时上课之前,教室里总是吵吵嚷嚷的,开课桌的声音,关课桌的声音,大家把手按着自己的耳朵大声地背书的声音,还有那老师铁的大戒尺在桌子上敲打的声音,他嘴里发出的“静一点,静一点”的声音。可今天却是安安静静的。小弗朗士感到今天可不平常啊。老师平时只是穿戴着一般的衣帽,可今天却穿上了在督学来视察的时候、发奖的日子才穿的礼服。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子。这又是怎么的啦?小弗朗士也感到今天可不平常啊。他再回头一看哪,这一下使他更加吃惊了,平时教室后面几排的座位,是一向空着的,可今天却坐着许多镇上的人。他们是些什么人呢?有郝叟老头,有从前的镇长,还有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别的人。这些来听课的人,他们的脸上个个都非常忧愁。这到底是怎么的啦?——这三个方面,使小弗朗士感到今天在整个教室里,充满着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郎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在一起,所以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鲜明的对比效果,产生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4.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韩麦尔老师对祖国的深情,尽职精神。在“最后一课”中表现得极其感人。这个平时严厉的老师,不再“训斥”学生,而是沉痛地总结以往的教训,指出自己也有应该“自责”之处,希望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他热情地赞美法语的优点,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使小弗郎士感到他“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感到他“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韩麦尔老师为了学生上好习字课。还别出心裁地在字帖上“用圆体字写上:‘法兰西’,‘阿尔萨斯’”,象征着阿尔萨斯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使小弗郎士感到“好像是许多面在教室里飘扬的小国旗”。韩麦尔老师忍受着即将离开服务了四十多年的家乡的痛苦,认真地教好“最后一课”。他是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形象。
?? 课堂小结
通过“我”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始终不渝的挚爱深情。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精神。这是一篇非常有感染力的文章,是文学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对于读者来说,乡村小学校的日常生活,上课,下课,贪玩小学生的逃学真是司空见惯。然而,小说从平凡生活中所提炼出来的这一堂课,却是极不平凡的题材:此时此刻,大家对“最后一课”的依依不舍,使祖国语言仿佛成了祖国尊严的化身,人们沉痛庄严地向祖国语言告别。以一斑而见全豹,亡国之恨,就在这样平凡的题材中,表现出了这样深刻的社会内容,最自然最真实地流露出了法国人民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
?? 课后习题
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
课件11张PPT。第二单元 第7课
最 后 一 课
(第二课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主人公小弗郎士, 上这“最后一课”的时候,领悟到了什么?一向觉得沉重讨厌的课本、字帖,在他眼中,有怎样的变化呢?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离开学校的前一天,他是如何上这不同寻常的最后一课的呢? 作品是如何通过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思想、言行的刻画描写,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 合作探究,理解人物 1.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小弗郎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来讲:为什么说今天的教室里是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3.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郎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4.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小弗郎士原来是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但当他听到要永久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逐渐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眼前的一切激起了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对“课本、戒尺、惩罚”的感情都变了。这一切都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 在平时上课之前,教室里总是吵吵嚷嚷的,开课桌的声音,关课桌的声音,大家把手按着自己的耳朵大声地背书的声音,还有那老师铁的大戒尺在桌子上敲打的声音,他嘴里发出的“静一点,静一点”的声音。可今天却是安安静静的。今天老师穿上了只有在督学来视察的时候、发奖的日子才穿的礼服,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子。 平时教室后面几排的座位,是一向空着的,可今天却坐着许多镇上的人。 这些来听课的人,他们的脸上个个都非常忧愁。 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在一起,所以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习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变化来反映整个民族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鲜明的对比效果,产生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韩麦尔老师对祖国的深情,尽职的精神,在“最后一课”中表现得极其感人。这个平时严厉的老师,不再“训斥”学生,而是沉痛地总结以往的教训,指出自己也应该有“自责”之处,希望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他热情地赞美法语,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韩麦尔先生为了学生上好习字课,还别出心裁地在字帖上“用圆体字写上:‘法兰西’‘阿尔萨斯’”,象征着阿尔萨斯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使小弗郎士感到好像是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韩麦尔先生忍受着即将离开服务了四十多年的家乡的痛苦,认真地教好“最后一课”。他是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形象。 课堂小结 对于读者来说,乡村小学校的日常生活,上课,下课,贪玩小学生的逃学真是司空见惯。然而,小说从平凡生活中所提炼出来的这一堂课,却是极不平凡的题材:此时此刻,大家对“最后一课”的依依不舍,使祖国语言仿佛成了祖国尊严的化身,人们沉痛庄严地向祖国语言告别。以一斑而见全豹,亡国之恨,就在这样平凡的题材中,表现出了这样深刻的社会内容,最自然最真实地流露出了法国人民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爱国,首先学好你的母语。学习启示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