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优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优秀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10 13:5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经·小雅·采薇》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程与方法: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文章的重点字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初读课文,把握字词
(学生齐读课文,重点考查预习情况,之后点拨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1.字音
狁(xiǎn
yǔn) 不遑(huáng)
载饥载渴(zài) 我行不来(lài)
孔疚(jiù)
靡盬(mí gǔ)
维棠之华(huā)
象弭(mǐ)
归聘(pìn)
四牡骙骙(mǔ kuí) 小人所腓(féi)
雨雪霏霏(yù fēi)
2.字形
靡(靡费) 聘(聘请) 霏(烟霏) 遁(遁词) 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 骋(驰骋) 菲(芳菲) 循(遵循) 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 戍(戍守) 戊(戊戌) 弥(弥漫)
徨(彷徨) 戌(戊戌) 戎(戎装) 弭(消弭)
3.解释重点字词
岁亦莫止 莫,同“暮”。古今字,莫得古字形象日在草丛中。这里指年底。
不遑启居 遑,空闲。
靡室靡家 靡,无,不。否定词。启,跪,通“跽”。
靡使归聘 聘,问候。
忧心孔疚 孔,很,非常。疚,痛苦。
我行不来 来,回家。
彼尔维何 彼,那。尔,通“ ”。花盛开的样子。
维棠之华 华,同“花”。其古字形象花冠之形。
彼路斯何 路,同“辂”,大车。斯,语气词,无实义。
四牡业业 牡,雄性。牝,雌性。这里指公马。业业,高大的样子。
一月三捷 三,虚数词,指多次。捷,胜利。
象弭鱼服 弭,一种弓,两端用骨角装饰。服,盛箭的袋子。
狁孔棘 棘,通“急”。
雨雪霏霏 雨,下。四声别义,破读。

三、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采薇》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之后,学生自行默读、翻译诗文,了解作品主旨,并给文章分层。)
2.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1—3):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层(4—5):直接写战争。
   第三层( 6 ):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理解课文
(请同学分别朗读每一章,注意在朗读的技巧上进行点拨,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和四言诗的节奏。朗读之后,教师逐层分析。)
第一层:
1.从第一章开始,主人公已经奔赴战场了,为什么要去打仗呢?
明确:外族入侵,需要服兵役。
2.抵抗外族入侵,保家卫国,本是一件光荣的事,那么主人公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战士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一方面,对外族入侵的仇恨。“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3.第二、三章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军旅生活之劳苦。
4.诗文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载饥载渴”,吃不饱。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战事繁忙,很难知道家中的音信。
“我行不来”,怕自己不能生还,再见不到亲人。
基于以上几点,就更让人想家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
5.一起看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意义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前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①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②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二层
1.从四、五章来看,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
2.这两章诗文中都提到了那些事物?突出了什么?
明确:战车、战马、象弭、鱼服。军队装备精良。
3.文中多次写战马的情态,如“业业”、“骙骙”、“翼翼”,有什么作用?
明确:兵强马壮,突出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军威赫赫。同时也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4.“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又写出了什么?
明确:战事紧急,战事频繁。将士们劳累奔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
5.与前文那句话照应?
明确: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6.诗文是怎样描写战争的?
明确: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7.你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通过侧面描写,突出战事的残酷。

第三层
1.最后一章写战士归来,我们是否读到了应有的那份喜悦?
明确:没有。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诗文并没有写战士胜利后回家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 小雅 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明确:①反衬: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
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
③“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岁月蹉跎之感。
④大雪交加,营造了一个清冷的氛围。加之饥渴难当,情境更加悲凉。
⑤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五、小结
通观全文,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诗文讲述了一位战士为抵御外敌,连年征战与疆场,经受饥饿、疲惫,以及死亡的恐惧,最后终于胜利回家的故事,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章,认真体味诗文。
2.翻译诗文,注意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3.预习《离骚》,完成预习题。
《离骚》教案

语文组 鲍树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高贵的个人品格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含有丰富感情的句子。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在毛泽东看来,古代帝王缺少“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也有必要补充一些“风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关于作者及《离骚》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请学生找出以下语言知识点,教师疏通重要词语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圆”,圆凿。
忳郁邑余侘傺兮 通“郁悒”,忧愁苦闷。
进不入以离尤兮 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通“彰”,明显。
延伫乎吾将反 通“返”,返回。
(2)同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使动用法,使……步行
高余冠之岌岌兮 形——动,加高。
长余佩之陆离 形——动,加长。
固前圣之所厚 形——动,推重。
哀民生之多艰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伤。
鸷鸟之不群兮 名——动,合群。
谣诼谓余以善淫 动——名,淫荡,纵欲之事。
屈心而抑志兮 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压抑。
(3)特殊句式
謇朝谇而夕替 被动句。无标志词。
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介词“于”。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谣诼谓余以善淫 状语后置。介词“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介词“以”。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助词“之”,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一词多义
虽: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 虽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 即使
修:余独好修以为常 美
退将复修吾初服 整理
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修改
(5)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 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无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出境困窘 今义:经济困难
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着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3.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诗中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外在形象
明确:(略)
5.诗人有什么样的内在品格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四、理解文章
研读诗句,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明确: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反衬奸佞小人的嫉恨,揭示自己的高尚道德。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明确:用“绳墨”比喻准则、准绳。整句诗在于揭露趋炎附势之徒的丑态,比喻的运用使这种表达更形象生动。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明确:全句诗均在暗喻诗人自己在刻意追求完美的外形。这种用“服饰”与“佩饰”的描写,暗示自己品行、道德的追求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展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能力提升
把自己想象成屈原,再读课文。文章如此动人,除了真情实感,还得益于语言,你认为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②比喻手法的运用。如:蕙纕、兰茝、峨眉—高尚德行,灵修—怀王,众女—小人,绳墨—准则,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时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六、拓展探究
你赞成屈原投江自杀这一举动吗 (在班内辩论,言之成理即可。)

七、小结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心忧天下和疾恶如仇的品性。这些情感具有深远宏大、剧烈震荡的特点。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八、作业
课下熟读《离骚》全文以及译文,背诵诗中的名句。

九、板书
离骚 屈原
《诗经》——《国风》——现实主义
《楚辞》——《离骚》——浪漫主义
遭贬的原因:不愿同流合污
追求美政,九死未悔,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