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代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唱歌《中学时代》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尊重词曲作者的创作,积极感受学唱歌曲,尝试表现歌曲昂扬、自信的精神面貌,愿与同学合作初步体验合唱的艺术美。
2、积极与老师同学一起构建良好的音乐课堂环境,并培养学生思考、主动参与、大胆创新的学习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聆听歌曲中初步学习音乐作品分析的基本方法。
2、结合发声练习和歌曲旋律的学唱,识读乐谱并学习正确的演唱及合唱方法,达到准确表现歌曲的目的。
3、学习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增强歌曲的情感表现。
三、知识与技能:
1、复习小学阶段学习的单拍子只会图示,培养学生边视唱边打拍子的习惯和能力。
2、学习歌唱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在新班级初步体验合唱感觉。
3、准确学唱《中学时代》的旋律和歌词。
教学重点:准确学唱《中学时代》的旋律和歌词。
教学难点:识读乐谱并学习正确的演唱及合唱方法。
教学过程:
聆听歌曲阶段:
初听导入:(1)教师: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根据歌词判断歌曲名称。
教师出示课题。
简介作者:王晓领,词作家、一级编剧。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主要作词作品有:《当兵的人》、《阳光路上》及《中学时代》等。
戴于吾,作曲家,编审。1959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创作了许多独唱、合唱作品。代表作有:《铃兰》、《江雪》及《中学时代》等。
再听歌曲,判断歌曲的节拍,并尝试随音乐的速度挥打出相应的指挥图示。
先请学生按小学阶段学习的指挥图示,复习二拍子和三拍子的挥拍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了解班级整体对但拍子指挥图示的学习状况,并加以指导。
考查学生对单拍子强弱规律的了解情况,并根据班级整体情况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和讲解。
请学生打拍子,并说出二拍子和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听第一段歌词,初判歌曲的节拍,并尝试用挥拍表示自己的判断,逐渐达到随音乐速度正确挥打相应指挥图示的能力。听第二段歌词是尝试听辨歌曲的乐句,并用肢体语言加以表示。
发声练习:
1、规范唱歌姿态。
简述发声原理及呼吸练习方法。
发声练习。
准确学唱歌曲。
学唱第一声部。
学唱旋律。
加入歌词。
学唱第二声部(可降低要求)。
合唱教学(可降低要求)。
设计不同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拓展环节)
教师:请大家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体会人声音色的对比变化,增强歌曲情感的表现力。
课堂小结。
简要复习本节课所学的音乐知识。
用歌声展现本节课学习的成果。
课后作业:背唱歌曲。
第一单元
中学时代(二)
教学内容:1、欣赏《飞来的花瓣》
2、学习竖笛5、6、7、1四个音符的指法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1)聆听混声合唱歌曲《飞来的花瓣》,体会歌曲表达的思念、感激之情,并了解不同的合唱形式。(2)通过吹奏竖笛,学会情感表达的不同音乐方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唱歌曲片段体会力度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准确学习辨识力度记号。(2)学习5、6、7、1四个音符的指法。
3、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运用音乐要素——力度的变化,感受分析歌曲。学习与指挥的动作配合,表现歌曲的情感变化。(2)了解歌曲《飞来的花瓣》的演唱形式及其曲作者。
(3)正确掌握竖笛5、6、7、1四个音符的指法,学会控制气息。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分析音乐力度变化来感受和表现音乐作品。教学难点:学习通过音乐要素的分析,感受、理解作品的情绪;通过与老师指挥动作相配合感受力度变化,并用歌声表现歌曲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在《我爱米兰》的音乐声中进入教室。
导语:相信大家都有自己非常喜欢的老师,刚才那首童声齐唱《我爱米兰》就是一首将老师比喻成米兰花,表现老师辛勤劳动、幽默付出的歌曲。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另一首以老师为题的歌曲《飞来的花瓣》,请同学们思考两首歌曲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不同?《飞来的花瓣》是单声部还是多声部
二、新课教学:1、教师播放音频:混声合唱《飞来的花瓣》,并展示课件:演唱形式的分类:
教师出示《飞来的花瓣》合唱谱例,让学生有直观感受。
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再次聆听歌曲,思考:为什么作曲家采用混声合唱而不是童声合唱来表现这首歌曲?歌曲分为几段?情绪有何变化?
教师: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一首好的歌曲,会让我们感受到情感的共鸣。作曲家为了更好的表达情感,运用音乐要素及其变换来加深情感的表达。音乐形式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力度、速度、音色、和声、曲式等等。这些形式要素就是音乐的表现手段。每一种音乐要素都对音乐的情感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让我们来认识其中一种要素:力度。同学们,歌谱中的力度记号你们认识吗?
力度记号一览表
ppp
极弱
pp
很弱
P
弱
mp
中弱
mf
中强
f
强
ff
很强
fff
极强
cresc
渐强
dim.decresc
渐弱
学唱歌曲片段:
教师弹琴范唱。学生跟琴演唱。各种形式的巩固演唱。(对于二声部的学习可以适当放宽要求)
教师指挥,学生根据指挥力度变化演唱歌曲片段。
吹奏竖笛。
教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请大家拿出你们手中的小乐器——竖笛。我们先来学习“5、6、7、1”四个音符。
指法练习:注意按、抬时关节不能塌,直至熟练。
加入气息:吹奏时加“tu”音,气息平稳,呼吸点正确。
再次聆听《飞来的花瓣》,学生跟唱。
课堂小结: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了一首优美的歌曲,歌词通过一片片的花瓣形容老师收到的学生寄来的信件。歌声,你们的小学老师可能没有办法听到了,但是我还可以通过给老师寄去祝福和感激的话语来表达我们内心的声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彩笔和纸,现在就让我们把想对老师说的话写下来。希望大家今天回去后能给自己的老师寄出一封教师节的贺卡,下个星期让我们数一数有多少同学做到了。
教师:播放《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第一单元
中学时代(三)
教学内容:1、欣赏《蓓蕾之歌》
2、唱歌《校园的早晨》
3、学习竖笛“1、2、3、4”四个音的指法。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欣赏歌曲《蓓蕾之歌》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老师的情感。(2)学唱歌曲《校园的早晨》,培养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启发学生珍惜时间,树立理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唱歌曲《校园的早晨》,学会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2)复习竖笛指法,学习新的指法。
3、知识与技能:(1)准确演唱休止符、切分节奏,学习反复记号的运用。(2)正确掌握竖笛指法,并学会控制气息。
教学重点: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准确演唱休止符、切分节奏,并掌握“声断气连”的演唱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联系上节课的内容,点出本节课的内容。
新课教学:(一)播放《蓓蕾之歌》片段,问:这首歌曲从什么角度形容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歌曲的情绪如何?
教师:这首歌曲是原副总理李岚清爷爷创作的,当时作为分管教育的中央领导,十年期间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级院校,因而对工作再教育岗位上的园丁们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特别是了解到在许多条件艰苦的地方,教师仍能任劳任怨、爱岗敬业,他深受感动。正是这个原因,1999年,他谱写了这首《蓓蕾之歌》。歌曲充满了自信和朝气,深受大家的喜爱。作为“蓓蕾”的你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和心态来迎接每一天清晨,来报答辛勤工作的老师呢?
学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聆听歌曲,从歌词和旋律中找规律,说一说这首歌曲可以划分为几个乐段?(分为三个乐段——ABA')
教师:A段中“
”表示什么意思?A段和A'段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看看歌谱上还有那些比较特殊的记号?
我们把包括两个以上拍号的节拍叫做变换拍子,大家找找在歌谱的什么地方?
请大家一起再次聆听,把你认为比较难唱的句子找出来。
教师:在“让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知道长成参天大树”这个乐句中,出现了休止符、附点和切分节奏,比较难唱,让我们先来联系节奏(先连音练习,再断音练习)。
完整演唱歌曲。
教师播放音频,要求学生跟唱。
学生聆听歌曲《校园的早晨》,模唱歌词。
教师钢琴伴奏,随时发现演唱问题并解决。
学生跟琴唱词。
教师: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音准和节奏,那么休止符的位置不同,在演唱时是否有所不同?(休止符在开头,换气,在中间,不换气)
学生练习,教师示范并观察学生做的是否正确。
教师:生跟着老师的钢琴伴奏完整演唱歌曲,注意刚才练习的节奏和音准,并在适当的地方换气。
采用竖笛吹奏和歌唱的方式分声部练习。
课堂小结:同学们,中学时代这个单元我们已经顺利学完了,我们不仅欣赏了两首赞美老师、表达师生之情的歌曲,还通过自己的歌声表现了青春洋溢、朝气蓬勃的中学时代。希望我们每一天对这样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认真学习,在将来回想起自己的中学时光时,充满了骄傲、感激、留恋和美好,希望它成为我们青春岁月里最值得珍惜的回忆。
教师播放歌曲《童年》,同学们在歌声中离开教室。
第二单元
祖国颂歌(一)
教学内容:1、唱歌《歌唱祖国》
欣赏《神圣的战争》、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歌唱祖国》,体验进行曲风格的作品。(2)通过学唱歌曲,感受祖国的美好。
过程与方法:(1)教师弹唱《歌唱祖国》,学生分段学唱,进行识谱练习。(2)教师讲解作品作者与创作背景,并拓展欣赏《神圣的战争》。
知识与技能:(1)学唱歌曲《歌唱祖国》,能够准确把握节奏、、节拍、音准等音乐要素。(2)较好地表现出歌曲的进行曲风格与力度的变化。
复习节拍、弱起节奏、附点八分音符等乐理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播放《我和我的祖国》、《芬兰颂》、《樱花》,学生听音乐,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赞美祖国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新课教学:
针对跳进音型进行铺垫性练习:5
1
3
5
3
1
5
(1)唱谱。
用“a”元音演唱。
教师用科尔文手势,引导学生在演唱时与手势相配合。
认识四二拍图示及强弱规律。
3、读节奏,注意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型。(教师板演两个节奏谱)
教师范唱后提问: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乐观、激昂、热情、奔放。中速)
教师:请你说出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ABA
三部曲式)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阅兵式时队伍经过广场时威武雄壮的气势,以进行曲风格完整演唱歌曲。
提示在演唱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或需注意的问题。(预设)
请大家找出谱例中的附点八分音符以及代表速度、节奏、调式
等音乐记号。
学习反复记号的运用:
(1)
1
2
(2)1
2
3
4
1.2.3.
结束句
(3)1
2
3
4
(4)1
2
3
4
5
Fine.
D.C.
Fine.
D.S
重点解决B乐段的演唱。
《歌唱祖国》背景知识介绍:
王莘,著名作曲家,天津市音乐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音乐协会“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歌唱祖国》气势雄壮、热情豪放,凝聚着爱国之情、爱党之心和民族之魂。
欣赏《神圣的战争》:
教师播放歌曲,请学生思考:音乐情绪以及作品风格是怎样的?
(作品情绪是悲壮、振奋的;采用三拍子的节奏,却具有进行曲般的二拍子的特征。)
作品背景分析。
课堂小结。
第二单元
祖国颂歌(二)
教学内容:1、欣赏《红旗颂》
2、欣赏《在灿烂阳光下》
教学目标:
1、通过《红旗颂》的欣赏与分析,学生了解颂歌题材及这类题材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意精神,感受作品中赞美祖国、祝福祖国的爱国情愫。
2、反复聆听、模唱、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熟悉作品《红旗颂》旋律。
3、通过欣赏,感受乐曲的宏伟气势,体验乐曲旋律、速度、力度、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作曲家吕其明及作品《红旗颂》的创作背景。
5、通过谱例以及印象对比欣赏《在灿烂阳光下》与《兴国山歌》,简单了解二者的音调有何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感受器乐曲《红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奏形式。
教学难点:学习并背唱《红旗颂》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课前创设情境:循环播放《红旗颂》主题旋律部分。
一、教学导入:教师播放《我爱你中国》《长江之歌》《红旗飘飘》《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爱我中华》等音乐片段,学生猜曲名,并归纳这一组歌曲的共同点。
二、新课教学:
1、基本知识简介:
(1)作者简介(通过图片和教师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红旗颂》的作者吕其明。)
(2)创作背景简介:《红旗颂》以宏伟庄严的歌唱性旋律,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国旗升起的情景,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五星红旗的指引下,英勇顽强、奋发向上的革命气概。热情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乐曲创作于1965年,同年5月献演于“上海之春”开幕式。
(3)作品曲式结构:ABA三段体曲式结构。
2、分段欣赏:
(1)欣赏并分析《红旗颂》主题旋律。
教师展示乐曲简谱,学生初听乐曲并提问:乐曲的节拍、力度、速度是怎样的?
复听乐曲主题,学生分两组,一组打击旋律节拍,一组指挥。
再听乐曲主题。学生跟随音乐哼唱唱名。
聆听乐曲“引子”部分。教师播放视频,请学生观看并欣赏乐曲“引子”部分。乐曲开头用了哪件乐器?音乐采用了哪首歌曲的音调?(小号,《国歌》)
聆听乐曲“第一乐段”。教师:你从作品中感受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音乐要素是怎样表达这种情绪的?音乐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
聆听乐曲“第二乐段”。
教师:主题旋律在本乐段中再次出现了吗?它与第一乐段在演奏风格上有什么区别?你还听到了哪首歌曲的旋律音调?
学生试着随音乐,用手拍击节奏或采用走步的方式感受进行曲风格特点。
聆听乐曲“第三乐段”。
教师:本月段主题旋律又出现了吗?你还听到了哪些熟悉的歌曲音调?
教师:第三部分延续了高潮部分弱起节奏的特点,音区有所降低,是高潮情绪的延伸。
(6)再次欣赏《红旗颂》在三个不同乐段中出现的主题旋律音乐片段,进行对比欣赏,并完成下面表格:
旋律
速度
力度
乐器
音乐
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完整欣赏:(欣赏时,学生可以跟随音乐画面,画出想象中的任何画作。教师不需要对画作进行点评,只是让学生在完整欣赏音乐的同时对全曲进行进行创新式思维的延展和拓宽。)教师:歌唱祖国的乐曲还有很多,《红旗颂》用大气磅礴的交响乐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祖国壮丽山河的画卷。除了器乐,还有很多歌唱祖国的声乐作品。本课开始我们聆听了几首声乐作品,接下来请大家仔细聆听下面这首歌曲索要表达的又是怎样的情感?
对比欣赏《在灿烂阳光下》和《兴国山歌》的旋律。
聆听《在灿烂阳光下》第一乐段旋律。
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出示江西《兴国山歌》和《在灿烂阳光下》和《兴国山歌》的片段,引导学生找出二者内在的联系,对所学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与拓宽。
结束课程。
教师钢琴弹奏《红旗颂》主题旋律,学生齐唱以《红旗颂》主题旋律填词的作品结束课程。
重唱
齐唱
对唱
合唱
独唱
演唱形式
混声合唱
同声合唱
童声合唱
男声合唱
女声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