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单元《夜归鹿门歌》学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2单元《夜归鹿门歌》学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10 14:1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夜归鹿门歌》学案

高二语文组
【学海导航】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志趣。

【知识清单】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二、背景介绍
本诗为七言古诗。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意在鹿门山辟一住处,一度隐居在此。因为他的诗歌多写隐居闲适,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这首诗就是如此。

【学习内容】
一、诗句赏析与评价
1.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 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二、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一首诗中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有的以某内容为线索,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公式:是什么(点明结构特征或以什么为线索)+为什么(具体分析结构特征或为什么以此为线索)+怎么样(这样构思或这样的线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有何效果)
5.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是什么)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为什么)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怎么样)后几句为第二层次,(是什么)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为什么或怎么样)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是什么)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为什么或怎么样)“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是什么),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为什么或怎么样)

【课后巩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
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是什么)由上片的“渐向暝”到下片的“更深人去” (为什么)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怎么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