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课标指出,分析一个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第一,该区域的背景条件——区位条件、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第二,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第三,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三目,按照“鲁尔区繁荣——衰弱——新发展”的思路编写。
第一目“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首先通过图文介绍鲁尔区的煤炭分布与铁矿石的来源状况,随后引入鲁尔区的工业部门与主要城市,最后阐述鲁尔区的繁荣区位。
第二目“煤炭与鲁尔区的衰弱”。从石油竞争、钢铁危机、产业结构单一、科技进步等因素引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的衰弱,导致鲁尔区的严重危机。
第三目“鲁尔区的新发展”。通过“杜伊斯堡与埃森”资料的阅读;鲁尔区工业分布变化、整治前后发电厂的对比,归纳鲁尔区整治的成功经验。
教材最后,通过鲁尔区学习,获得启示:分析区域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办法。
[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在必修2中,已掌握工业区位因素的理论知识;并在必修3中已掌握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基本方法。
2.学习动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当前我国经济战略中的一项重大举措,如何振兴是讨论的重点,而从鲁尔区的成功范例中可得到重要启示。
3.存在问题:学生对初中德国地理知识没有熟练掌握;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较差;一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围绕“德国鲁尔区”这一主题收集、处理、运用地图和数据资料,分析德国鲁尔区发展的条件;在合作学习中讨论得出治理德国鲁尔区的措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读图能力,从而学会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通过讨论比较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工业区,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人类必须因地制宜、按照自然规律设计人类活动,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通过讨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有关问题,提高学生的爱国之情;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煤炭在不同时期对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鲁尔区的新发展。
③学会分析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难点:学会分析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
发现法、讨论法、比较法、启发法教学。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课
资料:普法战争,德国胜利。图片:德国著名大炮——克虏伯大炮。该大炮由“克虏伯公司”制造,创始人是阿尔弗雷德·克虏伯(1812—1886),仰角可达30度有效射程19760米,该大炮曾经销往中国。而“克虏伯公司”的所在地是鲁尔区的艾森市。
阅读“德国大炮”的资料,思考克虏伯公司的所在地
以德国最著名大炮——克虏伯大炮引出鲁尔区,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鲁尔区是德国工业的心脏,是德国发动战争的物质基础。
板书1
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鲁尔区概况
展示图1:鲁尔区的在德国位置图图2:德国在欧洲位置图展示概况:位于德国西部;面积是4593平方公里;人口是600万;主要城市有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等
读图1、图2,熟悉鲁尔区在德国及德国在欧洲的位置;阅读鲁尔区的概况
了解鲁尔区的位置及概况
历史回顾1
“克虏伯公司”的创立与发展①克虏伯公司原先是铁匠铺。
②19世纪,克虏伯公司发展并壮大,生产军火。
③在中国近代的重要战争中随处可见克虏伯大炮的身影。(如厦门的阿里山大炮)④20世纪,克虏伯帝国雇佣的人员已达20万,为德国军队制造大炮、装甲车等先进武器。
阅读“克虏伯公司”创立与发展资料
自然过渡,从“克虏伯公司”创立与发展资料导出鲁尔区的繁荣,提高学习积极性
板书2
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
知识回顾
引导鲁尔区是19世纪中期崛起的重要工业区提问: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思考并回答:资源、能源、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
复习工业区位因素,为鲁尔区的区位提供理论支持
自主探究
展示图1:鲁尔区的大型露天煤矿图2:鲁尔区煤炭分布与铁矿石来源图3:鲁尔区的河流与交通提问:鲁尔区繁荣的工业区位有哪些?
阅读教材文字及图片;整理归纳鲁尔区繁荣区位因素;学生回答
导入图片与资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归纳1过渡
归纳鲁尔区区位并逐一讲解:区位讲解①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储量高、质量好②离铁矿区较近获得铁矿石方便③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④便利的水陆交通水路、公路交通便利⑤广阔的市场德国、欧洲、中国等提问:结合区位,说出鲁尔区的主要工业有哪些?
这些部门之间具有什么联系?
理解鲁尔区的各区位因素;关注铁矿石的来源途径:来自法国洛林;来自俄罗斯、瑞典(鹿特丹—莱茵河—鲁尔区)学生思考回答
通过图文分析,归纳鲁尔区的区位;通过图文讲解,掌握鲁尔区繁荣的区位从区位优势过渡到工业部门
鲁尔区的工业部门
展示:主要的工业部门图
读图,理解该产业链的关系,找出该产业链的基础产业是煤炭工业,主导产业是钢铁工业
通过了解鲁尔区的主要工业部门,明确煤炭工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鲁尔区的成败,为鲁尔区的衰弱作铺垫
历史回顾2
“克虏伯公司”的垮台①1948年,克虏伯(创始人的曾孙)被捕。
②1951年,克虏伯释放,公司重新崛起。③克虏伯公司的复兴只是昙花一现。③60年代末,克虏伯去世,公司倒闭。
思考:对应鲁尔区的衰弱
自然过渡,以克虏伯公司发展为例,从引出鲁尔区开始走向衰弱
板书3
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弱
鲁尔区的衰弱
结合图文,分析结论过程结论图1:鲁尔区的主要工业部门图2: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表1:每冶炼1吨钢铁原料变化资料:世界钢铁工业竞争激烈组图:鲁尔区的环境污染情况
阅读图文资料,思考并得出结论;学生回答
启发教学,分析鲁尔区衰弱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培养读图、归纳能力
归纳2
归纳鲁尔区衰弱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钢铁危机③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④科技的发展⑤环境污染严重
理解鲁尔区衰弱的原因
掌握鲁尔区的衰弱原因
历史回顾3
“克虏伯公司”新发展①20世纪70年代,克虏伯公司垮台后重组;②20世纪90年代,克虏伯股份公司蒂森股份公司合并而成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③蒂森克虏伯集团为德国工业巨头,
雇员超过193,000人,销售额达380亿欧元。
④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目前的产品范围涉及钢铁、汽车技术,机器制造、工程设计及贸易等领域。
阅读“克虏伯公司”新发展,思考新发展的原因、措施
自然过渡,从“克虏伯公司”的新发展导出鲁尔区的新发展
板书4
三、鲁尔区的新发展
前后座位4名学生为一个小组,运用“埃森”资料,小组讨论,思考问题,小组代表回答
以“通告”和“角色扮演”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分析能力
合作学习
资料:“克虏伯公司所在地”埃森新面貌通告:为了振兴鲁尔区,德国决定政府从民间集思广益,征集意见,促进鲁尔区可持续发展,意见一经采纳,将授予“荣誉区民”称号,奖金丰厚。角色扮演:工业企业的愿望
……?普通市民的愿望
……?领导部门的愿望
……?
归纳3
归纳鲁尔区整治措施措施点拨调整工业结构生产结构单一调整工业布局对比鲁尔区工业分布完善交通新增高速公路、集装箱运输发展教育和科技新建大学、科研机构美化环境消除污染,改造旧厂房提问:读1950年与20世纪末鲁尔区工业分布
a.鲁尔区怎样调整产业结构?
b.布局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查漏补缺,熟悉未考虑到的措施,使知识全面化、体系化学生思考回答,并理解部分钢铁企业将高炉搬到荷兰海边的原因
通过鲁尔区工业分布变化,提高读图能力;通过图文点拨,学生掌握鲁尔区的整治措施,并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课堂小结
板书:鲁尔工业企业繁荣
衰弱
整治提问:试着归纳分析区域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难点点拨:第一,区域的背景条件(含区位)
第二,区域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第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学生回顾学生思考(不要求回答)
通过鲁尔区三个阶段学习,总结区域资源合理开发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活动设计
展示图文资料:辽中南工业基地优势及问题介绍提问:辽中南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总结归纳(略)
阅读图文资料,根据鲁尔区的启示思考并大胆回答(振兴措施可多元化)
通过辽中南工业区的分析,加深了解鲁尔区,培养学习知识迁移能力。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1.趣化课堂
本堂课导入三段“历史回顾”,呈现“克虏伯公司”的发展三大阶段,分别对应鲁尔区的繁荣、衰弱、新发展,自然过渡,使各环节联系紧密,思路清晰;克虏伯公司以生产军火著称世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活化课堂
本堂课引入大量的图文资料创设情境并提问,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表述自己观点和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巧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学生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煤炭工业
钢铁工业
机械工业
化学工业
电力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