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岳麓版七年级上第4课夏与商的政治统治课件4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岳麓版七年级上第4课夏与商的政治统治课件4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0 15:0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一、夏与夏文化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孟子?万章上》  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战国策?燕策》 《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禹……既服九州,乃收天下之铜,铸九鼎,以象九州之物。 ……禹致群臣于会稽,防风氏后至,戮之。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复原图  昏乱失道,骄奢自恣,为酒池,可以运舟……醉而溺死者……笑之以为乐。
——刘向《列女传》
  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史记·殷本纪》二、商的政治统治
   根据史料记载,商朝从建国到灭亡,历经500多年。商朝建立后,它的都城有过多次迁移。先由亳迁至嚣(今河南荥阳东北),后迁于相(今河南内黄东南),后迁于邢(今河北邢台),后迁于奄(今山东曲阜市)。但自盘庚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后,此后270多年,商都定都在殷。商朝前期迁都示意图  有人认为,商人并未脱离游牧民族的特点,迁移是游牧的需要;
  有人认为,当时的农业生产主要利用土地的天然肥力,实行休耕和轮作,过若干年后就要放弃耕作过的土地,到异地重新开垦;
  还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去奢行俭”——都城固定在一个地方,会导致统治阶层生活的奢侈,所以有必要迁至异地重建,以便恢复比较节俭的生活。
  更多的人相信,商人的迁移是为了躲避黄河下游河道的频繁泛滥和改道。商人频繁迁移的原因思考:发挥你的想象力,你觉得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的原因会是什么,猜想一下?  可以推断,在殷以前的夏都、商都,由于统治者没有长期打算,并未着意经营,建筑比较简陋,可以轻易放弃。商王盘庚迁殷后,决心改变这种经常迁移的习惯,大兴土木,建造都城,这从殷墟考古发掘的成果所显示的巨大规模和丰富器物可以得到证明。  正是由于盘庚审时度势,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建设永久性的都城,才奠定了殷(安阳)作为商都200多年的历史,也开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定都的先例,殷也因其为最早的长期都城而成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复原后的商朝宫殿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
——《尚书·酒诰》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殷本纪》
三、与商同时期的其他文明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铜纵目面具金面铜人头像  宁乡陆续出土了300多件青铜器,这在全国少见。现又发掘了西周的古城遗址炭河里,这对研究长江以南的历史、湖南先秦的历史是个重要贡献。  湖南真正进入大范围的文明时代,还是……楚国建国、政治经济势力进入湖南以后。当时可能出现过一个小小的方国,但它是昙花一现。它可能是南迁的商人部落与本地人融合产生的一个方国,一个点,是孤立的,一两百年后就断线了,对湖南历史的发展没有起到主导作用。
      ——伍新福(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社科院研究员)1.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夏建立于( )
A.公元前21世纪前期 
B.公元前21世纪后期  
C.公元前20世纪前期  
D.公元前20世纪后期A2.史学界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称为“信史”,依此标准,中国的“信史”可以追溯到(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B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