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8课《小狗包弟》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8课《小狗包弟》教学设计与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10 15:1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这些文章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重在帮助我们增长见识,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小狗包弟》的主要价值,首先在于它的认识作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由此而产生课文应有的认知教育作用,包括现在的高中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课文的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老年的巴金显示出一个正直的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进而可以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学生对散文样式已比较熟悉,把握文章的情节不再是难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侧重对学生独立、发散思维的培养;现阶段教授的大多为90后的学生,他们自我中心主义较强同时普遍缺乏反省意识,但已经初步具备判断分析能力,教师应把握这些特点,对学生适时引导,利用文本的事实真相来震撼,他们的反省忏悔意识定会被唤醒,理性思维定会被激活。
三、教学设想 
本文时代距离现在遥远,事件发生的背景比较特殊。如何体会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把握作者的情感成了教学的最大难点。我想依靠文本阅读才是首选,以
“整体感知(说故事)——合作探究(品故事)——拓展延伸(讲故事)”为教学主导思路,通过"品文"来"品人",借助阅读、鉴赏、思考、来领悟文章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发展思维,丰富情感。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文革的特定环境。
(2)由作者的思想变化,体会并感悟其情感。
(3)认识作者思想感情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研讨式。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讨论作者的思想变化,把握作者真正的情感态度。
 (2)合作探究式。教师、学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并互相评价,在合作氛围下完成学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文本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文章,认识到特殊环境下给人们带来的极大的心灵创伤。
 (2)通过感悟作者感情,使学生认识特定历史时期人性扭曲的状况,感受作者的勇气与度量,感悟人格、人性与道德, 学会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五、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蕴含其中的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思考。
六、教学难点
(一)正确理解作者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二)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七、课前准备
(一)阅读相关资料。
  (1)《小狗包弟》全文。
  (2)从网络、书籍中搜索有关巴金的介绍。
(二)回顾历史。观看“再忆文革”视频,鼓励学生从不同渠道搜集有关文革的资料。  
八、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委员会曾给一位老人写过这样一段颁奖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这个穿越了一个多世纪,刻画历史巨变,拥有厚重生命的老者是谁呢?他就是被称为
“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的巴金。
【设计意图】:情感是以认知为前提的。一开始上课,老师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引出作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名人的景仰之情,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走近名人多媒体显示):
提到巴金,我们并不陌生,他是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灭亡》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等,以及散文集《新声集》、《随想录》等。巴金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直到晚年,他仍在无情地解剖、拷问、审视自我,创作了散文集《随想录》。《小狗包弟》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仅补充了学生继导语后对作家生平的了解,同时也为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文章主题做好铺垫。
三、了解背景:“文革”那些事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

那是一个缺少理性的年代!

那是一个人人难以自保的年代!

那是一个不堪回首、令人痛心的年代!

那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深刻反省的时代!
“文化大革命”已经远去,但它距离今天还不到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去审视、反省那段耽误了整整一代人的岁月,是为了唤醒良知、呼唤人性的回归!
四、整体感知,梳理思路---说故事
把握情节,学生快速默读然后复述情节。
(一)教师引导: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题为《小狗包弟》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
(二)学生浏览文本归纳情节然后复述情节(开端──发展──结局)。
(三)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形成板书。  
思路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
开端(包弟来历)
      

      发展(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
     
 ↓
      结局(痛别包弟)
【设计意图】:本文情节简单,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迅速理清作者的创作思路对于情感熏陶和人文渗透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五、合作探究 感受作者的情绪思路---品故事
师导: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
1.如此可爱的小狗,“我”为什么要舍弃它?  
  明确:成为“包袱”,我自身难保。
2、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  
  
明确:轻松 沉重 自责。
3.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明确: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4.他为什么会沉重?  
  明确: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
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5.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话是表明作家的自责的?  
  明确:“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6.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倒数第三段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7.总结“我”的情绪思路 :  
  悲伤──欢快──忧虑──轻松──沉重──自责。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情境的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采取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六、探究文旨
1.教师引导:“抒情写意是散文的当行本色,甚至可以说是散文的核心和灵魂”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提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朱自清《荷塘月色》有“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凄凉”,试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
明确:文末“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2.教师提问:文章哪些言语表明了作者的“歉意”?
学生浏览课文后回答。参考内容(多媒体显示):
“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
“自己也终于变成了包弟……我好象作了一场大梦。”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箭熬。”
“这样的煎熬是不会有终结的”
 
3.教师进一步引导:结合上面的语句谈谈你对“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这句话中的“歉意”的理解。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结合材料发表看法:
师:这发之心底的语言,我们可曾领会?这不仅仅是歉意,更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反省历史的呼号。
附材料(多媒体显示):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         ──巴金《最后的话》
“深深的自责和沉痛的忏悔是缠绕巴金一生的情结,并不仅仅是因为创作,也是为着作品中那些冤屈的灵魂以及造成这些悲剧的时代和社会。对文革的反思,是巴金老人为心中的上帝──人民而忏悔的典型写照。”                ──朱四倍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文章的难点,问题过度清晰而明确,教师在此环节中要适时给予肯定与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文应用能力与探究能力。
七、人文拓展,认识自我
1.善于反省,让人肃然起敬。
巴金先生之所以伟大,正是他认识到了只有勇于忏悔和反省,才是拯救我们民族的现代精神力量,他以“揪出自己示众”的无比勇气和无私品德,点燃理性的火种,从精神上唤醒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民族,重建精神家园。
2.善于反省,也是一种智慧。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忏悔可以使人摆脱魔鬼。(冯骥才)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海涅)
3.善于反省的民族与国家,才会蠃得他人的尊重。
德国总理勃兰特的下跪赎罪受世人称赞。
小泉“拜鬼”,遭到亚洲人民反对。
4. 一个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犯了错误而不知反省是没有前途的。反省的勇气标志着进步的勇气,反省的深度决定着改革的深度。而反省意味着检讨,也意味着忏悔,是痛苦的,然而,是真英雄还是假好汉,也在这里形成了分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谈自己对反省和忏悔的认识。
【设计意图】:在预警感悟体验后,学生有一种表达的愿望在涌动。抓住时机,发散、拓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以充分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在思维中辨别人性的善恶,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八、结束语
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这位“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九、布置作业
1.延伸迁移,课外练笔。
如果今天晚上你要向好朋友推荐《小狗包弟》,你会怎样推荐呢?请写上一则推荐语,10-70字之间。
示例:情义与怯懦的对比,可爱与残暴的较量,一条小狗展现一个可怕的年代,一颗忏悔的心撑起一个大写的人。小狗包弟,让我们笑着,哭着,心痛着……
2.推荐阅读: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和巴金的《怀念萧珊》。
八、板书设计 
《小狗包弟》
巴金
 
     情节           
情感

    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悲伤
      
↓   ↓
      开端(包弟来历)      欢快
      
↓  
      发展(在家七年,相处很好)  忧虑
       ↓ 
      结局(别包弟)       轻松→沉重→歉意

      
一个人──→内心和谐 ↘
        ↓
      一个民族──→走向理性 →
未来更美好
        ↓
      
人类──→和平发展 ↗
 

《小狗包弟》教学反思:
当新课标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的活动中时,我们就能更充分、有效地发现了自己的亮点和不足。本篇课文总的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整体感知(说故事)——合作探究(品故事)——拓展探讨(讲故事)”。首先是我给他们讲一个文革中荒唐的故事,接着让他们研读文本,以复述故事的方式,认识小狗包弟,弄清它的遭遇,这样学生就抓住了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探究主旨,体验情感。再用一些类似的资料进行拓展延伸探究,研读了本文之后的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自己的一些过错,引发或喜或悲的情感是情理中事了。但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还有点遗憾:那就是没能更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延伸拓展环节,学生的主动性还不够;最后学生的自我反思不够深入,流于形式。这是以后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