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论语》六则同步练习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①学而时习之 ________ 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________ ________
③不亦君子乎 ________
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___ www.21-cn-jy.com
二、按要求默写句子。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②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③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在《论语》中认为: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孔子便是这些奇迹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下面让我们走近这位先哲,完成题目。 www-2-1-cnjy-com
(1)请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向大家介绍孔子。
示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2)根据下联,结合提供的内容拟一个上联。
上联内容:儒家的圣人孔子主张仁政教化,亚圣孟子宣扬性善学说
上联:________
下联:道家老子庄子从法自然追求虚无 2-1-c-n-j-y
四、阅读《论语》六则,回答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时间)
B、不亦君子乎 (道德修养高的人)
C、六十而耳顺 (听觉)
D、思而不学则殆 (学业上陷入困境)21教育网
(2)翻译下列语句。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3)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朝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五.课外阅读
(2016·广西桂林中考)言 志①
《论语》
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1·cn·jy·com
【注】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加。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作侍。③盍:何不。④裘:轻暖的皮袄。⑤憾:遗憾。⑥伐:夸耀。⑦施:表白。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2·1·c·n·j·y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
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无施劳(功劳)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
D.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参考答案
一、①并 指所学习的东西 ②指学过的知识 理解、领会 ③吗 ④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解析】①学而时习之 : 而:并。之:指所学习的东西。 ②温故而知新:故:指所学习的东西。知:指学过的知识。 ③不亦君子乎 :乎: 吗。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1cnjy.com
二、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本题要注意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点筛选符合要求的句子即可,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③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在《论语》中认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2)儒家孔子孟子主张仁政宣扬性善
【解析】(1)套用式仿写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如: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2)对联是由上下两联字数相等的对偶句组成。对联有以下几项要求: ①上下联意义相关(或相对);②上下联结构对称;③上下联词性相当;④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根据下联,结合提供的内容拟一个上联。如:儒家孔子孟子主张仁政宣扬性善21·世纪*教育网
四、
(1)A
(2)①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②三十岁时确立了做人处世的道理能自立于世,有所成就,到了四十岁才不疑惑。
(3)学习方法①学习的乐趣②个人修养
(4)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解析】(1)“时”的意思是“时常,常常”。“君子”的意思是“道德修养高的人”。“耳”的意思是“听觉”。“殆”的意思是“学业上陷入困境”。(2)把重点字词解释清楚。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惑:疑惑(3)此题考查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一则共三句话,第一句强调只有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第二句倡导学友之间相互学习、探讨、激励,从学习中得到乐趣。第三句讲做人要心胸开阔,要有修养。(4)宋朝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五、 21*cnjy*com
1、A
【解析】在“盍各言尔志”中“尔”是代词“你”的意思
2、B
【解析】A、B、C三项中“之”都是代词“它”的意思,而B项中“之”表助词“的”。
使老者安详晚年,使朋友信任自己,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
孔子:仁义 子路:重情义 颜渊:谦虚忠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0张PPT)
《论语》六则
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第18课
激趣导入
“不耻下问”的故事
文学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 子
《论(lún)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后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官定必读书。
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什么语录体?本文有什么特点?
初读感知
听课文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2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做好积累
3
自读提示
朗读方法指导
朗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
读准字音,要特别注意古音字,通假字,多音字。
读好停顿,注意处理好句语句之间的停顿和句中的停顿。
读出情感,情感的体现往往要通过语速和语调来体现,论语是语录体,是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对话交流,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谈,应该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来读,学生齐读。
初读感知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惘(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逾矩( ) 好( ) 之者
yùn
wǎng
dài
yuè
yú jǔ
hào
初读感知
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
同悦,喜悦、愉快
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文言文翻译指导
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注意
1.保留 保留人名、地名、国名、官名等专有名词。
2.补充 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
3.删除 删掉不需要译出的词。
4.替换 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换掉古代汉语。
5.调整 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用语习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时常
温习
知道 了解
但,却,表转接
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 )
先生说
精读感悟
同悦,喜悦、愉快
精读感悟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
学习的乐趣
(2句)
个人修养
(3句)
学习方法
(1句)
精读感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研究问题当然是高兴的事,更是一种乐趣。
可以看出孔子愿意与别人切磋探讨学
问,把这当作乐事。
“朋”指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
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过的旧知识
从而(表顺接)
理解、领会
wéi,做
语气助词,
相当于“了”
精读感悟
参考译文:先生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孔子的话分析学习与思考有什么关系?
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学习和思考是辩证的关系,只学习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是思考而不能学习则会更为有害,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
精读感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
迷惑不解
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
参考译文:先生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精读感悟
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不可偏废其一。
精读感悟
什么是侧面烘托?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作者通过对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按照如下步骤自学以下三则。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2.小组合作翻译。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4.朗读、背诵,并相互检查。
精读感悟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之:代词,它。者:……的人。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乐。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以学为乐。
精读感悟
先生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长处加以学习、他们不好的加以改正。”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优点,好的方面。
虚心学习 取长补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同“又”
站得住的意思
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逾,越过;矩:规矩
精读感悟
精读感悟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本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孔子是七十二岁去世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概括了自己一生的经历。
参考译文
我们从这一则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精读感悟
精读感悟
总结下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
并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复习法
复习法
学思结合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以学习为乐
诚实谦虚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文言知识积累
“而”字用法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择其善者而从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承接
文言知识积累
“而”字用法总结
而:连词
1、表承接
2、表转折,却
你还知道哪些?
文言知识积累
温故知新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流
传
后
世
的
成
语
?
课堂练习
解析:此题考查用原文回答问题,解答此类试题理解题干和文言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很重要。
一、用原文填空
1 .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来表达。
2 .孔子说过 ,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
3 .孔子说: ,
也就是说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课堂练习
二、对本课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B、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全部记录了孔子的言行。
C、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三部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常识和主要内容的掌握。
B选项应为“《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B
作业布置
1. 背诵、积累《论语》六则。
2.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