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4课:《蜀道难》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2.、探讨《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
[重点难点]
1、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2、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学法指导]
诵读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
1、背景透视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但都不可信。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元年(742)至天宝三年(744)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属地,早日回归长安。唐代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人认识到这一地区的险要地势。蜀地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
2、文体知识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指唐代以前的四言诗(如《诗经》)、五言诗(如《古诗十九首》)、七言诗和乐府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得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音节、格律较自由,没有严格的限制。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吟等体裁。
[自主学习]
一、作者及其作品
李白(701
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
之称。祖籍陇西成纪(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五岁随父迁居于蜀郡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清廉乡。李白青年时受纵横家及道家思想影响较深,25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来曾短暂寓居长安,未能受到重用,“辅弼天下”的愿望无法实现。于是离开长安,长期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李白的诗大多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鱼凫( ) 秦塞( ) 石栈( ) 猿猱( )
抚膺( )
巉岩( )
飞湍(
) 喧豗(
) 砯崖( ) 吮血( ) 扪参( )( )
峥嵘( )( ) 咨嗟( )( )
号古木( )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危(
)乎高哉
(2)蜀道之难,难于(
)上青天
(3)开国何(
)茫然
(4)西当(
)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
)峨眉颠
(5)黄鹤之飞尚(
)不得过
(6)但(
)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
)绕林间
(7)连峰去(
)天不盈(
)尺
(8)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
(9)所守或(
)匪亲
1)危:高(2)于:比(3)何:多么(4)当:挡;绝:越过(5)尚:尚且
(6)但:只;从:跟随(7)去:距离;盈:满、足(8)当:挡(9)或:倘若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动用法,为……发愁)
(2)雄飞雌从绕林间(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雄鸟,雌鸟)
(3)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动用法,使……凋谢)
(4)砯崖转石万壑雷(名词作动词,冲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
(5)侧身西望长咨嗟(名词活用作状语,向西)
(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避猛虎,夕避长蛇(在早晨,在晚上
【合作探究】
1.
诗中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种反复有什么意义?
2.文章三个自然段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蜀道之难的?每一个角度又分别是怎样写的?
3、
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合作探究: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诗人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和深厚的意蕴。
唐朝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的人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4.
关于蜀道难的主旨,有人说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有人说是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你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来
5,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考答案:在第一段中,诗人展开的艺术想象有对蜀王国的遥想,有对“五丁开山”的叙述,有对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绘。诗人善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给“蜀道难”的命题增添了神秘色彩;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夸大险情,令人触目惊心;此外,还用飞鸟猿猱来作陪衬,写它们的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艰难。由于想象丰富和写法独特,就创造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
6.熟读文本,理清文本脉络(图解)
开篇:
一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险峻
二叹
险
景物凄清
(可畏)
山水险恶
三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
【课堂小结】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
道之难,
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
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达标检测】
①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②尔来四万八千岁
。
③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④
,枯松倒挂倚绝壁
。
⑤飞湍瀑流争喧豗,
。
⑥但见悲鸟号古木,
,
,愁空山。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思远人
[宋]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用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关系:“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噫吁嚱(yīxūxī)
鱼凫(fú)
秦塞(sài)
石栈(zhàn)
猿猱(náo)
扪参(ménshēn)历井
抚膺(yīng)
巉(chán)岩
喧豗(huī)
飞湍(tuān)
砯(pīng)崖
崔嵬(wéi)
吮血(shǔn)
咨嗟(zījiē)
二、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填空
1课文中情感强烈且反复出现的咏叹句是:
,
2文中写秦国开发蜀地时流传的神话故事的句子是:
。
3诗人描写山巅行走的艰难情形的句子是:
,
,
。
4展示蜀道一派奇丽风光的句子是:
,
,
,
。
5描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句子是:
,
。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叶
修睦(晚唐诗人)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和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联之间,使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的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二默写《蜀道难》
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的对比,来表达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对落叶飘零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