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课标要求: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路线和长征中发生的主要事件,知道长征胜利的结果并分析其取得胜利的原因,理解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知道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认识到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性和艰难性。
2.过程与方法: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标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通过学生讲红军故事,搜集长征资料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体会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四、授课类型:新授课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情景体验法、材料提炼法、图表图示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长征组歌》之《告别》片段。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同学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曲选自红色经典史诗《长征组歌》,名叫《告别》。该歌曲的词作者肖华将军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长征人,参加长征时才十八岁。当他忆起那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倒下去的战友,经常夜不能寐,往往夜里就从床上爬起来奋笔疾书,写诗作词。那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长征的过程与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起去重温那段革命而艰辛的历程。
先看第一部分:重温长征路
师:这是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告别》的歌词选段。(投放歌词。“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请同学们看着歌词并联系所学知识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在何时何地形成的?名称是什么?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民感情如何?
3.歌词中的“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说说红军“急切上征途”的原因。
生:1.时间:1928年4月。地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师:非常正确。上节课我们学到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后向井冈山进军,在井冈山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一支新的军队,这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好,来看第二个问题。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民感情如何?
生:2.感情:军民鱼水情、军民一家亲。
师:请问歌词中哪一句体现了军民的感情呢?
生: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接着来看第三个问题。3.歌词中的“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说说红军“急切上征途”的原因。
生:3.历史事件:长征。
师:那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
生: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学生读课本第一段: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
师:答得很好。歌词中有这么一句: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王明是谁?五次“围剿”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略)
师:王明是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31年掌握中共中央领导权。之后不久去了苏联在共产国际任职。离开前指定博古是中共临时中央的负责人。李德是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博古李德执行的仍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那五次“围剿”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知道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全国出现了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就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以江西瑞金为中心。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面对这样一种情况,蒋介石政府着手部署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同学们来看投影(展示五次反围剿时敌我力量对比表格。)前面四次反围剿,由于坚持了毛泽东的正确战略方针,都取得了胜利。那么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呢?(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内容)
生: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
师:御敌于国门之外,为什么还失败呢?得出“左”倾概念即可
师:说的很好。博古、李德等人根本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盲动、冒进,(什么是“左倾”呢?简单来讲,就是不能为而为之,盲动、冒进。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词,“右倾”,那是能为而不为,保守、妥协、退缩。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战略)致使红军处处被动挨打,最终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也使得中央革命根据地危在旦夕。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征。好,这边有个词叫战略转移。可以说把长征的性质都已经定下来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撤兵,而是战略转移。
过渡:那红军在战略转移的过程当中,同学们想一想,大搬家式的转移,身上背着沉重的辎重,前方有重重障碍,后有追兵,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表现的呢?他们有没有害怕呀?
生:没有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接下来我们来看长征的经过。在这里呢,需要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长征的开始、历史转折(也就是遵义会议的召开),以及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又通过哪些重要军事行动最终赢得长征胜利的呢?看的时候请同学们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我们先把书翻到第60页,看一下这幅图。从示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一共有4支,第一是中央红军(后来改称红一方面军,这是长征的主力军),第二是红二、红六军团(后来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第三是红四方面军,第四是红二十五军(后来编入红一方面军)。今天我们要重点掌握的就是中央红军的长征。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这幅图阅读课文。
生:自主阅读课文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说说长征开始初期的情况。
生:依据课本讲解(略)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有没留意到这样几个问题:长征开始的时间(学生齐答:1934年10月);出发地点(学生齐答:江西瑞金)
师:对。从江西瑞金出发。我们把这一地方称为咱们党的什么呀?
生:中央革命根据地
师:很好。离开瑞金,红军向湘西前进,一路上首先突破的是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已过半。同学们留意数字上的变化,由原来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多人。同学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红军战斗的惨烈吗?这是反映湘江血战的图片。它是红军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一次战役。据说,当时一眼望去,湘江水被染成了红色,江中到处漂浮着红军密密麻麻的尸体,顺流而下,竟一时堵住了水流。当地百姓为纪念死难红军,都说“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次惨败使我军很多将领和士兵都在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前四次反围剿我们都胜利了,第五次反围剿以及这次的湘江战役却失败了。为什么?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热烈地要求毛泽东回到领导岗位上来,?这就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舆论的准备。湘江惨败之后,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毛泽东则坚持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如果你是一名红军指战员,你会支持谁的看法呢?
生:支持毛泽东
师:为什么?
生:敌人已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下口袋阵,就等着红军往里钻呢。
师:对,讲的很好。和你们想的一样,当时多数同志支持了毛泽东的看法。于是红军改向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并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在这里,党中央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同学们看,这就是遵义会议的会址。现在看来可能有些毫不起眼,在当时它可是遵义城内首屈一指的宏伟建筑,原是军阀柏辉章的府邸。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府邸,了解一下当时会议召开的情况。(播放遵义会议视频)
师:好,同学们刚才看视频时神情非常庄重,是不是也体会到了这次会议的重要性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书,教材中对遵义会议又有哪些描述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0页第2段,思考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生:时间:1935年1月;
地点:贵州遵义;
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师:讲得非常好。建议同学们在记忆重要知识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比如遵义会议的内容,你要抓住的关键词就是解决了……取消了……肯定了……确立了……。那在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这一方面,它是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因此我们把握三个挽救、一次转折。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呢?这里我们先不着急回答,因为任何重要历史事件都必须把它放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来考察,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所以我们还是回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上,接着往前走。看看遵义会议后红军又有哪些重大的军事行动呢?请一个同学上来给我们说说。
生:点击幻灯片上的长征动态路线图,边点击边依据课本讲解(略)
师:说得非常好。这就是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我们来齐读一遍。
生:学生齐读中央红军长征路线:1934年10月瑞金出发、挺近湘西 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湘江 进军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 召开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三军会宁会师,宣告长征
胜利结束。
师:读得很好。前面我们还留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想现在是时候解决了,同学们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师:对,现在你能回答了吗?我们可以将遵义会议放在整个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去考虑,对比一下遵义会议前后红军的命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的命运发生了怎样重大的变化呢?
生:遵义会议之前红军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被重重包围,苦战无效,损失惨重,形势岌岌可危,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变被动为主动,成功突破包围圈,最终摆脱敌人追击,成功到达陕北,从而使党中央和红军能胜利完成长征,开始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师:这正应了一句古诗,叫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也可以假想一下,如果没有召开遵义会议,如果李德博古等人依然掌握着中共中央的领导权,红军长征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生:如果没有召开遵义会议,红军长征初期的惨败会继续重演,红军长征将不能胜利结束。
师:讲得很好。正如当时担任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同志所说:“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到处挨打,疲于奔命。这些情况和‘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相对照,全军指战员更深刻地认识到:毛主席的正确的路线,和高度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艺术,是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保证。”
如果,我们再将眼光放长远,从中国共产党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考察,对遵义会议前后党的状况进行比较,就能更清晰更深刻地认识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但鉴于后面的内容我们还没学,因此在这里先卖个关子。在以后的教学中,再为大家讲解。
师:好,同学们来看投影,假如我们将红一方面军的行程路线比喻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的话,这条飘带最诱人的皱褶在哪里呢?
生:四渡赤水
师:完全正确。(投影图片)四渡赤水作战,是在失去根据地无后方依托,又经常面对数倍甚至十多倍的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严峻形势下进行的。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穿插迂回于国民党重兵集团之间,避实就虚,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大范围的迂回往来,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敌人跑来跑去,对红军堵也堵不住,围也不围不着,追也追不上,把两腿都跑肿了,连红军什么样儿也没看到。这场战役将运动战的灵活机动发挥到极致,展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接下来,有一首歌曲,我想让同学们来听一听,我们看一看红军战士他们的心情。(播放四渡赤水出奇兵视频)
师:同学们听完后,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激动
师:是不是很自豪啊?可以说,在四渡赤水过程中,国民党军队是被红军牵着鼻子挨打,但红军与国民党军队的较量远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战役中,有一场战役是异常的艰苦。那就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投影图片)大渡河,水深流急。自古就是令兵家谈之色变的险地。当年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就是在这里全军覆没。蒋介石也曾放言:要让中央红军在这里成为“石达开第二”。但是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打错了。由17名勇士组成的渡河突击队在惊涛骇浪中强渡大渡河,一举成功。然而,仅靠几艘小船何时才能渡过两万大军。红军军委当机立断,红军主力掉头向北,强行军直奔泸定桥。好,在这里,我们找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描述一下当时飞夺泸定桥的情景。(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
生:一位同学朗诵课本第61页有关飞夺泸定桥的选段,其他学生边看视频边听这位同学讲解。
师:非常棒。谢谢这位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述。从这段视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呢?
生:不怕死、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嗯。说得很好,请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两幅图片:爬雪山、过草地。这是大自然对我们红军战士生命极限的考验。白雪皑皑的大雪山,由于气压低、积雪深,我们的红军战士越发艰难,他们既要顶着狂风暴雪,还要忍着饥饿、寒冷,同时还要时刻提防雪崩的发生,稍一松懈就会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水草地,看似平坦,其实到处都是死水潭,脚一踏上人就陷下去,最可怕的是一人陷下,别人去救也往往跟着一起陷下。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干粮吃完了就吃野菜。野菜,同学们有吃过吗?
生:吃过
师:你感觉口味怎么样?喜欢吗?
生:好吃(不好吃)
师:嗯。我们在吃的过程中要放很多调味料吧。想一想,在咱们餐桌上出现野菜,只不过是用来调节一下我们的口味,尝尝新鲜。而在长征途中,这些野菜却是我们红军战士的主要食源,而后续部队来到草地的时候还有这些东西吗?
生:没有
师:只能吃的是草根、树皮、皮带甚至是鞋底。如何使牛皮鞋底成为“美味佳肴”?乐观开朗的红军战士还编了一首歌来传唱:“牛皮鞋底六寸长,草地中间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后分外香。两寸拿来熬野菜,两寸拿来做清汤;一菜一汤好花样,留下两寸战友尝。”多么坚强的红军战士啊!同学们,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呢?
生:百折不挠、不怕苦难、苦中作乐……积极地乐观主义精神
师:说的非常好。
师:红军走出草地时,很多战士已经到了极限。但是,他们不能停歇,还需继续北上,因为他们还没找到落脚点。在北上途中,红军发现了一张国民党的报纸,上面载有国民党军队“围剿”陕北刘志丹红军的消息。?这条消息,对中央红军来说,无疑是一条天大的喜讯。大家都一致认为要将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到那里去与陕北红军会合。历经艰难险阻,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第二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也到达甘肃,于甘肃会宁,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至此,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那么长征的胜利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材上对红军长征胜利意义的描述。
生:学生齐读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师:好。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注意到这样一句话,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为什么说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呢?我们来看这幅图片,以中央红军为例,经过重重障碍,最后到达陕北的仅剩6000人。人数虽然不多,但是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中国十大元帅当中,有9位参加过长征;中国十大将军当中,有8位参加过长征;另外,84%的上将和87%的中将也都参加过长征。
过渡: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整整两年艰苦卓越的行军,红军用血肉之躯,完成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红军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与天地共存的长征魂。这中间涌现出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经历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第二部分体验长征魂。
师:之前呢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红军长征的小故事,现在分享的时候到了。有哪个同学敢于站出来说一说呢?
生1:我给大家讲一讲《一袋干粮》的故事。长征途中有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师:嗯!讲得很好。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时,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战友的利益。这则故事虽小,内涵却不小。还有谁要和大家分享的吗?
生2:之前上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金色的鱼钩》。讲的是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战士得了肠胃病,掉队了。当时有一位老班长要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可以想象,茫茫的草地,一望无际、人烟稀少,很多地方都是死水潭,脚一踏上人就陷下去。在这种艰苦的革命战争岁月里,老班长要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谈何容易?但是他却用惊人的毅力照顾着三个病号,他用缝衣针弯成的鱼钩到水塘边去钓鱼,把钓到的鱼熬成汤给病号喝,自己却硬咽着战友吃剩的鱼骨头。当他们走到草地边缘时,老班长积劳成疾牺牲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帮助三位病号走出了草地。
师:讲得很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枚鱼钩现在就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老班长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让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还有同学要说的吗?
生3:(略)
师:讲得非常好。一个小战士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们伟大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长征中有太多太多动人的故事,鉴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喊人说了。这里呢,老师也给大家讲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在长征途中,有这样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就是凭着顽强毅力以残缺之躯走完长征路的钟赤兵。在一次战斗中,钟赤兵的右小腿被子弹击穿,血流如注,被送往野战医院后,医生决定立即实施截肢手术。当时的医疗条件极其简陋,没有麻药,医生就用绷带把钟赤兵绑在门板上,手术工具是一把老百姓砍柴用的刀和一条断成半截的木匠锯。手术中,木匠锯上下拉动发出刺耳的响声,钟赤兵忍着如万箭穿心的剧痛,却始终没哼一声。在场的医生、护士都被他坚强的意志所感动。因手术时没有消毒药品,几天后钟赤兵的伤口感染了,高烧持续不退。为了把他从死神手里拉回来,医生又对他进行了两次截肢手术,终使他失去了右腿。此时,部队又将踏上长征路。钟赤兵一再坚持要继续长征。就这样,钟赤兵拖着一条腿在粮食匮乏、衣服单薄的艰难条件下,爬雪山,过草地。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钟赤兵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最终到达了陕北。
过渡:那么从刚才的故事中,同学们联想之前所看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想一想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呢?
生: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物资特别是粮食和医疗设施的极度缺乏等等。
师:讲得非常好。那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有这样几组数据让我感到很震撼。同学们来看投影。
(投放材料:数字化的细节——长征的伟大
长征年龄: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14-18岁的战士至少占40%。
长征路线:长征跨越15个省,长驱2.5万千里,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翻越2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渡过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凶险的峡谷大江。
长征行军:在370多天征途中,红军只休整44天,其余330多天都是在行军和战斗中度过的。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长征战斗:红军始终在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每3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
长征损伤:红一方面军作战部队8.6万人踏上长征之路,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全军仅为8000人;红四方面军近10万大军到达甘肃会宁时全国仅为3.3万人;红二方面军2.1万人到达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时仅剩1.1万人。平均每走300米就有一个红军战士牺牲。)
看到这里,我就会想一个人究竟能承受多大的苦难?是什么力量让这些红军战士以超乎寻常的韧劲,完成了人类史上一次不可思议的壮举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思考红军是凭借什么战胜困难,取得长征胜利的?从中你又感受到红军怎样的精神品质呢?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代表作答。
生1:是顽强的信念,是对理想的追求,信念与理想使他们爆发出生存的勇气、智慧和力量!他们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深信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改变世间的不公。因此,他们随手抓起身边的锄头、铁锤甚至仅仅是一根木棍,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跟随着那面红旗一路远去,他们坚信这条长征道路的尽头就是劳苦大众千百年来所梦想的中国。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每一个红军所认同的理想牺牲生命,长征是信念和勇气的胜利!
生2:凭借着广大红军将士的无限忠诚与浴血拼搏。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将士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粉碎了敌人企图消灭红军的企图。
生3:凭借着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军将士克服重重困难。
生4:在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红军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最终走向胜利。
生5:还有凭借着红军将士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
生6: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积极乐观、百折不挠的精神,是长征最终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概括起来,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人民群众的支持;2.党的正确领导;3.红军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坚定理想、充满信心、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团结互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过渡:正是凭着这样一种革命精神,我们的红军战士才能征服千难万险,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长征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军事斗争,而是人类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对于理想、信念、生命的追求和闪耀人性光辉的英雄史诗。回首长征,距离现在已80多年。我们又站在了新的长征起点上。这一次,我们站在了实现中国梦、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要以长征精神成就中国梦。那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本课第三部分:共筑中国梦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来谈一谈长征的感悟与启示?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代表作答。
生1: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不怕苦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艰苦奋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生2:现在我们的生活衣食无忧,但很多同学并不珍惜,比如在食堂吃饭时,经常看到有同学乱倒饭菜,这是很浪费的现象。想想红军长征途中缺衣少食的情况,心里不免有些愤怒。也感到有些愧疚。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地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师:讲得非常好。他不仅学习到了长征精神,而且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学史可以明智。真的很好,还有吗?
生3: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当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要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积极地解决问题。
师:嗯,讲得很好。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生4:(略)
教师小结:同学们讲得都很好。学这课时,老师也有很大的感触。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像一场长征。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不需要我们真正地像红军战士那样爬雪山、过草地,没有这样的困难、没有这样的险阻,但是我们在人生道路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大量的问题。那今天的我们要靠什么才能精彩地走完漫漫人生长途呢?我想任何时代的人和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理想、信念、智慧、勇气,这些永恒的东西。只要我们怀揣梦想、坚持不懈、正确面对,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请同学们起立,让我们一起齐诵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再一次地去感受长征精神,感悟长征文化。
生:齐诵毛泽东《七律·长征》
过渡:学完本课,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呢?现在请同学们完成导学案上的习题。
最后
师:最后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刻苦勤奋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本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八、板书:
一、重温长征路
(一)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二)长征经过:长征开始——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历史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
胜利会师——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会宁会师
(三)长征意义
二、体验长征魂:
(一) 思考红军长征遭遇哪些艰难险阻
(二)探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三)凝炼红军长征的精神内涵
三、共筑中国梦
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来谈一谈长征的感悟与启示
可否考虑一道材料性的练习题?
长征开始
初期受挫
历史转折
冲出重围
胜利会师 陕北会师
会宁会师
美国作家曾经这样评价中国的长征,他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人类求生存的凯歌。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革命的火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长征是历史上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