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始终眷恋着祖国(刘敬智)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钱学森的主要事迹,了解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
2、能理解钱学森归国的艰难,揣摩他在归国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3、能品味文章朴实却包含感情的语言,能说一点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记叙中渗透作者的感情。
2、材料的选择和安排。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
课前学习:收集有关钱学森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今天这堂课,让我们再一起看看钱学森是如何冲破重重障碍,回到祖国,报效祖国的。
板书:八、始终眷恋着祖国(刘敬智)
(二)设计人物小档案
1、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文章有关内容,为钱学森设计一份个人小档案。
设计好小档案以后,请你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写。
2、学生读书,收集有关信息,设计小档案。
3、小组交流,补充完善档案资料。
4、大组展示,学生评价。(可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档案,师生评点完善表格内容)
八、始终眷恋着祖国(刘敬智)
班级:
姓名:
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文章有关内容,为钱学森设计一份个人小档案。
设计好小档案以后,请你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写。
钱学森个人小档案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求学和归国经历
取得成就
八、始终眷恋着祖国(刘敬智)
班级:
姓名:
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文章有关内容,为钱学森设计一份个人小档案。
设计好小档案以后,请你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写。
钱学森个人小档案
姓名
钱学森
性别
男
年龄
96
籍贯
上海
求学和归国经历
取得成就
1911年出生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上海交通大学读书1935年留学美国1943年进美国火箭技术研究室1947年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1949年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49年萌生归国念头1950年下决心回国,在美国受麦卡锡迫害被关押15天1955年回到祖国
1、著有《高速空气动力学》2、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3、现代航空科学和火箭技术的先驱4、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5.教师总结:
钱学森感人的事迹实在太多了,可是作者却围绕钱学森学冲破阻碍,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主题来选择材料,这样既使文章内容集中,又展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不凡的风采。
(三)拟写欢迎标语
1、通过刚才我们设计的小档案,我们对钱学森的人生经历又有了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现在,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来了,假如你到现场欢迎他,需要打出一条欢迎标语,你会设计怎样的一条标语呢?请根据文章有关信息,针对当时的场景以及你的身份,拟写一条欢迎标语,字数不超过20字。
答:
2、班级交流,师生评点。(可让学生上黑板板书答案,或用实物投影展示,组织评点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修改。)
(四)模拟记者会
钱学森在美国成就大、生活好、待遇高,可他为了报效祖国,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国了。现在,我们准备组织一场模拟记者采访,先由小组讨论,确定谁扮演钱学森,谁扮演记者,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根据角色需要,收集必要的信息,准备提问的内容和回答记者的内容。
1、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分配角色。
2、学生自读课文,收集有关信息,可以适当写一些书面材料。
3、组织记者模拟采访。
4、师生评点。(主要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是否准确,回答问题是否得体流畅,记者提问要紧扣钱学森如何冲破重重障碍,毅然回国的内容展开,以表现和突出钱学森的爱国精神和品质。)
5、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模拟采访,真实再现了钱学森的风采,让我们从钱学森身上又一次感受到了科家学对祖国的一往情深。
(五)书写心声
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替钱学森写好这封信,要求:想象合理,符合人物的身份,语言简明,最好运用以下几个成语——魂牵梦绕,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归心似箭等。
答:
(学生读书思考写作。同桌交流,学生代表发言。师生评点。)
(根据要求点评,尽量肯定学生的发言。)
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伴随着科学家钱学森的归国脚步,体验了他20多年的求学经历,以及创业的辉煌、归国的艰难和终于回到祖国的无比喜悦,俗话说“叶落归根”,祖国就是一棵参天的大树,他的儿女子孙,不管身在何处,都会对她魂牵梦萦。让我们也在心里种下这颗种子吧,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会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来报效我们的祖国的。
八、始终眷恋着祖国(刘敬智)
班级:
姓名:
1、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文章有关内容,为钱学森设计一份个人小档案。
设计好小档案以后,请你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材料来写。
钱学森个人小档案
姓名
性别
年龄
籍贯
求学和归国经历
取得成就
2、通过刚才我们设计的小档案,我们对钱学森的人生经历又有了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现在,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来了,假如你到现场欢迎他,需要打出一条欢迎标语,你会设计怎样的一条标语呢?请根据文章有关信息,针对当时的场景以及你的身份,拟写一条欢迎标语,字数不超过20字。
答:
3、书写心声
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替钱学森写好这封信。
(要求:想象合理,符合人物的身份,语言简明,最好运用以下几个成语
——魂牵梦绕,望眼欲穿、望穿秋水、归心似箭等。)
答:
【资料宝藏】
1.背景资料
钱学森:忠诚的人民科学家
钱学森一生获得无数荣誉,但他最看重的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国家主席杨尚昆亲自为他颁奖。但钱学森在讲话中却说:“今天我不是很激动,”他说,“就在今年,我看了王任重同志写的《史来贺传》的序。在这个序里他说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心情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了,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一起了。”
钱学森说:“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在创建力学所期间,他按照技术科学的思想,主持建立了各个专业学科组,并积极倡导学术民主,在科学研究面前不论资历深浅,彼此平等。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近代力学系,并兼任系主任。在给学生讲课时,他发现许多工农子弟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计算尺等学习用具,就把自己刚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毫不迟疑地捐给系里,资助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具。
作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技术领导者,他不仅担负着技术抓总的重任,而且经常身临一线进行具体指导。在进行“两弹结合”的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期间,为了确保人民的安全万无一失,他竭尽心力。导弹上的元器件成千上万,任何一个零件出现故障,都可能影响导弹的安全和可靠。他就以表格的方式,把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一一列出来,详细到晶体管、电位器、电容器、开关插座、螺钉螺帽等。这对需要思考诸多大事的技术统帅来说,是何其可贵。
许多了解钱学森的人都说,他是大科学家,但心里始终装着人民。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时也是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时期。为了保证科技专家的正常工作,党和国家想尽办法给以照顾。聂荣臻元帅特意送去一些猪肉,交待给钱学森补充营养。有一天,炊事员看见钱学森太劳累,就为他做了一碗红烧肉。平时和颜悦色的钱学森,一下子把脸沉了下来,批评工作人员道:“你们知道不知道,现在全国人民都生活困难,连毛主席、周总理都不吃肉了,你们居然给我做红烧肉,党性到哪里去了!”不仅如此,钱学森又把自己刚出版的两部科学巨著的稿费作为党费上交。他说,我要和全国人民共度难关。
在领导国防科技工作期间,钱学森经常深入地处沙漠戈壁的试验基地。那里自然条件的恶劣,人民生活的艰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退出领导岗位后,他还牵挂着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思索着如何用科学改变那里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思想。他说:“我国沙漠和戈壁大约16亿亩,和农田面积一样大。沙漠戈壁并不是什么也不长。”“沙漠和戈壁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又一项‘尖端技术’!”他还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100万港元,捐给了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会。
钱学森现已94岁高龄,依然关心着国家的长远发展,思考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今年3月29日,他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他说:“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他从美国的大学教育谈到他的老师冯·卡门的教育方法,从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体会谈到中国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从“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谈到我国今后的长远发展。他寓意深长地说:我们一定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这就是钱学森———一位人民科学家的忠诚。
2.有关资料
有感于钱学森的“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12月11日是我国物理学泰斗钱学森94岁华诞,今年也恰逢他归国50周年。连日来,科学界的老朋友纷纷为其开学术研讨会庆祝生日,而这也是他每年庆祝生日的独特方式(12月11日《法制晚报》)。
一个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科学家,过生日的方式竟如此独特、如此简单,而且还将学术研讨涵盖其中,这恐怕是令大多数人所没有想象到的,从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这位大科学家的简朴、和谐,而且能够感受到这位物理学泰斗的至高境界和不懈追求。据报道,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955年回国,在美国工作的十多年时间里,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闻,他回国时还有不少的插曲,其中一条就是曾被美国军界高官誉为其价值可抵上10个师。钱老在美国生活虽然近20年,但始终保持着中国国籍,他甚至没有在养老金的帐户里存入1美元,因为他说过: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的坚定信念,才使得钱老把大半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自己的祖国。50年来,他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呕心沥血,成为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渊博的知识、超高的学问、泰斗的地位无可挑剔,他的境界、他的贡献、他的信念也由衷地令人钦佩。尤其是他那——“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的坚定信念,更是我们当代人应当为之追求的永恒信念。
对于钱学森的伟大贡献,笔者已经无法用言语和文字表达,笔者只想就其——“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的信念发表一些感慨。“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虽然仅仅是一句朴实无华的语言,但却包含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热爱祖国、视祖国为家的浓浓深意,体现了为做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感到荣光的崇高境界。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更多的人走出了国门,有的人学成归国,致力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并卓有建树。当然也有的人贪图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滞留国外;还有的人则把国外看作是“天堂”,纷纷将子女送出国外留学、定居,甚至将自己的财产悄悄转移到国外。如此等等。虽然,出国留学人员各自的境界不同,目的不一,我们不指望所有的人都拥有钱学森这样的信念和境界,众多留洋的人其才华也无法与钱学森相比,但是笔者还是期望,更多的留学人员能够拥有“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的信念,像钱学森那样用行动诠释对祖国的忠诚。
当然,笔者也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营造一个“中国才是我的家”的浓郁氛围,让更多学有成就的人才归来,报效祖国,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因为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世界范围内国际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涌现出更多钱学森式的科技精英,涌现出更多的享誉海内外的大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