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五、六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赫鲁晓夫改革和匈牙利改革为代表
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
最终都失败了。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D)
A.允许私人小企业的发展
B.推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C.开展了垦荒和推广玉米种植运动
D.未能从根本上摆脱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许多启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A.农轻重的比例要协调发展B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
C.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3.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用“斯大林模式”这个词来概括整个苏联的历史,
并且说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
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4.某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宣扬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一党制、实施社会
经济发展战略”。可见,该论文的主题是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C.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
乔夫改革使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
党制,国家权力分散。由此判断D符合题意。
991年8月19日清晨,新华社莫斯科分社社长唐修哲把全体记者
从睡梦中叫醒,开“飞行集会”。新华社总社从北京来长途电话告
知,苏联发生政变。“苏联发生政变”的初衷是
C
A
A.挽救联邦,避免解体
B.篡党夺权,个人野心
C.制造事端,加速分裂
D.沽名钓誉,骗取民心
点拨】本题考査学生辨析史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
时间,判断苏联发生的政变是“八一九事件”,该事件的初衷是部分党和国
家领导人力图阻止联邦的解体。辨析备选项能体现上述这一观点的是A
6.(2016·湖南娄底中考)20多年前,一位老年妇女对记者说:“遗憾
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
族人民的首都。”引发这位老年妇女感慨的事件是
(D)
A.十月革命B.东欧剧变C.华约建立D.苏联解体
7.下列关于东欧剧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德国实现了统
B.捷克斯洛伐克实现统
C.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D.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
8.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属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有
益探索是
(D)
①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的经济模
式④匈牙利的卡达尔改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
关系发展经济,匈牙利改革的内容之一为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
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共25张PPT)
第一、二单元检测卷
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爆发的时间为
(B)
A.1914年
B.1917年
C.1918年
D.1921年
2.下图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它因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而名扬
世界
(A)
A.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凡尔登战役
C.二月革命
D.莫斯科保卫战
3.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在取得胜利的原因中不包括
(A)
A.沙皇政府无力镇压革命
B.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C.帝国主义在大战中互相削弱
D.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革命武装
【点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翻的是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选A
4.(2016·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苏维埃政
府的下列措施带有明显无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是
(A)
A.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收归国有
B.建立红军反对协约国武装干涉
C.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5.十月革命后,列宁一直在探索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依据国内形
势的变化调整经济政策。下列选项不适合1922年初的苏俄的是
(C)
A.小商贩在自由市场出售面包
B.工人到市场购买粮食
C.农民的粮食全部交给国家
D.资本家经营鞋帽厂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
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所以C不可能出现,它属于“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的内容
6.(2016·云南昆明中考)20世纪20年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
进行了探索,规定“农民向国家交纳粮食税,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和
饲料可以自由处理”。下列与该条规定相关的是
(B)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D.农业集体化运动
7.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D)
苏、美、英、法四国1928-1936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趋势图
(指数)
120
100
40
,,1,(年份)
92819291930193119321933193419351936
A.①
C.③
D.④
【点拨】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对应图中曲线为④。
8.(2016·湖南邵阳中考)下列关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
建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A.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B.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
C.重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D.按照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共26张PPT)
第三、四单元检测卷
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右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某一次会议上几个国家领导人的留影
照片,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次会议是
(D)
A.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的华盛顿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签订《九国公约》的华盛顿会议
D.慕尼黑会议
【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慕尼黑会议,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图中
反映的是参加慕尼黑会议的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故选D
2.右图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形势。图中“让他去进攻苏
联”中的“他”指的是
(A)
让他去进
A.德国的希特勒
B.英国的张伯伦
C.法国的达拉第
腿克判
D.意大利的墨索里尼
洛伐克奥地利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法等国采取
绥靖政策,希望牺牲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
侵略矛头引向苏联。故选A
3.1938年,一个叫张伯伦的老人得意地挥舞着一纸协定,向他的人民
宣布“我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但事实上协定加快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步伐,这是因为
(B)
A.协定实现了祸水东引
B.协定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C.协定使奥地利被吞并
D.协定避免了弱小国家被侵略
【点拨】1938年英、法、德、意签订的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产物,它使法
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快
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2016·四川绵阳中考)二战爆发后,美国修改中立法,规定可以出售
军火,但要用现金购买,而且要自己运输。这一规定最有利于(C)
A.中国
B.德国
C.英国
D.意大利
5.1941年,德国军队突袭苏联,致使苏联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希特
勒微笑着声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的仪式,但很快他就笑不出
来了。使希特勒“笑不出来”的是下列哪个事件
(C)
A.日军偷袭珍珠港
B.德军入侵波兰
C.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D.凡尔登战役
6.下图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袭击的珍珠港所在区域是(B)
加盒大
乙区域
丁区域
甲区域、ga
丙区域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7.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撰写颁奖词:“你用残缺的身体、无比的智
慧、超然的心灵,撇清了经济危机中的泡沫,保障了萧条中重于天的
民生;你以卓越的远见力排众议,让美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击碎
了法西斯的妄想。”颁奖词中的“你”是
(D)
A.华盛顿
B.林肯
C.胡佛
D.罗斯福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领导美国人民克服经济危机、实行
新政、打击法西斯侵略的美国总统是罗斯福。(共26张PPT)
第七、八单元检测卷
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推行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政
策,美苏战时同盟关系逐渐破裂,两极格局由此形成,形成的标志是
(A)
A.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B.马歇尔计划实施
C.杜鲁门主义出台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2.有人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
耳目一新的。上述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C)
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3.(2016·山东德州中考)下面两幅漫画均反映了二战后的欧洲局势
下列解读最准确的是
C
A
欧洲复兴
没有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
斯大林
他能阻止这吗
你便没有面包可吃,而你的孩子也会挨饿
Can
he
block
it
图
A.图一宣传了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重要性
B.图一揭露了美国企图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C.图二中斯大林的“阻止”导致了欧洲联盟的建立
D.图二中斯大林的“阻止”使美苏由冷战走向军事冲突
【点拨】题目给出的漫画一中文字说“没有马歇尔计划,你便没有面包可吃,
而你的孩子也会挨饿”,说明图一宣传了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重要性。
图二给出的信息有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的投球,问斯大林能阻止吗 寓
意是斯大林能不能阻止马歇尔计划和欧洲复兴,它无法体现斯大林的“阻
止”导致了欧洲联盟的建立和美苏由冷战走向军事冲突。故选A。
4.赫鲁晓夫为了“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一只刺猬”,实施了一次名为
阿纳德尔”的行动,在美国人的眼皮底下,将一支军队、大量的武器
弹药、空军装备、装甲设备……从一个半球运往另一个半球。此行
动引起了
A.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C.古巴导弹危机
D.中美关系的改善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赫鲁晓夫”“美
国”“一支军队,大量的武器弹药、空军装备、装甲设备”等可判断与古巴导
弹危机有关
5.(2016·四川雅安中考)《新全球史》中写道:“1962年,整个世界战
栗了,等待着超级大国的对抗可能会带来的世界末日。”材料反映的
事件是
(B)
A.苏联出兵阿富汗
B.古巴导弹危机
C.科索沃战争
D.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6.(2016·江苏淮安中考)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宣称
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渗人”。他提出的
系列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下列所述与这一系
列纲领和政策不相符的是
(D)
A.遏制共产主义
B.加紧控制其他国家
C.干涉别国内政
D.成立华沙条约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