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放牧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草原放牧》,使学生多协奏曲体裁的音乐作品有所了解。
2、通过鉴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形式要素。
3、通过鉴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祖国、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欣赏乐曲《草原放牧》,感悟其意境。
2、了解什么是协奏曲教学难点:通过鉴赏,分析、探究音乐形式要素的艺术作用。
教学难点:
1、欣赏乐曲《草原放牧》,感悟其意境。
2、了解什么是协奏曲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新课导入
欣赏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片段
问:看到这个片段,你看到了什么 内蒙古的大草原上都有哪些美景,和怎样生活着的人民。(同学自由发言)
活动2【活动】二、鉴赏《草原放牧》(全曲观看视频欣赏一遍)
(一)介绍创作背景:大草原不仅景美,那里的人更美。在大草原上,至今还
流传着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请同学试着简短的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介绍创作作者和演奏者。
1、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作曲,刘德海演奏。翻开书第5页了解作者信息。
2、什么是协奏曲: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
《草原放牧》尝试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
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
(三)全曲一共分为五个部分:
1、草原放牧(今天我们将鉴赏的部分)
2、与暴风雪搏斗
3、在寒夜中前进
4、党的关怀记心间
5、千万朵红花遍地开
活动3【活动】二、欣赏曲目(先整曲听一遍,问问同学们的感受)
(一)引子:首先用圆号奏出”小姐妹”的主导动机,随后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弱渐强、生机盎然、富于动力感的经过句。引子既表现了“小姐妹”的英雄气质,也表现了内蒙古草原辽阔、明朗、富有生机的清新景象。
(二)第一主题:欢快主题(仔细聆听,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等音乐要素特点,并大胆想象脑海中的画面)提问:这段主题的速度、节奏、旋律各有什么特点 (速度较快、节奏轻快活泼具有舞蹈性、旋律灵活跳跃),这段音乐又描写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三)第二主题:抒情主题提问:对比第一主题,音乐在速度、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上有什么不同;描写的场景是否一样 这一主题有描写的怎样的画面。答:速度缓慢、节奏宽广、旋律抒情具有内蒙古长调色彩,突现了鲜明的蒙古族音乐风格。描绘了一幅小姐妹手拿牧鞭站在辽阔的草原上放歌的画面。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活动4【活动】三、探究与拓展
(一)音乐的作用(请同学回答,音乐在大家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比如表达个人情绪)
1、音乐可以陶冶情操2、音乐可以调节紧张情绪
3、通过音乐来了解自己,了解别人
4、通过音乐来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和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特点5、通过音乐来了解整个世界(二)学习导言、格言和散文1、解释孔子格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先试着请同学解释)
解释:“兴于诗”,人的修养从学诗歌开始;“立于礼”,自立从学礼仪开始;“成于乐”,完美人生从音乐开始。
2、请同学举几个与音乐有关的典故。(比如高山流水伯牙遇知音,诸葛亮的空城计)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他34岁的时候,即公元前517年,来到齐国,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耳闻目睹了韶乐的演奏盛况,不禁心醉神迷,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之后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他还说:“想不到音乐的美竟然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后来孔子每谈及《韶》乐,仍然赞不绝口,称之为“尽善尽美”。“三月不知肉味”是说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成语:高山流水,余音绕梁,滥竽充数
活动5【活动】小结:
通过《草原放牧》的学习,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音乐要素在音乐
作品中的艺术作用。同时感受了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了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