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短笛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牧童短笛》,感受乐曲两种不同的速度与情绪,以及优美流畅的旋律所描绘的如诗如画般的童年意境。
2、了解曲作家贺绿汀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3、通过欣赏,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音乐能激发人灵感,能陶冶人情操。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由于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地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学,特别是音乐欣赏教学。
能否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纠正学生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呢 能否找到一种方法让学生喜欢欣赏音乐,并能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呢
3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
,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播放国画风格的动画片《牧笛》片段。
启发学生回答:
1、片中表现的是谁的生活
2、小牧童每天接触到的是什么样的环境
(二)欣赏李可染先生的国画《放牛图》。
提示学生不同的艺术家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牧童的生活。
(三)分享学生课前搜集《牧童短笛》相关背景资料:贺绿汀的简介、写作背景等资料。
《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牧童短笛》原名叫做《牧笛之笛》,后来根据我国传统歌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之句改为《牧童短笛》,这首作品曾获欧州著名作曲家齐而品先生在中国征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独奏曲的头奖,后来,齐而品先生在欧洲演奏过此曲,这样这首乐曲便成为闻名中外的我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
《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它描写的是小牧童后拿短笛在田野里一边放牧,一边吹笛的喜悦景象。全曲旋律优美,形象鲜明,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和田园风味。
二、赏析乐曲:
(一)初听全曲
(展开教学)以《看山图》为背景,学生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
提问:
1、在你的头脑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你能听出几个乐段 第一乐段与第三乐段之间有没有明显的联系
(二)分段欣赏:
1、分析第一乐段:
提示:注意听钢琴左右手的旋律有什么特点。节奏、速度、情绪怎样
听第一乐段
讲解钢琴的基本演奏知识突出左右手的不同作用。
总结:第一乐段。1=C,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左右手各演奏一个声部,使旋律此起彼落,连绵不断,在我们面前仿佛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望无际,绿草成荫的田野里,两个牧童倒骑在牛背上,在田野里纵情对歌。在这一乐段里,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分析第二乐段:
听一听这个乐段的速度和节奏上有什么不同 情绪又怎样
听第二乐段
在这一乐段里,尽量少讲,充分启发学生想象,展开必要的讨论。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
总结: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右手高音部是活泼流畅性的旋律,左手低音部是跳跃性的伴奏,构成了一段热烈、欢快、舞蹈性的音乐,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描绘出两个牧童在田野里追逐嬉戏。
分析第三乐段。
听一听这段跟哪段很像 又有什么不同 细微的变化是什么
听第三乐段。
对比听第一乐段、总结: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
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来尽之感。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三)赏析全曲
完整欣赏全曲。
全曲采用A+B+A`三段结构,给我们描绘了一段优美的画面。
三、讨论、谈体会:
全曲已欣赏三遍,学生对本曲的旋律、节奏情绪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已有一定的感受,这时,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作个非常短暂的讨论以加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教师作个概括性的欣赏小结。(时间如充许,让学生再听一遍乐曲)
四、欣赏散文:
欣赏写的很美的散文。教师伴着音乐读散文。
牛背上的童年
童年 童年就像一粒青果子,涩而又甜,但那都是快乐的。摇荡在风中,摇荡在雨中,摇荡在牛背上的欢乐的童年,更别有一番回味。
笛声中,传来牧童欢笑的声音,他们的学问在牛背上:天到底有多高 为什么太阳落到山的那一边 山里有没有住着神仙 牧童也有梦想,梦想在山中,梦想在远方,梦想在未来。
笛声中,传来牧童欢笑的声音,他们的欢乐在牛背上:我那只蟋蟀将军又打赢了!昨天我打了一只鸟!今天我们玩骑牛比赛,好吗 牧童也贪玩,贪玩在山中,贪玩在田野,贪玩在小溪。
笛声中,咦 只是传来草儿的气息,牧童呢 瞧,他躺在草丛中,把斗笠盖在脸上,他在想什么呢 他在想家人 在想朋友 还是在想什么鬼主意 或者只是在打盹
山的那边红了半边天,笛声中,牧童骑着牛儿,淹没在夕阳中。
五、拓展活动:
1、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乐曲成功的将中国旋律与西方复调音乐技法巧妙结合起来,优美清晰的曲调有着浓郁的南方乡土气息,以及极具东方色彩的对位化和声创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与意境。如钢琴演奏水平较好的同学教师可以推荐回去练习演奏这首乐曲,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乐曲的内涵:
2、贺绿汀的作品很多,可请学生课后收集、交流。
教学效果自评:
由于教学设计反常规,出乎学生的意料,所以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较高。最后的作业将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作业反馈显示几乎没有一个同学创作的作品是相同的,没有一个同学对音乐的感受是一样的,他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有绘画作品,有诗歌作品,有雕塑作品,有文学作品(诗歌、散文)……。(部分作品无法收集,这里就不展示)这虽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但它结合了美术、文学、诗歌等艺术形式,也可以说是一节艺术课,我市下学期起将实施新教材,这即是一次对艺术课教学的有益的尝试吧。它使学生在知识上扩大视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心灵上相互沟通。
收获与反思:
1、多数学生还是喜欢听音乐的,只是生活中充斥了各种音乐,使他们对音乐麻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向学生推荐并且把他们的胃口吊的足足的,不愁学生不喜欢欣赏音乐。
2、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姐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性的教学方式为教学服务。本课即运用了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文学的整合,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3、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音乐教学任务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音乐课课后不布置作业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给课堂教学带来显著的变化,其中之一是课堂教学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开放,而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课后作业就是将封闭的课堂拓展至课外、将封闭的教学时间延伸至课后的一种有效手段。当然,音乐课后作业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不能盲目布置而导致增加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新课程的改革,也是我们教师自身的改革,新课程下的音乐课需要“全才”教师,需要教师在文学、美术、哲学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加强文化修养,除了本专业扎实的知识,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