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华东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新华东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2 23:1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年级

学科
历史
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协作教师
设计时间
授课时间
总 课 时序 数
授课人
学习内容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学习
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学习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难点
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学习准备
导 学 过 程
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我省目前所知最早的人类――丁村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看图“我国农业先民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回答两个简单问题:代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文化遗址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先说相同点,后说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肥沃 这个相同点学生不易注意到。   家畜饲养和种植庄稼 畜(chu4):禽兽,现专指家养的禽兽。我们经常能看到的春联“六畜兴旺”。其中“六畜”指的是猪、牛、羊、马、鸡、狗(没有一个学生知道“六畜”为何物,但都能“猜”出几个来)。家畜饲养和谷物栽培,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人类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            定居或半定居生活 聚落:村落,人们聚居的地方。遗址:古人遗留下来的城堡、村落或寺庙等建筑基地。遗迹:前人留下的痕迹。 遗产:先人所遗留下来的财富。
二次备课
孟匠中学课堂导学设计导 学 过 程
制作陶器 指导学生看“半坡人的鱼纹彩陶盆”及“半坡尖底瓶”。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动脑筋”。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这时因瓶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水中。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恢复了正平衡,瓶就直立起来。尖底瓶的制作说明半坡人已经通过长期实践,懂得了重心原理,并将它运用到汲水工具的制作上。   纺织 纺轮是最早的纺纱工具,大约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据考古 报告说,在全国三十个省市较早的规模较大的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轮出土,纺轮使用时需加一根插杆,合称纺坠。纺坠是利用其 本身自重和连续旋转而工作的。   捕鱼    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上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指导演生看教材上的图“原始农耕点穴下种想像图”及“骨耜和石斧”。   不同点    北方        南方   气候温暖       气候湿润   种植粟、黍      种植水稻   半地穴式房屋     干栏式房屋   指导学生回答北方和南方的不同特征。学生在回答时进行以下的说明。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房屋样式的不同,也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要定居下来的人们,在北方和南方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北方主要是解决取暖的问题,南方主要是解决雨水的问题,面临的问题不一样,解决的方式就不一样。
板书设计
导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