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华东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件-第7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年新华东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课件-第7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2 23:0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第6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周朝平王东迁洛邑
(公元前770年)西周(镐京)
前1046年——前771年东周(洛邑)
前770年——前221年春秋
前771—前476年战国
前475—前221年春秋时代 (从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时代特征:
                                              
2、为什么强大的诸侯国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3、春秋是哪五霸?诸侯国各自为政,列国并立争当霸主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勾践卧薪尝胆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时代特征:
、为什么诸侯们不再打”尊王攘夷”的旗号?3 、战国七雄大国连年征战,互相兼并齐 楚 秦 燕 赵 韩 魏周王局促洛邑一隅之地,几乎被人遗忘卧薪尝胆、老马识途、围魏救赵、朝秦暮楚、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纸上谈兵、……讲一讲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成语典故。你知道左图反映的是哪个成语故事吗?你能否讲一讲?你还知道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哪些成语典故? 看图学史 上图为春秋时郑国祭祀坑。你从上图中看出了怎样的历史事实?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央最先进行变法的是魏国,收效最大的是秦国1、秦国的内外形势(一)背景2、秦孝公求贤3、商鞅的个人特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有利于经济发展(国富)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兵强)有利于将地方权利收归中央有利于国家的管理建立县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经济发展官兵英勇作战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为统一全国奠定了 基础.农民积极劳动国富能打胜仗兵强僻处西北,国势不振国力骤增,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成为七雄中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大业奠定基础
改革能
使国家富强起来商鞅变法的意义动脑筋:1.商鞅为什么会被车裂?变法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说明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为改革而献身的人是了不起的。
动脑筋:2.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说明什么?①改革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因此要坚持改革开放。③改革需要人才,因此要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为改革而献身的人是了不起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商鞅议一议 1、结合课本有关知识和故事,说说商鞅变法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2、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启示: ①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   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③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④今天我们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秦国为什么能由弱变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它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秦孝公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尊重并使用人才;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符合秦国的实际需要。
其中变法改革、尊重人才使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骤增,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成为七雄中最强的国家。1.春秋时期,最先成为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宋襄公???C.楚庄王???D.秦穆公
2.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A.吴国???? B.晋国?????C.齐国?????D.宋国
3.战国时期,最先进行变法的国家是??????????????????????????????????????? A.齐国?????B.魏国?????C.晋国? D.楚国 ACB练一练4.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行政制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A.编定户口,实行连坐??????B.奖励军功 ?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5.都江堰的作用最准确的说法是?????????????????????????????????????????? ? A.观光旅游?????????????? B.防洪灌溉 C.防洪蓄水??????????????? D.蓄水防旱DB
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
①书读得好的人 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
③仗打得好的人 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 B.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练一练B7. 右图反映了商鞅变法措施中的( )。
A.统一度量衡
B.奖励军功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