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10分)
1、下列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酝酿
(liàng)
抖擞
饥肠辘辘
不求甚解
B、贮蓄
静谧
(mì)
人声鼎沸
人迹罕致
C、吝啬(shè)
憔悴
各得其所
咄咄逼人
D、贪婪
笃(dǔ)志
淅淅沥沥
花枝招展
2、下列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他处心积虑的努力得来的却是大家的一票否决,这对他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B、经过他的指点,我恍然大悟,心情轻松多了。
C、花园里,花儿争奇斗艳,蝴蝶轻飞曼舞,鸟儿欢快唱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D、机敏的公安人员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很快找到了作案人的线索。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B.
通过这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文大赛,使他对写作的信心增强了。
C.我市领导仔细浏览市政府门户网页面,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听取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反腐工作。
D.
七年级三班的语文成绩是全年级最好的一个班级。
4、选出下列语句运用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排比)
B、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
C、可是,这能全怪我么?(设问)
D、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
5、下列句子与原意相比,语意发生了改变的一项是:(
)(2分)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A、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很多。B、这一类的人们,难道现在少吗?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不少!D、这一类的人们,难道现在不少吗?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4分)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下面这些诗句也是描写春天各个阶段景致的,在时令上与本诗最为接近的一句是(
)(2分)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C.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D.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7、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湖青山绿,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作者通过对早春湖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钱塘湖初春美景的喜爱及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B.
黄莺抢占“暖树”,
生怕赶不上,新燕正啄“新泥”,忙碌而兴奋。这两句诗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C.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体现钱塘湖早春生意盎然的美丽景象。
D.首联写出了春行的地点和钱塘湖早春的远景,尾联详细地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二)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注解 】1.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2.未尝:不曾;3.异:感到奇怪;4.借旁近:向邻居借;5.为:题写;6.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7.观:看;8.自是:从此;9.就:完成;10.者:......的地方;11.稍稍:渐渐;12.或:有人;13.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14.邑人:同县的人;15.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16.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17.扳:通“攀”,牵,引;18.环谒:到处拜访;19.使:让;20.从:跟从;21.称:相当;22.泯然:消失。
8、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9.解释括号内的字。(2分)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2)
指物作诗立【就】(
)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1.方仲永由一个天才少年变成了一位平平凡凡的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12.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或感想?(2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3、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或按要求填空。
(1)三人行,
。
(2)正是江南好风景,
。
(3)遥怜故园菊,
。
(4)《论语》十二章中揭示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2分)
(6)《天净沙
秋思》的主旨句
(1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枯
竹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⑧……
……
14.这篇散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4分)
15.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
运用了
顺序
作用
16.下面诗句是从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序号(3分)
选项: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还原: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17.根据要求,品析下面两个句子(4分)
(1)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请结合第⑤段,说说句中加点的“更高远的生命”
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的?2分)
(2)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从修辞角度简要品析,2分)
18.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3分)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我选择
理由是:
(二)白
卷
小城最大的一家外资企业,最近准备招聘一名技术人员,许诺的条件是:月工资5000元,奖金除外,每年还可以到大洋彼岸观光一次。一时间报考者蜂拥而至。
七月流火。树上的叶儿蔫头耷脑。
高工坐在闷罐似的考场里,蒸腾的暑气加上燥热的心情,热汗淋漓,面对考题他并不怵,外文、专业技术类考题都答得十分圆满。惟有第二张考卷的两道怪题令他头疼:“你所在的企业或曾任职过的企业经营成功的诀窍是什么?技术秘密是什么?”
这类题对于曾在企业搞过技术的应考者并不难。可高工手中的笔却始终高悬着,捏来攥去,迟迟落不下去。多年的职业道德在约束着他:厂里的数百名职工还在惨淡经营,我怎能为了自己的饭碗而砸大家的饭碗呢?
他心中似翻江倒海,毅然挥笔在考卷上写下了四个大字:“?
”
高工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家里挪动着,进门后,妻子一再追问,他才道出了答题的全部苦衷。全家人默默无语。
正当高工连日奔波,另谋职业之际,石破天惊,外商独资企业发来了录用通知。高工技压群雄,白卷夺冠,众议纷纷,成为小城一大新闻。
19、文中“七月流火,树上的叶儿蔫头耷脑”属于什么描写?你认为这一描写有何作用?(3分)
20、高工在考卷上毅然写下了哪四个大字?请联系全文思考。(2分)
21、高工在妻子的一再追问下,才道出了答题的苦衷,你知道高工的苦衷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句作答。(2分)
22、这篇小说除了成功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之外,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突出特点?(2分)
23、高工最后技压群雄,白卷夺冠,靠的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4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
24、某初中学校在校学生有关“阅读”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发现公布如下:
读书计划及占比例
读书笔记及占比例
有计划
11%
每读必做
0%
有时有计划
32%
凭兴趣做
24%
没有计划
57%
从不做
76%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4分)
1、
2、
25、为了积极倡导好读书,读好书,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会上,主持人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段话: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段话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大家都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读书的感受。现在请你以“阅读”为对象,就划线部分进行仿写。(2分)
(二)写作(50分)
在初中2个多月的学习生活中,是否和小学阶段的生活有所不同呢?你有所改变吗?你意识到自己的改变了吗?是什么让你有了改变?
请以“_____改变了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补全题目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5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等。
400
500
600
700
800
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10分)
1、(
D
)
2.(
A
)
3、(
A
)
4、(
C
)
5、(
D
)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
(一)古诗4分6、(A)7、(D)(二)古文
12分8、(B)9、给
完成
10、(1)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2)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1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2、略
(三)古诗文积累
13、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或按要求填空。8分
(1)必有我师焉。(2)落花时节又逢君。(3)应傍战场开。(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枯
竹》17分
14.枯竹(或:对枯竹的遐想,2分)
对枯竹的喜爱与赞美(或:对生命的赞美与歌颂,2分)
15.插叙(1分)
作用:(1)由眼前枯竹回想到与竹有关的童年趣事
(2)表达了作者对竹的喜爱(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3)为后文对竹的遐想(遐思、赞美)作铺垫(埋下伏笔)
(只要答到任意两点,即可给2分)
16.C
A
B(填对一个给1分,共3分)
17.(1)从给人精神的愉悦(精神享受,心灵的慰藉)(1分),
物质上的无私奉献两方面来表现的(1分)(意近即可)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1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充满活力,顽强生长的情景(意近即可,1分)
18.示例:(1)选A(1分),理由:运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1分),含蓄结尾,引人深思,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之感;前后照应(1分)
(2)选B(1分),理由:运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1分),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的赞美、喜爱之情;语气强烈,感情充沛(答到任一点即可,1分)
(二)《白卷》(共13分)
19、环境描写(1分),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2分)
20、无可奉告 (2分)
21、厂里的数百名职业还在惨淡经营,我怎能为了自己的饭碗而砸大家的饭碗呢? (2分)
22、情节曲折,结尾喜剧性的变化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2分)
23、多年的职业道德。做人要属守职业道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或重用。(4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一)综合性学习(6分)
24、(1)、绝大多数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整体的计划,随意性比较强。(2分)
(2)、绝大多数中学生不做读书笔记,缺乏阅读积累和思考的习惯。(2分)
25、范例:思维里没有阅读,就好像彩虹没有颜色;人生里没有阅读,就好像春天没有花朵。(2分)
(二)写作(50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