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2单元第5课《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2单元第5课《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14 09:1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2、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并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多角色、多种形式的朗诵这首词,以达到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赤壁是大家熟悉的一个古迹,它因为赤壁之战而闻名。公元1082年,北宋一位满腹经纶的文学家,因为被贬,迈着沉重的步履来到了传说中的赤壁,目睹赤壁壮丽雄奇的景色,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传唱千古的诗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宋词中的精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把握:
1.解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和赤壁怀古的作用是什么?念奴娇限定了诗歌的格式,赤壁怀古限定诗歌的内容。从赤壁怀古可以看出诗人是在赤壁古迹怀念古代的历史之事和历史之人,赤壁有怎样的历史事件呢?(介绍写作背景赤壁之战)。
2.听读诗歌—描述诗意—自读诗歌—指读诗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诗歌
思考结合咏史诗的特点,咏史诗一般是“观眼前之景,写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怀”,看看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了赤壁古迹的景色,下阕写了由赤壁古迹想到的历史人物周瑜,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
三、解读诗歌:
(一)写眼前之景:
1.起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大江”就是指长江,以大修饰江,突出滚滚长江,浩浩汤汤,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之感。
“大江”同时暗指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
“浪”,实指波浪,虚指时光。孔子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就是感慨时光飞逝。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指时光冲刷了千古风流人物,也就是说千古风流人物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千古”穿越时空,给人以深邃厚重的沧桑之感。
这三句气势磅礴,雄视古今,从时间和空间上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把读者带到了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古往今来风流人物的无限怀念之情。
(朗读指导:因为这三句气势磅礴,雄视古今,所以我们朗读时,要奇峰突起,语音浑厚,情感激昂。“大”要重读,一锤定音,定下全文豪放的基调。示范)
这是惟有苏轼能驾驭的大开大阖之典型。“大江东去”,可见空间之阔大,“千古”可见时间之浩远,“千古风流人物”可见人物之众多。如此起笔,世所罕见,但苏轼挥起如椽巨笔,只轻轻一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空间之阔大只聚焦于“赤壁”,时间之悠远只聚焦于“三国”,人物之众多只聚焦于“周郎”。没有这么一层铺垫,下面的景物就是空中楼阁,水中花,镜中月。同时这句作为首句也交代了地点、人物,并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体现了豪放的特色。
2.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这三句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形状、声音、颜色等多方面描写赤壁雄奇壮美、波澜壮阔的景象。面对如此景象,词人心中满是慷慨激昂的情感。
(朗读指导:正因为这三句波澜壮阔、雄奇壮丽,要读出这种感觉,语调就要慷慨激昂,情绪饱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几个形容词和动词重读。示范。)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
(二)思历史之事。
下阕遥想古人周瑜,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人物的?
人物
周瑜
年龄
34岁
生活
幸福美满(小乔初嫁)
外表
英俊潇洒
职位
东吴大都督
成就
功成名就

从全词看诗人描写周瑜先以“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三国周郎赤壁”来层层衬托人物,后以赤壁豪放壮阔之景来烘托人物,然后下阕对人物作描写刻画,用心可谓深,更可见诗人对周瑜的敬仰崇拜之情。可是仅仅三国就有很多的风流人物,
如: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为什么苏轼想到的却是周瑜?而且周瑜的描写与我们寻常想到的武将形象有什么不同?苏轼和周瑜有哪些人生的关联?老师出示苏轼的生平。(知人论世)

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元祐八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再贬儋州。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
苏轼晚年对自己的一生总结为:问汝平生功业,“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再次对比两人的人生有什么异同?
人物
周瑜
苏轼
年龄
34岁
47岁
生活
幸福美满(小乔初嫁)
贫困潦倒(妻子早死)
外表
英俊潇洒
早生华发
职位
东吴大都督
黄州团练副使
成就
功成名就
一事无成
相同的是二人都一样的“儒雅多才”,
不同的是周瑜是“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苏轼是“黄州、惠州、儋州,州州潦倒”!可见苏轼原来是用周瑜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相比之下,怎不感慨!
( 三)述一己之怀。
解读末尾两句:
造化弄人,当年的赤壁是周瑜建立赫赫战功的战场,眼前的赤壁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相比之下,苏轼的内心涌起了情感的波涛,发出一声浩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多情”与“早生华发”的冲突,“人生如梦”的人生叹息是早年颇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词人,在仕途失意,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后,对人生的感慨。苏轼是知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个道理的,他在《赤壁赋》中写到曹操时也这样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从这种感慨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人生虚无感。“人生如梦”自然也充满人生失意,老大无成的空虚潦倒之感。这样的情怀难免,这样的情怀也真实感人!
但是我们的苏轼更可贵的是将这一江的情怀合着酒撒进浩荡东去的江水中!首先苏轼对永恒的“江月”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在《赤壁赋》中还说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本词他也写到“一樽还酹江月”,江月见证了英雄人物的功绩,祭奠江月(此处诗人不是把一尊酒撒进江水中,而是一饮而尽,我们又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一饮而尽的也许是苦酒、闷酒,撒之江水的则更是浩荡坦然的胸怀!也可以看成词人依然渴望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思想,看出词人旷达乐观的情怀。
至此词人的情感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低谷,略作回旋,随即又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齐读全词,再次品味)
四、比较阅读,与杨慎《临江仙》对比阅读,体会两首词情感有何不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鉴赏】这是杨慎所做《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
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下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全词似怀古,似物志。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则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