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案
小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习结合事件,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
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事件(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二课时)
1、看注释,了解《战国策》
2、朗读,初步感知,并正音正字。
3、自读,口译全文。(课下预习,课堂口译,教师点评。要求抓住知识点批注)
4、齐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梗概,把握思路:(一课时)
①写了什么?荆轲刺秦王
②围绕“刺”理清思路,概括事件:
概括段落:
(1—1)行刺缘起(2—2)计议行刺(3—9)行刺准备(10—17) 廷刺秦王(18—18)刺败身亡
问题讨论一: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拟小标题:
秦军北略║——计议行刺——求取信物—购买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辞别║——计见秦王—顾笑舞阳—图穷匕见—廷刺秦王—倚柱笑骂║——刺败身亡
二、分析讨论:
5、问题讨论二: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结合文本,紧扣事件,分析思考: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1、本课的教学,不要给人物帖标签,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点批画,自己得出结论,养成独立思考的读书习惯。2、分析时要求学生先说表现了荆轲的什么特点,再说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这样才可以强调学生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文本意识。)
提示:
秦军压境 荆轲的挺身而出,为国纾难。
计议行刺 勇而多谋、城府很深
准备信物 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侠士风度
怒叱太子 士可杀而不可侮,性格中刚烈
易水辞别 重义轻生英雄气概
廷刺秦王:计见秦王”,厚遗蒙嘉”,行事周密。顾笑武阳 显示了荆轲的沉着镇静,廷刺秦王 英雄虎胆倚柱而笑 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英雄虎胆。刺败身亡 威武壮烈
★ 每个同学用一句话小结荆轲性格特点:
表述模式:荆轲是一个……………………的……。
示例:荆轲是一个守信重诺、工于心计、善于言辞、视死如归、沉着冷静、威武刚烈的刺客形象。
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6、问题讨论三:怎么看待荆轲其人其事?
课堂延伸:对荆轲刺秦王的评价 。
参考材料一:
从古至今,对荆轲的解读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侠义英雄。从战国末年直至司马迁写作《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始终被视为一位侠义英雄、千古义士。看看历代咏叹荆轲的诗篇就可明白。“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陶渊明),“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白云上人英),这些诗句都高度赞颂了荆轲的侠义精神。
荆轲曾经漫游邯郸,与一个叫鲁句践的游戏,发生争执。鲁句践发怒,大声呵斥他,荆轲默无声息地逃走了(嘿而逃去),之后不再见面。荆轲刺杀秦王的消息后来传至鲁句践那里,鲁句践深感后悔。这件小事,说明荆轲不好冲动,而是一个办事沉着冷静的人。荆轲不是一个愤青,也不是殉国志士,是一位侠义英雄,所以,他刺秦王绝非一时冲动。因此,中国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较多地是从道德角度肯定了荆轲的侠义精神。
第二种观点:愚蠢之人,匹夫一个。这一观点最先提出者是汉人扬雄,发挥其观点者是司马光:“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扬雄认为荆轲不能算是一个义士,以君子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个强盗罢了(荆轲,君子盗诸)。司马光进一步认为,荆轲就为了报答太子丹一个人的豢养之恩(“豢养”二字让人黯然神伤),不顾家族无数条性命,企图用一把小刀就能使秦国衰落、燕国强盛起来,明摆着就是一个傻瓜。朱熹也认为荆轲只不过是一介匹夫,其勇、其事何足挂齿,不值一谈(轲匹夫之勇,其事不足道)。
所以,荆轲之举绝不是“义”士,而是一位愚蠢之辈。
第三种观点:雇佣者。这是今人提出的。荆轲刺秦王并不是为了天下苍生,他只是受雇佣者,因为他欠太子丹太多,太子丹通过各种手段拉拢、收买荆轲,最后荆轲以命相还,充当了职业雇佣杀手。
第四种观点:反动派。中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是第一位统一中国的皇帝,因此,秦始皇的作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名符其实的时势英雄。
因此荆轲刺秦王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所以,荆轲刺秦王是自不量力的螳臂当车。他之所以享有盛名是因为他刺杀的是秦始皇,是秦始皇成就了荆轲的盛名,这是荆轲的幸运。荆轲是最幸运的刺客,但并不是最伟大的刺客。因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荆轲是反动派。刺客以为杀掉某个人就可以改变历史走向或改变两个集团军力量的对比,这是不可能的。刺杀最多能做到的是延缓六国的覆灭,但绝不可能改变历史走向。
元人郝经《咏荆轲》诗说:“纵使杀一秦,宁无一秦生。”讲得非常有道理。因为,即使荆轲刺杀了秦王嬴政,秦国还会推举出一位新的继位者,新国君凭借秦国的优势照样可以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这一派认为。“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不可取。这个信条的唯一标准就是有恩于己或信任自己,但是,这种牺牲是否值得,是否是正义之举,刺客们对此都缺乏理性分析。
所以,荆轲代表了一股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死硬派的垂死挣扎。
一个荆轲,各自表述。
参考材料二:
在很多人的眼里,荆轲是一个具有大侠胆识,又浑身充满正义感的英雄。但在史学家眼中的荆轲并非如此简单,文学史家和史学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是不大相同的。韩兆琦认为:“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最后一搏。他与燕国不沾亲带故,如果说燕太子丹要刺杀嬴政有其报私仇的成分,那么,荆轲的目的则更是出于为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史学家张大可更是以“反暴”一词来诠释荆轲的行为。“太子丹开始并没有重用荆轲,甚至后来让他去刺秦,也没有完全理解和信任他,”韩兆琦解释说,“所以,荆轲并非要‘为知己者死’,他的行为的价值不在于个人义气,而在于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抗暴之心。”
但是,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对荆轲的评价不应拔得太高”。北大历史系教授、秦汉史专家张传玺说:“荆轲处在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他被一种‘义’的观念所驱使,虽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竟是个人的小‘义’,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才是大‘义’。因此我认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同样认为不宜把荆轲拔高的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陈成军有着更为有趣的见解。他根据《战国策·燕策》中的相关记载认为,荆轲根本就不是一个擅长打斗的武士。他说:“荆轲甚至是不具备作刺客的能力和本领的。事实上,荆轲应该更是一个战国时期常见的纵横之士,他喜欢读书,善于游说,有一定的学问,可以说他是个侠士,但他不是一个武夫。”根据这个观点,陈成军合理地解释了荆轲为什么开始婉拒太子丹让他刺秦的要求,后来又一拖再拖。“他是在等一个真正的刺客,一个有能力行刺的武士。但是太子丹不容许他再等下去了,所以他只好和舞阳一起去,而舞阳只是一个在市井中杀人的小角色,到了秦王大殿里自然吓得变了色。而荆轲只得自己来扮演这个他并不愿意扮演的角色。”陈成军进一步说:“战国时候这种侠士很多,遇到国家有难就挺身而出,但他们多是有助手的。荆轲自己作了刺客,我个人认为他实在是死不得其所。”虽然荆轲刺秦王是不符合历史趋势的个人行为,但荆轲的舍生忘死、反抗强暴的精神值得赞扬。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一向为人民传颂,他那壮烈之举,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这是因为刺秦王不是一般的侠义行动,而是反抗强暴侵的正义行动。虽然荆轲曾受到燕太子丹极其优厚的礼遇,其刺秦王的行动,也包含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但这绝不是荆轲刺秦王的主要原因。荆轲为制止强秦侵略六国的壮举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为献身的精神,却鼓舞着后世许多披肝沥胆,为国捐躯的志士,这正是其壮举应该肯定的一面。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参考材料三:
“从主观上讲,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从客观上讲,是为了挽救燕国的危亡。他并不知道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苛求古人,不能说他是逆潮流而动,他的行动应该是肯定的、”
战国时期是社会上任侠最盛的时期,侠士们并无什么高尚的政治价值观和理想主义,也没有被现代人拔高的什么国家、民族、自由、正义至上的信念,他们只有知恩必报的侠义情怀和行为。他们不惜个人的生命而重视名节,讲究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是他们的行为准则。因此荆轲才明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义无反顾的赴秦践诺,才在刺秦王之际不在瞬间杀死秦王而坐失时机酿成灭国大祸。那么为什么历代文史家们都对荆轲一片赞誉之词呢?这源于人们对秦王的偏见,汉是取代秦的朝代,其书史必定要极力贬低秦始皇,才能表明本朝的圣明,所以自汉司马迁《史记》始,中国史书都有沿着这一贬秦的思想,进而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的诗词歌咏。那么荆轲的行为正好符合这一思想,荆轲自然就成会一名功败垂成的英雄。
参考资料四:
其实从燕太子丹的决策开始就已决定了这次刺秦会是一大败局。其一他并未对荆轲进行过考察,仅凭田光一言就对荆轲深信不疑;其二他对荆轲的言听计从,并没有深思熟虑的精心策划,献樊将军之头和燕地地图以取秦王的相信,未免太幼稚了,万一秦王不予接见岂不前功尽弃?其三,以一国之安危系于刺客一人之身而不作任何军事上的准备,更不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所为。因此,荆轲刺秦王在政治决策上显然是很幼稚的败笔。荆轲在历史上成就了自己的英雄主义形象,但却加速了燕国的灭亡,与最初燕太子丹想阻止秦国攻燕,甚至想挟持秦王归还被占领土的目的背道而驰。
荆轲刺秦的事件中给后世的启发是,涉及国家大事不能委托于侠客或刺客,他们不但无法完成如此重任,反而会误了国家大事,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故自汉代以后,侠客这一职业就再也不受朝廷重视了。
7、课后作业:写一篇评论,参考题目:《我看荆轲其人其事》《我最欣赏的一笔》等等,不少于800字。
教后感:
1、这篇课文上的十分拖沓,翻译2个课时,小标题一个课时,人物分析2.5个课时,除了有课前活动,要积累文言虚词一个,5课时就是5个,可能要占掉半个课时外还有4个课时,翻译我给学生自读留有1个课时,学生指译老师纠正并强调重点字词一个课时,这个我觉得设计的时间还合理。但是小标题和人物分析就有3个多课时,就很糟糕。为什么呢?一个是刚开始学生还不太会分析事件和人物,一个是怎么看待和是什么形象是难度相差很大的问题,对学生估计不够。是否应该去掉最后的设计,那就是怎么看待其人其事这个问题,课留作课后读书笔记。
2、拟小标题训练
拟小标题的训练是非常好的教学设计,首先本文集中记述了一件事情,同时事件过程完整且曲折,其中还涉及到秦晋两国的背景,以及樊於期、太子丹、秦舞阳等次要人物,所以选择这样一件事情用拟小标题的形式,让学生用四个字按照事件发展的过程拟题,难易适度,既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又要求学生熟悉内容,掌握一定拟题的方法,懂得概括的要领,还有一定的难度。
在学生概括时,出现问题是:
一是事件的变化发展界限划分不明确,有很多同学划分的是段落,即刺前—准备—廷刺—身亡这样四个段落,或者是把一些过程丢失或者合并,比如大军压境与计议行刺合并等等。比如丢掉“怒叱太子”直接概括易水送别。比如廷刺秦王直接是一个标题,中间很多过程就缺少概括,不能表现刺杀的惊险曲折。
二是不注意体现事件主体,比如准备信物,有的学生概括为於期自刎,看上去是一件事,实际上强调的是两个人物,作为荆轲刺秦王当然应该突出的是荆轲。
第三是不注意概括中的感彩,比如准备凶器,荆轲被斩的概括实际上就是忽略了作者的情感色彩。
第四是为了凑够字数或者是减少字数随意压缩或者改编名称出现理解或者朗读上的艰涩。如“求取期头”因为期在本文中读音和鸡一样,所以一听好像是“鸡头”一样。
最后和学生讨论确定小标题:
①秦军北略║——②计议行刺——③求取信物—④购买匕首——⑤配备副手——⑥怒叱太子—⑦易水辞别║——⑧计见秦王—⑨顾笑舞阳—⑩图穷匕见—⑾廷刺秦王—⑿倚柱笑骂║——⒀刺败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