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学习目的: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辛词用典特色;
3、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典故运用的作用及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2.比较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典故”?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典故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事物。(《现代汉语词典》第280页)即作者用一段故事、寓言、成语等等,来表达一种思想,人生道理等。
典故总是蕴涵着很深沉的文化内容,它的背后,常常牵涉着一股深沉的底蕴——深情的,或者哀惋的,或者壮烈的,或者凄惨的故事。使用典故必然地将唤起读词人与典故蕴涵相应的感情的共鸣,从而更能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人效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这首词中就用了很多典故,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就要想一想,作者运用这些典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板书题目、作者)
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纠正: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三、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四:分析典故:
1.这首词的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告诉我们是诗人在什么地方(京口),做什么(怀古)!那有几个典故是在京口发生的?作者是怎么把这几个典故和京口联系到一起的呢
一个是孙仲谋,他在京口建立了吴郡,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一个是寄奴,就是刘裕,他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他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了政权。
2.那么作者是怎么把这几个典故和京口联系到一起的呢?
孙仲谋和寄奴他们两个具有英雄气概,这时候作者就想到了自己的祖国,当年出兵失败了,然后又想到了自己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于是后面三个典故都联系起来了。作者是用自己的身世把这些典故联系起来
3.介绍一下作者写这首词时的身世经历?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降,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准水,到达建康(南京)。渡江之后,他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处施展。后来,宰相韩侂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侂胄却猜疑他,贬他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于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这首词。
小结:诗歌具有想象和联想的特点,但必须要注意联想和想象的辐射点,这些典故的辐射点就是京口这个地点。如果脱离了想象的辐射点,那就叫胡思乱想了。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扬州路”
中的路是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概念,“扬州路”就是扬州行省。扬州和京口这两个地点又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呢?
在京口这个地方望见了扬州,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联想。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个“望”字就使作品的意境阔大起来!作者没有局限于这个小小的亭子之上,而是联想到很多的内容;一个“望”字,使作品有了远与近的意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
5、描述诗意总结:
(上片)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下片)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6、首句、尾句鉴赏情感:
(1)词的首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如果你写“江山”用“千古”修饰吗?如果把“千古”换成了“千里”好不好?
“千古江山”是体现怀古之意!而这个“古”字更把时间的延续性给了我们,并且告诉我们江山依旧,时间变化了!也才有了后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悲凉!这就像“词中之帝”南唐后主李煜在他的词中写道“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有一种时空磅礴之美!起句短短的一句话,既点明了时间的线索,又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即“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悲凉!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结尾它所蕴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这是一个疑问句,以疑问结尾反映了作者受不到重用,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因为在当时,廉颇已经老了,但赵王还想用他,派人去问他的身体情况。虽然廉颇最后没有被任用,但是辛弃疾的情况是朝廷已经没有再任用他的意思了,借此表现自己比廉颇处境更惨!他把这种悲凉加深了。辛弃疾在写了这首词之后两年就愤然离世了。这样我们才理解,当年他在写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极为悲愤的!廉颇那么老,不管有没有起用,还有人去问一问,可现在谁能问一问我呢!表现了辛弃疾悲凉的情怀!
小结:作品的起句和尾句理解了作品的情感。一个“望”字用远和近的地点变化引发了他对当世的感叹,“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个“古”字点明了时间线索,由孙权到刘裕到刘义隆,并暗指了现在的南宋天下,也是一个由远到近的变化。所以,这首词的主旨应该是怀古伤今之作。它不是简单的咏叹今天,而是伤今!有人曾说:成熟的文学,往往是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的。不论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不论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还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陆游都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叹!所以希望同学们学会品味悲剧,读懂悲壮!在悲壮中感受这些人爱国爱民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