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14 15:1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桥之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积累"美感、驻足"等词语
b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c欣赏形象优美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自主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
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学会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其中第二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2、作者简介:吴冠中,中国现代作家,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巨大影响的画家
3、检查字词预习
读一读,记一记
(二)发现桥之美
朗读课文,感知形象
1、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
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乌镇石桥: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细柳拂丝拂桥
长桥卧龙:湖水苍茫
风雨桥:飞泉瀑布
清明上河图虹桥:街头市集
以上是正面举例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反面举例欠缺配合的桥
南京长江大桥————想寻找
钱塘江大——构不成图画
成昆铁路桥——划断

请欣赏文中举例的桥之美,出示图片)
3大声齐读第④自然段
⑴你喜欢本段中描绘的哪种桥?
⑵这种桥周围衬托着怎样的环境?
⑶此种环境下的桥给人怎样的美感?
我喜欢乌镇的石桥,
因为它在密密的芦苇丛里,
给人一种舒畅的感觉。
(三)
品读桥之美
精读课文
,找出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并加以分析
如“茅盾故乡……舒畅的气”“早春天气……令画家销魂”等
(1)
同桌之间合作、交流
(2)
师生互动交流
(这一环节是本课应突破的难点,重视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学生
自主能动的学习并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
(四)创造桥之美
拓展延伸
诗歌创作:
请以“桥”为题,即兴创作一首短诗。
要求:
1、突出桥的象征意义。
2、通过桥联想到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以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
课堂小结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寻求美或新的发现,不仅寻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课后习题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纤细(  )  驻足(  )  
险峻(  )
孕育(  )  颐和园(  )  煞它风景(  )
2.解释词语,并解释加黑的字。
驻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风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煞它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略
2.驻,车马停止。停止脚步。
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拂晓风起,残月将落。常形容冷落凄凉的意境。在本文指夜晚的景色。
同“杀风景”。意思是破坏了景致。
厘,毫,计量的小单位。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用密密的芦苇,一隐一现,更显乌镇小桥的风韵。
板书设计
桥之美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