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14 20:2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能整体把握作品。
能从自主学习中获得发现美、表达美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从事件中提炼感情。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2、如何评价母亲的教育方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法]
1.复述法。
2.美点寻踪法。尊重学生欣赏主体的地位,学生在自立阅读中品析鉴赏文章的美点,如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等。
3.讨论点拨法。
4.延伸拓展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在交流中懂得积累知识的重要性。
[学法]
1.朗读法。
2.自主学习法。
3.讨论法。
4.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感导入(1-2分钟)
由孟郊的《游子吟》导入课题。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中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学者胡适的一篇文章《我的母亲》。(板书课题)
二、
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先由学生介绍)(2-3分钟)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做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
  胡适,世居安徽绩溪,民国前二十一年出生于上海,二十岁赴美留学,后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民国六年返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曾出任驻美大使,胜利之后为北京大学校长。
  旅美期间,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民国四十七年回台主持中央研究院,任院长职。民国五十一年逝世于南港任所,享年七十一岁。
  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胡适是最重要的启蒙人。早在民国六年一月,他即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也就是后来的八不主义。
三、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脉络。
认识母亲形象。
读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思考: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感受我们会说这是一个
的母亲。分别是通过什么事情体现出来的?(共10-12分钟)
1、严厉
对我的管教(教之严):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2、温和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
3、刚强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四、深入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你是如何体会到的?(6-7分钟后回答)
(怀念、感激、敬爱。)
(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
母亲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现在,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我们对母亲表达过我们的爱吗,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激呢?(学生思考体会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问题探究
1、作者极少用直接抒情的语句,却能够字里行间感人至深,他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2、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齐读最后一段。
3、
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似与主题无关,为什么?
4、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回答,之后教师明确答案:
1、质朴真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结构,真挚的情感。
童年的视角回忆童年的往事,没有成人的姿态和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敬爱母亲之情溢于言表。
2、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谦虚的种种美德。
3、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为后文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作了铺垫,与结尾呼应。
4、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三、语言探究:
完成课后第二题,体会胡适用词的分寸感。。
四、拓展延伸
1、请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母亲的影响。
3、积累有关母爱的名言和诗词歌曲。
五、类文阅读:《血色母爱》
学生自由阅读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懂你》
六、板书设计:




胡适
语言美:质朴、真切
结构美:严密、清晰
人物美:严父、慈母、恩师
情感美:关爱、敬意、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