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文节选自《胡适自传》,文中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了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管理和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现出母亲的优秀品质,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对散文这种文体并不陌生,但对写人记事类的散文的特点却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此类散文的阅读与欣赏更是不得法。能力上:因为没有把握学习此类散文的要领,因而写作中,找不到妙方,难有佳作。情感上:现如今生活在爱的包围中的孩子,对于亲情的给予,无动于衷,以自我为中心,不太懂得珍惜、感恩。
(三)教学目标
1.概括母亲的形象,从具体事件中分析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3.领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体味特定的背景环境对人物形象的表现作用。
(四)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母亲形象,了解母亲的品质对作者的深远影响,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难点:人物形象的感悟,解读作品,体会生活。
二、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阅读法、写作练习法等。
(二)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原则。
三、说学法
(一)学习方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此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课时安排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拟用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侧重在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中事例,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第二课时侧重于对文章写作说法的探讨及文本的拓展练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感知文本,走近母亲
1.播放歌颂母亲的歌曲,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提问:如果生命中失去了母亲,你会怎样?总结出:母亲虽是平凡普通人,但对于我们却是那么重要与伟大,学会珍惜,懂得感恩。
2.借此引进平凡而伟大的胡适母亲,出示胡适母亲简介的投影。
3.初读课文,感知文本,说说你眼中的“胡适母亲”。
【设计意图】在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走近胡适母亲,感知文本,渗透教学目标
1。
(二)提炼文本,认识母亲
1.提问:文中的母亲在大家庭中扮演哪些角色?
2.提问:本文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体现了母亲哪些品质?
3.提问: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父”?“慈母”的“慈”体现在哪里?“严父”的“严”又体现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既锻炼他们速读的能力,又培养他们提炼与概括文本的水平。学会结合文中事例,进一步认识母亲。落实教学目标
1。
(三)把握文本,分析母亲
1.播放胡适简介的视频,了解其成功的一生,而这成功的背后,得益于母亲的养育与教诲,再次走近母亲。
2.在对胡适的做人训练方面,母亲是当之无愧“恩师”,那母亲的哪些品质深深影响了胡适,除文中所言,还能看到些什么?可利用表格的形式,帮助思考理解。
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教会学生,写人记事类散文中的记事,一定要挖掘其事的本质,写人,定要刻画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人、事不分家,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情感,阐明事理。这就是写人记事类散文的特点,也是阅读、学习此类文体的要领。
【设计意图】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借机穿插文体特点的介绍,借助诵读的手段,学生既能接受又能理解,从而学会从文体入手,透过文字,挖掘其深层涵义,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落实教学目标
2,突破教学重点。
(四)揣摩文本,品味“母亲”
1.语言美:结合思考与练习
4,品味本文质朴无华,分寸得体的语言。
2.情感真:本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议论为辅,少有抒情,但读来依旧感觉情感浓烈真切,原因便是作者把对母亲的那份情感蕴藏于朴实无华的语言之中。
3.选材精:本位为了凸显母亲的品质,在选材方面可谓精妙得当,尤其是把人物置身于特殊环境背景中,进行全方位地刻画描写,首先是母亲,其次是后母、后婆,再者年轻的寡妇,全面而真实显现了母亲的鲜明性格特征,让人难忘。
【设计意图】揣摩文本,探讨文中的写作技巧,教会学生不仅会“读”,更要会用。落实教学目标
3。
(五)拓展文本,解读“母亲”
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相信总有一点能拨动你我的心弦,让我们感慨万千。拓展文本,解读“母亲”,可以就文论文,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设计意图】拓展文本,在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提升,既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做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解读。突破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反思
1.收获:有情感的阅读,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表格的运用对人物的分析也起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
2.不足:学生对胡适母亲的某些做法提出质疑,尤其是督学这方面,过于苛责。教师回答:因材施教,成功就好。
3.改进措施:不应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