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3)清初三大行政机构的并立;军机处的设置。
(4)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ppt呈现史料、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
(2)提高探究问题、阅读理解史料等方面的能力;
(3)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4)培养学生多角度唯物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认识制度与权术、权臣与大臣的不同,理解制度顶层设计与公开行政的重要性。
(3)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政治制度史因其内容所处时代久远、与学生生活结合不紧密及教材中有关政治制度发展不是一以贯之的线索等,成为学生认知中的难点,教学必须精选史料、概括讲授及让学生模拟和小组讨论。
学生结合夷陵中学导学案预习后,产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1、宰相与内阁首辅的区别;2、张居正权倾一时却何以说明是君主集权的表现;3、军机处的特点,与内阁相比,何以前者标准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重点难点】
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置;宰相与内阁首辅的区别;与内阁相比,军机处的设置标准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制度与法术、权臣与大臣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368年,明太祖(谥号)(又称洪武帝-年号)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644年李自成起义,明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 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称帝。1644年,清军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初期,康乾盛世。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清朝正式灭亡。共历十帝,凡二百六十八年。
假设:当乾隆(1711-1799年)遇到华盛顿(1732-1799年),他们会聊什么?
两者对话的实质是:农耕文明遭遇工业文明,封建时代遭遇资本主义时代。
显然,这一时期世界潮流正在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同一时期的中国在制度创新方面成效怎样呢?今天,让我们一同学习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这段历史。
【活动】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结合课时导言和资料回放,分析原因:
①宰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②相权过大,专权乱政 ③人物心理因素? 材料一:黄仁宇:“中国历代创业主中,只有朱元璋的出身最为微贱”。 材料二:吴晗:朱元璋“是一个十足自私惨刻的怪杰”。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
材料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 材料二:甚至皇帝嫌麻烦,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遇到太监懒批的,便把来当作包鱼包肉的废纸用。这种黑暗腐败,在历史上,只有明代有。——《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学生回答归纳:
利: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 弊为主:①皇帝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明中后期太监乱政,统治黑暗腐败。
【活动】明朝设立内阁
? 材料一:据史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共3291件事。明太祖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事情一一处理好 。 ——上海2005年高考卷
? 材料二:(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成祖即位,特简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与机务。……编、检、讲读之官,亦不得相关白。……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为建极,阁衔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请思考:?(1)材料一所述现象的出现源于什么制度的改革?明太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殿阁大学士职权演变的过程。
【活动】宰相与内阁首辅的区别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
职责
一级决策者(机构)
咨询机构,无决策权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活动】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 材料一: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乾隆壬子(1792年),纯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 ——昭梿(lián )《啸亭杂录》卷4《议政大臣》? 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三: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思考:(1)依据材料一,指出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它与皇权的关系如何??(2)依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分析军机处是个什么性质的机构?简要分析其影响。?(4)依据材料上述材料,谈谈军机处有什么特点??(1)机构:清初满洲亲贵大臣商议、决定军国大事的中央议策机关。关系: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使皇权受到制约。?(2)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3)机构:军机处;性质: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影响:军机处设立后,逐渐取代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但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4)特点:①机构简单,有官无吏。②军机大臣有皇帝钦定,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办事效率高。③办事机密。
明发上谕与寄信上谕? 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送给两广总督,并不尚书也不能看------秘密政治这当然只能说是一种法术,而不能说是一种制度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活动】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 ——岳麓版教材【讲授】
结语:学习完本课,至明清,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已经走向了历史的反面,制度单纯依靠某一个帝王,权术和权臣便会层出不穷,落后成了一种必然,特别是与同一时期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确立相比,我们被时代大大地抛弃在历史的漩涡里了。
评测练习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4分,共24分)
1. 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 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 ③削弱地方权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2. 史学家赵翼在描述我国古代某机构职能时说:“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该机构是( )
A.尚书省 B.门下省 C.内阁 D.军机处
3. 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
A.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4.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描述:渐渐地,这些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材料所描述的制度是指
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5.(2012年新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6.(2012年江苏文综历史)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
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
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冶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从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吗?
参考答案:
B D A D C D
(1)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2)主要特征: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互相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3)趋势:皇帝专制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绝对君主专制。
课件19张PPT。明清(鸦片战争前)1368年-1840年(清朝结束于1912年)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明太祖(谥号)(又称洪武帝-年号)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644年李自成起义,明崇祯帝自杀,明朝灭亡。1368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初期,康乾盛世。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清朝正式灭亡。共历十帝,凡二百六十八年。 1636年 农耕文明遭遇工业文明
封建时代遭遇资本主义时代当乾隆遇到华盛顿,他们会聊什么?乔治-华盛顿(1732-1799年)乾隆帝(1711-1799年)结合课时导言和资料回放,分析原因:
①宰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②鉴于元朝相权过大,专权乱政
③一、废除宰相制度材料1、黄仁宇:“中国历代创业主中,只有朱元璋的出身最为微贱”。材料2、吴晗:朱元璋“是一个十足自私惨刻的怪杰”。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
甚至皇帝嫌麻烦,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遇到太监懒批的,便把来当作包鱼包肉的废纸用。这种黑暗腐败,在历史上,只有明代有。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废除宰相制度有什么影响?影响:
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
弊为主:①皇帝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明中后期太监乱政,统治黑暗腐败。 据史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共3291件事。明太祖即使“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也无法把事情一一处理好 。 材料一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成祖即位,特简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与机务。……编、检、讲读之官,亦不得相关白。……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为建极,阁衔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明朝内阁制度材料二请思考:
(1)材料一所述现象的出现源于什么制度的改革?明太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殿阁大学士职权演变的过程。 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1)相同点:两者的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不同点:宰相制度赋予,法定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一级决策者(机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若内阁与六部发生意见,六部可以说:你不是宰相,不是大臣,不该管我们的事。不该管的事而管,不该揽的权而揽,此是权臣,非大臣。权臣弄权与大臣当权------权臣弄权,这是违反国法的,也是违反政治上的传统道德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制度与法术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乾隆壬子(1792年),纯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
——昭梿(lián )《啸亭杂录》卷4《议政大臣》材料一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材料三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材料四请思考:(1)依据材料一,指出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它与皇权的关系如何?
(2)依据材料二,指出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军机处是个什么性质的机构?简要分析其影响。
(4)依据材料上述材料,谈谈军机处有什么特点?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机构:清初满洲亲贵大臣商议、决定军国大事的中央议策机关。关系: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使皇权受到制约。
(2)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3)机构:军机处;性质: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影响:军机处设立后,逐渐取代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但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4)特点:①机构简单,有官无吏。②军机大臣有皇帝钦定,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办事效率高。③办事机密。 要说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专制政治,清代是第二个,但满洲人比蒙古人高明,他们懂得接受中国传统政治里面许多的好处,而又能把中国传统政治转变成为他 们所要的君主独裁制。内阁大学士闲置了,把皇帝办公厅改移到皇宫内部所谓南书房军机处。大学士走不进南书房,便预闻不到军国要务。皇帝重要命令直接由南书房军机处发出。而且可以直接发给中央乃及地方各机关各行政首长。这在明代是不可能的,是违法的。明代皇帝命令必先分别发与六部尚书,这相当于今之行政院的各部部长,不过明代皇帝像是自兼了行政院长而已。明代又在每一部尚书之下都设有专门的咨议顾问之类,谓之六部给事中,他们有权反驳皇帝命令,只要他们不同意,可以把皇帝上谕原封退回。这是沿袭唐、宋旧制而来的。清代又把这封驳权取消了。而且清代皇帝命令也不必一定经过尚书。关于兵事,可以直接发送于前方统帅,不经兵部。关于财务,可以直接发送于某一地方之行政首长,不经户部。而且皇帝命令可以秘密送出,此之谓廷寄上谕,密封,由兵部加封发驿。这又是破天荒未有之创制。
——钱穆《国史新论》中国古代专制但并非始终专制! 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送给两广总督,并不尚书也不能看------秘密政治这当然只能说是一种法术,而不能说是一种制度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明发上谕与寄信上谕地方官制:清朝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
选官制度:八股取士
思想控制:1648年(顺治五年),清廷就下令在全国的府学、县学都树立一块卧碑,上面铭刻三大禁令:第一,生员不得言事;第二,不得立盟结社;第三,不得刊刻文字。违犯三令者,杀无赦。 补充: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船“将不会立刻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海岸上撞得粉碎”。但“它将永远不能修复”。
——从马戛尔尼使团的眼中看中国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
——岳麓版教材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