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总结人物品质,体会作者的评价。(重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作者情感,理清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感受鲁迅愤怒如火、哀心如海的胸怀,学习鲁迅充满正义感、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心性。(难点)
3、结合全文和段落的语境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难点)
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情之情。
2、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3、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分析人物
阅读课文,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概括段意,总结人物品质;品读作者的评价和情感。
一、 导入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24
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鲁迅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呐喊的。E
二、作者介绍A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y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A
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r
4.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V
5.散文集:《朝花夕拾》 6.散文诗集:《野草》Y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f
其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y
二、朗读课文,掌握下列字音M
屠戮lù 寥落liáo
长歌当哭dàng 殒身不恤yǔn xù 7
菲薄fěi
踌躇chóuchú 桀骜jié’ào 立仆pū 1
租赁lìn 黯然àn
噩耗è
惩创chuàng i
不惮dàn 喋血dié
尸骸hái
浸渍zì J
干练gàn
攒射cuánI
三、分析课文F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本文写了什么?h
纪念刘和珍君,评述“三一八”惨案,表达了作者的“悲哀”和“愤怒”之情。d
2、纪念刘和珍君,哪里是写刘和珍君的部分?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表现了刘和珍的什么特点?作者有怎样的评价和情感?h
设题意图:1、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先找出刘和珍的每个方面的行事,不要遗漏,再总结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质。概括要点时尽量摘录课文关键语句,有的要点则是对课文语句进行改造或补充后形成。2、学习本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既要学习品人,又要学习品文。品评人物,要以性格、品质为关注点。有时人物的性格是多种因素构成的,如刘和珍既是温和的又是英勇的。品评人物,要注意人物性格中的时代因素,将对人物的分析,与对时代背景的分析相结合。如刘和珍身上具有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的执著追求精神和英勇献身精神,这是和平年代的青年所没有的特点;N
参考答案:n
写刘和珍的行事,按文章顺序有:g
1、生前爱看鲁迅文章;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2、学生自治会成员,被学校开除,甚至强拖出校;=
3、来听我的讲义,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4、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5、“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不幸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学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可以看出她热心政治运动,追求进步;有组织能力,在同学中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谦和;勇赴国难,不惜殒命。可以说刘和珍的特征是:“是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也是沉勇而勇毅的刘和珍君”。作者对其的评价是:她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抓文中第六段关键句)
(人物形象注意抓“毅然”“黯然”“欣然”几个词语和“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句子,以及第七节中的“从容”和“勇毅”来把握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评价和情感注意抓她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一句,“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一句。)
3、赏析“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一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悲哀和尊敬之外的情感。
第二课时 分析1、2节“必要”
1、通过文中提示内容和思路的关键词句,想想第二部分主要写“纪念的人事”,其余部分写了“纪念”的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1-2):纪念的“必要”(1、2、必要)
第二部分(3-5):纪念的“人事”(3、平时;4、遇难概况;5、遇难细节。)
第三部分(6-7):纪念的“意义”(6、教训;7、意义。)
总体思路逻辑关系:
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2、第一部分中“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什么?(找出三个有“必要”的句子分析作者的写作缘起)并说说这样开头的作用?
(1)抓住以下三句分析纪念的“必要”是什么?
“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些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纪念死者)9338946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抨击黑暗的社会)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我正由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呼唤民众)
关于文章缘起(课文第一、二部分)。分两步,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理清这两部分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为什么当时的中华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鲁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不过是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2)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三点:交代写作缘起;社会各方动态;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
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3、赏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句
第三课时 分析6、7节“意义”9338946
1、第三部分评述事件的意义,意义是什么?该怎样理解?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抓住以上关键句,联系前后文把握“意义”)
关于请愿事件的意义(课文第六、七部分)。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思想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
本文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权利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思路从否定的一面又转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于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9338946
2、赏析“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一句。
3、(抓关键句把握全文情感脉络)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9338946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这些语句应全部找出,然后总结,看清感情发展的脉络。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感受鲁迅愤怒如火、哀心如海的胸怀,学习鲁迅充满正义感、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心性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纪念。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第二部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9338946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部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第五部分: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部分: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9338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