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第2课 原始农业社会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第2课 原始农业社会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4 11:4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社会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
2.分别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社会——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解读和归纳主要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获得的历史信息分类制表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讲解原始农耕经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图片,使学生对原始社会的生活形成形象的认识,会寻找图片中较为明显的主要信息。
2.通过对陶器图片的分析,了解陶器的用途、图案及其所反映的历史本质。通过对建筑图片的观察思考,了解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同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社会居民的智慧,以及他们对人类物质和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我国是最早种植粟、水稻和蔬菜的国家。
2.促进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二)教学难点
1.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原始人共同劳动、生活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2.了解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不同。

教学方法
讲述法、图表归纳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机
(二)素材准备
图片、视频、课件、文本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哪些远古人类遗址?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有哪些进步?(分两步提问,要求学生不看课本举手回答)
继山顶洞人之后,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原始居民繁衍生息?人类社会又取得哪些进步?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引出新课,板书课题并由教师或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前的引言)
(板书)第2课
原始的农耕社会
(讲授新课)
原始社会是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山顶洞人以后,经过一万多年的变迁,我国出现了原始的农耕,农耕社会的典型代表就是:河姆渡居民、半坡社会及大汶口居民。(展示中国氏族公社主要遗址,提示学生注意具体的地点)
(板书)一、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板书)1.距今约7000年
(板书)2.生活情况
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他们开始走出洞穴和丛林的居住环境,建造房屋;并开始种植农产品和蓄养家畜。我们具体看一下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板书)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与山顶洞人相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景已大不相同。在制造和使用工具方面,山顶洞人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而河姆渡居民则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展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器得相关图片)与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进行对比。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小字部分内容,讨论回答:骨耜、骨镞、骨鱼镖是作什么用的?教师总结磨制石器的特点。定义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板书)②制陶业
我国原始居民在生活中发现粘土经过烈火烧过后变得很硬,就用树枝或竹编成坯架,然后涂上粘土用火烧制,发明了陶器。陶器是一种质地较粗,吸水性差,不透明的粘土制品。(展示“河姆渡遗址器物”图片),教师讲解这些器物的用途,猪纹黑陶钵上的猪的图案,其形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是人类开始养猪的物证。
(板书)③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发展而来的。原始居民在年复一年采集果实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把这些植物加以栽培,“刀耕火种”,由此产生了原始农业。(展示“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发现的稻谷堆积”图片和课本第9页“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教师讲解图片的主要信息。原始畜牧业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发展起来的。指出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
请同学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师生共同探讨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可以对比北京人、山顶洞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板书)④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第10页“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师生共同探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建筑干栏式房屋的原因。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试着让学生回答,河姆渡居民挖掘水井有什么意义?
(板书)二、半坡社会——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
(板书)1.距今约6000年
(板书)2.生活情况
(板书)①农业和渔猎并行
(展示“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课本第11页中央的“半坡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锄”图片),请同学阅读课本相关信息,列举半坡居民使用的石制农具及其用途。
由于生产水平仍很低下,使用鱼叉、鱼钩捕鱼和使用弓箭射猎,依然是半坡原始居民谋生的重要方式。(显示《半坡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片)
(板书)②农业和畜牧业
半坡居民的主要食物是粟,白菜和芥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结合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况,让学生知道并掌握,水稻和粟的种植,不仅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同时,比较两者饲养家畜种类的不同之处,思考一下是为什么?
(板书)③制陶业
陶器是半坡居民的主要生活工具。(展示半坡遗址出土陶器的相关图片),解读主要信息:河姆渡居民用的陶器多为黑色,半坡居民使用的陶器样式很多,多为彩陶。
(展示“西安半坡原始人面鱼纹彩陶盆”),了解有人认为,刻画符号是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
(板书)④氏族和定居生活
(板书)氏族的定义:
(板书)氏族社会的特点:财产公有和社会平等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页相关信息,教师补充课外知识帮助同学了解: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男子主要从事渔猎,有限的猎物不能充分保证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妇女管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采集,是生活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而且妇女还承担管理住所,抚育子女,制陶等劳动。妇女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比男子的生产活动的意义更重要。氏族首领由年长妇女担任。河姆渡和半坡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时期。那时财产都归集体所有,大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贵贱贫富和阶级差别,过着平等生活。
(板书)三、大汶口居民的分化
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披荆斩棘,艰难前进。大约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相继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妇女难以承担越来越沉重的农业劳动,男子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者。男子占据原来由妇女从事的生产劳动,妇女的劳动更多地限制在抚养子女、执帚持家、处理生活杂务的范围,地位渐趋卑微,男尊女卑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大汶口文化遗址勾画出这一历史进程。
(板书)1.距今年代和特点(约四五千年,发现130座公墓)
(板书)2.农耕为主,制陶和玉器
知道学生阅读,课本第13页小字部分知识,归纳大汶口陶器的特点。观看课本“大汶口遗址出土的于铲和镂空的象牙梳”图,知道大汶口居民开始使用制造的玉器。
(板书)3.贫富分化
指导学生阅读13页最后一段内容,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大汶口居民中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提示学生与河姆渡和半波居民时期的生活状况作比较)
(课堂总结)
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农耕社会遗址的典型代表,他们属于木器氏族时期,那时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及手工业,会制造房屋和凿井,过着定居生活。
大汶口原始居民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那时,农耕是主要生产事业,手工业也有了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到大汶口文化晚期,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原始社会正在瓦解,逐步产生了阶级。同学们应记住三个氏族公社遗址的相应位置,知道其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制表,请同学们课下记忆并填好图表。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地区
原始农耕
原始家畜饲养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大汶口居民

板书设计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社会
一、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1.距今约7000年
2.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
②制陶业
③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④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二、半坡社会——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
1.距今约6000年
2.生活情况
①农业和渔猎并行
②农业和畜牧业
③制陶业
④氏族和定居生活
氏族的定义:
氏族社会的特点:财产公有和社会平等
三、大汶口居民的分化
1.距今年代和特点(约四五千年,发现130座公墓)
2.农耕为主,制陶和玉器
3.贫富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