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8课《雨林的毁灭》表格式导学稿(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8课《雨林的毁灭》表格式导学稿(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14 20:5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号学生姓名: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四、理解并抄写生词。
课题
《雨林的毁灭》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有关热带雨林方面的知识。2、理清文章结构安排的逻辑顺序,掌握作者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释题:“雨林的毁灭”点明了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世界性灾难”点出了由于“雨林的毁灭”而造成的后果。文章题目警示人们毁灭雨林将会给全世界带来灾难,触目惊心,发人深思。二、世界三大热带雨林群系:
印度马来雨林群系:此群系包括亚洲和大洋洲所有的热带雨林。亚洲雨林主要分布在菲律宾群岛、马来半岛、中南半岛的东西两岸,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斯里兰卡南部以及我国的南部等地;大洋洲雨林面积很小。
非洲雨林群系:非洲雨林群系的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
美洲雨林群系:该群系雨林面积最大,以亚马逊河为中心,向西扩展到安第斯山的低麓,向东止于圭亚那,向南达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向北则到墨西哥南部及安的列斯群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说明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第二部分:(2—5)列数字、引资料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其他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一、引语:有一则广告这样说:“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但人类不能没有地球”。从生态平衡的角度看,没有人类的地球仍可以生计盎然,但人类不重视环境保护,就可能失去我们唯一的安居之所。
在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里,有个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地方,也是生物学家的摇篮——热带雨林。
二、走近作者:巴里·齐默尔曼,英国当代科普作家,剑桥大学教授,世界级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代表作《火星,我的第二家园》,收入《剑桥文丛》。三、学习生字:濒临(  )  疟疾(  )  栖息(  )灰烬(  )
奎宁(  )
摧毁(  )焚烧(  )
摄取(  )
白垩(  )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号学生姓名:
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三部分:(6—10)说明地球上生命多样性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第四部分:(11—13)警告人们:如果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2、为了说明保护雨林的重要性,课文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分析。第7段——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理,即陆地上的绿色植物和海洋中的海藻,在给人类提供食物和氧气的同时,还能提高空气的含氧量。第8段——运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树木,特别是热带雨林中的树木,能从空气中摄取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净化空气有很大作用。第9段——用作诠释的方法说明树林可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而可减缓全球气温升高。
B.橙色皮毛的猩猩(因其脸像人脸,被称为“森林老人”)过去在亚洲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C.为何要摧毁如此珍贵的资源呢,有一定的原因。D.它们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从土壤(或海洋)中吸取的水混合,形成一种单糖,葡萄糖和氧气。4.同学们就如何改善空气质量采访了环保部门的相关人员,获得如下信息。其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改善空气质量,根本在于探索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和新型的城镇化道路是关键,②要严格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的规模,③增加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④尽早推进与清洁能源相配套的排放标准。(1)第①句,修改意见:去掉“根本在于”(或去掉“是关键”)。(2)第④句,修改意见:把“推进”改为“制定”(或“实施”)。5.指出下列各句中使用了的说明方法。(1)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查明有3000种植物有抗癌功能,其中70%在热带雨林生长。(列数字)(2)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木材进口国,每年用木材生产的大量一次性木筷子,可以建造1.1万间住宅。(举例子、列数字)(3)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列数字)一课一得:
当堂达标促学
学生学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濒临(bīn)
驯化(xùn)
摄取(shè)
地壳(qiào)潜在(qián)
裨益(bì)
广袤(mào)
忧心如焚(fén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D)(1)郑洁经受住了对手阿罗罗炮轰的,也为未来的比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人定胜天”就是让我们走向的最可怕的一句话。(3)我终于明白,白鹭洲中学用一种最的方式,把书院变成了活的古迹。A.考验
摧毁
妥帖
B.检验
摧毁
妥善C.检验
毁灭
妥善
D.考验
毁灭
妥帖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相当于38个足球场)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
学生自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号学生姓名: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李树锐
昆虫共有1000万种乃至一亿种,而且大部分在热带雨林生活。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因为“大部分”表示绝大多数,去掉了就变成了所有的昆虫都在热带雨林生活,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课题
《雨林的毁灭》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及其作用。2、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其环保意识,训练其创新思维。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提示: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大灾难,现实生活中,生存环境的危机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我们用的化学药品、化学肥料使土壤板结、硬化;塑料袋几百年内无法自然分解;生产一次性筷子每年要毁掉大片的森林……二、默读课文,探究问题:1、课文中引用了三则重要资料,各有什么作用?明确:资料1——说明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是非常丰富的药物资源。资料2——侧重说明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也是人类培育优良动植物品种,即获得更多食品的宝贵资源。资料3——通过列举雨林中的各种资源的作用,说明雨林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动植物资源,而一旦雨林遭到破坏,人类将损失惨重。2、全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雨林的毁灭及其严重影响。但文章首尾引用了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的话,其用意何在呢 明确:首尾两段引言,实是巧发议论,意在向世人发出警告。首段引言在警示世人的同时,又能为下文展开说明作铺垫;尾段引言更具警示作用,使人在思考中增加对环境的忧息意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另外,采用说明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更能突显主旨,引人关注。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其他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在中考阅读中是常见的一个考点,所以我们要作为一个重点来把握。
【典型例题】“至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句中加点的“至少”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参考答案】“至少”一词不能去掉,因为这个词说明雨林潜在生物资源之多,去掉后就不能表达这个意思了,说明文语言也就不准确了。
【技法点睛】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首先要明确词语是从哪个角度说明事物或事理的具体特征的,如修饰、限制、表示程度等;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常见的考查形式有直接体会作用和回答加点词语能否去掉,我们在具体解答的时候,要扣住题,灵活解答。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号学生姓名:
3、雨林毁灭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是世界性的灾难?你怎么看待环保与发展?明确:摧毁珍贵的“雨林”滥伐木材,生产一次性筷子,兴建农场是短视行为。目砍伐,生态破坏严重,造成负面生态效应和无休止的恶性循环。提高生活质量,必须发展经济。
启示: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做后盾,而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的衣食住行健康要得到保障,没有一项能脱离生物的多样性,目前。人类正面临着人口。粮食。环境。资源及能源等五大危机,这五大危机的解决无一不与生物的多样性密切关系,所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具有前瞻性的行为,也是目前必须首先解决并纳入实施的长远决策。
红鹿、水豚,亦有多种猴类。有的专家估计每平方公里内大约有超过75000处的树木,15万种高等植物,包括有9万吨的植物生物量。科学家指出,单单在巴西已约有96660至128843种无脊椎动物。亚马逊雨林的植物品种在全球是最多的,有专家估计,1平方千米可能含有超过75000种树及150000种高级植物,1平方千米可含有90790吨存活的植物。亚马逊雨林是全世界最大的动物及植物生境。全世界五分之一的雀鸟都居住于亚马逊雨林。现在,大约有438000种有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植物被发现于亚马逊雨林,还有更多的有待被发现及分类。20世纪,巴西迅速增长的人口定居在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各主要地区。居民伐林取木或开辟牧场及农田,致使雨林急剧减少。90年代,巴西政府及各国际组织开始致力保护部分雨林免遭人们侵占、开辟和毁坏。热带雨林的减少不仅意味着森林资源的减少,而且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消减污染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亚马逊雨林对全世界以及生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的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关注、保护亚马逊雨林就是关注、保护自己生存的家园!1、请联系全文,概括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特点。面积大、降雨量高、生物资源丰富多样等。2、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什么被称为“地球之肺”?.因为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吞吐机,每年吞噬全球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它又像一个巨大的抽水机,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把水分散发到空气中。另外,森林土壤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吸收和滞留大量的降水。3、文中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和列数字。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大约有438000种有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植物被发现于亚马逊雨林。不能删去。“大约”表示推测,不能确定,去掉之后显得太绝对了,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为什么说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因为亚马逊雨林对全世界以及生存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的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热带雨林的减少不仅意味着森林资源的减少,而且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恶化。
当堂达标促学
学生学法
“地球之肺”:亚马逊热带雨林
亚马逊热带雨林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盆地,占地700万平方公里,占据了世界雨林面积的一半,森林面积的20%,是全球最大、物种最多的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具有相当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吞吐机,每年吞噬全球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它又像一个巨大的抽水机,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把水分散发到空气中。另外,森林土壤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吸收和滞留大量的降水。亚马逊热带雨林储蓄的淡水占地表淡水总量的23%。亚马逊雨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热带雨林降雨量高,每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由于其气候稳定,阳光充足,整年基本上都很热,有利于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当中的常绿乔木,是众多树中最高的,它们组成了最高的一层树荫。乔木多板状根,多是生根植物或藤本植物等绞杀植物,系统分层明显,乔木高大,植物品种丰富。因为天气长期温热,雨量大,所以植物能持续生长,生长密集且长绿。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着世界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昆虫、植物、鸟类及其他生物种类多达数百万种,其中许多种类科学界至今尚无记载。在繁茂的植物中有各类树种,包括香桃木、月桂类、棕榈、金合欢、黄檀长、巴西果及橡胶树。桃花心木与亚马逊雪松可作优质木材。主要野生动物有美洲虎、海牛、貘、
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
学生自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