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26课《古文二则》导学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26课《古文二则》导学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14 21:0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等内容,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课题
《古文二则》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释题:
1、题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意思是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题目即是文章的论点。
2、“教”指教学;“学”指学习;“相”是互相的意思;“长”是促进、增长的意思。“教学相长”是指教学和学习要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四、古汉语知识积累:
(1)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现在写作“增”。)
(2)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起;今义:送出,发生等)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荐,被选拔;今义:往上托,推举)
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征求等)
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打比方)
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里面,指国内;今义:进入)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外面,指国外;今义:出去)
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其他
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一、引语: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二、关于《孟子》: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 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三、学习《礼记》:
《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宗旨)
教然后知困(古义:受到阻碍,不通;今义:困难)
不知其善也(古义:好处;今义:善良)
(3)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
行拂乱其所为(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忍。)
然后知生于忧患(使动用法,使……生存发展。)
死于安乐(使动用法,使……萎靡死亡。)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表现了解)
(3)、弗食,不知其旨也(味美)
(4)、然后知自强(勉力、勉强)
3、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孙叔敖/举于海 (2)、曾益/其所不能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翻译下列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够改正。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知自强也。
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懂得奋发努力。
5、用文中的原句填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6、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堂达标促学
学生学法
古汉语知识补充(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征于色(在)生于忧患(介词,由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不译)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辅佐)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出)
【恒】国恒亡(必然)人恒过(常常)
【困】困于心,衡于虑(困惑,困苦)教然后知困(受到阻碍,不通)
二、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畎亩(quǎn)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相长(zhǎng)
孙叔敖(áo) jīn(筋)骨 胶鬲(ɡé) 空fá(乏)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
学生
自评
小组
评价
教师
评价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李树锐
3、“于”字用法和其他三项不相同的是(A)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征于色
  C. 死于安乐        D. 衡于虑
课题
《古文二则》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1、理解掌握重点实虚词;了解课文层层推理得出结论和从历史事例归纳出结论的写法。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默读探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2、“故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什么作用?“必”字说明什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必”字说明经受磨难是成就人才的必然途径,这是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人才须经历哪几方面的磨难?又有怎样的好处呢?
明确:经历三方面磨练: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其他
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1、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助词“的”)
(2)、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指代“小城”)
(3)、委而去之(代词,代那座城池)
(4)、寡助之至(动词“到”)
(5)、亲戚畔之(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2)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3) 虽有嘉肴(美味的菜肴),弗食,不知其旨(味美)也;虽有至(到达了极点)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二、合作探究,学习《教学相长》:
1、《学记》是《礼记》中的第十八篇,主要是教育经验和教学理论的总结。那么,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道理呢?
2、探究课文的论证思路:先谈吃,采用设喻比方,引申出学习的重要。再进一步论述在学与教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自我反省,自我督促。最后得出结论: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5、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示例:人不要贪图享乐安逸的生活,要有忧患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发奋学习,好好生活。
二、阅读《教学相长》,回答问题。
1、这篇短文选自《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现在流传的版本是西汉戴圣编撰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
2、解释加点的词。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因此
(2)、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反省自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通过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通过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
4、这篇短文讲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但开篇以“佳肴”入笔,有怎样的作用?
文章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比喻、对比论证的手法,使读者易于理解,便于接受作者的观点,从而起到教育的目的。
一课一得:
当堂达标促学
学生学法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下列问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享乐)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振作奋起(有所作为)。
3、作者认为造就人才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章第①自然段使用排比句式有什么作用?
列举6位历史上身在逆境之中而担负大任、有所作为的名人,为下文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同时增强了语气,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
学生
自评
小组
评价
教师
评价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