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表格式导学稿(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表格式导学稿(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14 21:1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会现实不多,但其艺术造诣较高,写景诗有不少刻画入微的名句。
三、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课题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1、了解作者与课文有关的常识,背诵并默写。
2、反复吟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教师范读,指明读诗。
2、释题:茅屋,指杜甫的草堂。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的茅草屋在秋风中被吹坏的事情,流露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3、背景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4、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诗意。
5、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忧国忧民。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其他
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一、引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走近两位唐朝诗人。
二、走近作者:
1、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2、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阳人。早年隐居家乡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后往吴越等地漫游。他的诗多写山林静趣和怀材不遇的苦闷。由于生活面窄,诗中所反映的社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二、学习《过故人庄》:
1、释题:“过”,访,探望。“故人”,老朋友。意思是拜访老朋友居住的村庄。
2、同桌互议,理解诗意。
3、思考: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联诗的意思,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联:首联写老朋友邀请“我”去做客。颔联:颔联写诗人进村见到的景色。颈联:颈联写诗人到故人家里开窗畅饮,亲切谈话的情景。尾联:尾联写诗人和故人相约再来。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与“老无力”照应。“我”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4、 (广州中考)“自经丧乱少睡眠”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1、作者在描写田家的景色时,描写近景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描写远景的诗句是“青山郭外斜”。
2、请赏析句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这里表现了宾主开窗畅饮、亲切谈话的情景,窗前是空旷的打谷场和碧绿的菜畦,在这样宽敞清新的环境中饮酒,谈论着农家话题,有着浓烈的田园情怀。
3、根据全诗具体内容,简述这首诗表达的中心观点。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诚挚的友谊,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4、默写《过故人庄》:
一课一得:
当堂达标促学
学生学法
一、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1、作者首先描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然后写群童抱茅的场景,而令诗人最痛苦的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其中“丧乱”是指安史之乱。但诗人在自己经受痛苦磨难的时候,却能够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出他的理想与情怀。
2、请品读下面加点的词语。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号”表现风吼的声音之大,“卷”表示风的力度之大,“飞”表现风卷起茅草的速度之快。
(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如麻”是一个比喻,表现雨之大,屋漏之严重,让人无法容身。
3、 (广州中考)“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叹息什么?
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
学生
自评
小组
评价
教师
评价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序号
日期
执笔
八年语文组
审核
李树锐
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苏辙兄。嘉佑进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课题
《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1、了解作者与课文有关的常识,背诵并默写。
2、反复吟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学习《游山西村》:
1、“游”,出游。“山西村”,是指当时三山附近的一个小村。2、朗读、背诵,疏通诗意。
3、概括诗歌内容,说一说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联: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颔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颈联:写村中所见所闻。尾联: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
诗中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学习《渔家傲》:
1、渔家傲,词牌名,属小令,分上下阕。本词是一首边塞词。
2、朗读、背诵,疏通词意。
3、概括词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上阕: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下阙: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情感: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的景物的描写和作者情怀的抒写,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其他
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一、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过故人庄》。
二、走近作者:
1、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2、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3、苏轼,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 班 组 号学生姓名:
三、学习《浣溪沙》:
1、“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四十二字,分上下两阕。
2、《浣溪沙》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
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阙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阅读《渔家傲》,回答问题。
1、(十堰中考)本词上阕描写边塞荒凉的秋景,下阕抒情。全词写景和抒情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2、(十堰中考)下面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上阕围绕“异”字着笔,调动视觉和听觉,显示了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峻。
B.“衡阳雁去无留意”意思是: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纷纷飞离了。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C.“燕然未勒归无计”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记功而返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融,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
三、阅读《浣溪沙》,回答问题。
1、这首词前有一段小序,表明了什么?
表明写作背景,这是一篇游记诗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所描绘的景象。
山下碧绿的兰草芽尖,浅浅地浸入潺潺流淌的清澈的小溪中,涛涛松林间,蜿蜒着一条没有泥的小路。
3、下阕反问句“谁道人生无再少”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表现诗人热爱生活、老当益壮、奋发进取、旷达乐观的性格特点。
一课一得:
当堂达标促学
学生学法
一、品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的问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热情好客的村民、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3、颔联所描述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此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
学生
自评
小组
评价
教师
评价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