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民族乐派音乐
是指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中后期)在俄罗斯和东、
北欧各国兴起的一个音乐流派。它的形成与各国民族、
民主运动空前高涨有关,也受到当时西欧浪漫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以及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中
不断增长的民族性因素影响。随着各国人民民族、民
主意识日益觉醒,进步的艺术家们产生了摆脱外国文
化统治、建立本国民族文化的强烈要求,欧洲民族乐
派应运而生。
民族乐派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题材的四个方面:
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和传说,描写人民反抗异族的侵略和压迫,反抗封建暴政,颂扬民族英雄、歌唱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赞美祖国瑰丽的山河及人民的生活风俗,表现作者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直接抒发作者的生活体验及内在的感情;直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民族阶级斗争。
艺术风格
民族乐派的艺术风格是作曲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造性地与西欧传统音乐表现手段及艺术技巧结合,使音乐作品既具鲜明的民族风格,又具高度艺术水平。民族乐派的贡献不仅在创立、繁荣本国近代专业音乐,也丰富发展了19世纪全欧音乐文化,对其后音乐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有:
格林卡、巴拉基列夫、鲍罗丁、斯美塔那、柴科夫斯基、西贝柳斯、格里格、德沃夏克等。
1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2 西贝柳斯
3 民族乐派王牌老大--柴可夫斯基
斯美塔那 (B.Smetana 1824-1884)
斯美塔那----捷克作曲家。自幼学习音乐,擅长小提琴和钢琴。曾与李斯特共同创办布拉格音乐学校,从事民族音乐的创作,被称为“捷克近代音乐之父”。他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沃尔塔瓦河》为传世经典之作。
交响诗:
交响诗----单乐章标题交响音乐,源于19世
纪音乐会序曲,为李斯特所创立,他认为:
“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
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
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因此,他以标题
音乐和诗的联系,创立了交响诗这一新的
体裁。
鲍罗丁 (A.Borodin 1833-1887)
鲍罗丁----俄国作曲家、化学家。年轻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任医科大学教授。他自幼喜爱音乐,后从事音乐创作。并成为俄罗斯音乐史上以巴拉基列夫为首的“五人强力集团”成员,继承巩固了格林卡创建的俄罗斯民族乐派。他的代表作有:歌剧《伊戈尔王》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等。
鲍罗丁
交响音画
是一种与交响诗相类似的音乐体裁,侧重于景物的描绘。相近的音乐体裁还有交响童话、交响传奇等。
西贝柳斯 (J.Sibelius 1865-1957)
西贝柳斯----芬兰作曲家,赫尔辛基音乐学院教授。著有七部交响曲和大量声乐、器乐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著名的有《芬兰颂》《萨加》《暴风雨》《土奥涅拉的天鹅》等,《芬兰颂》是其重要的代表作。
《芬兰颂》音诗 西贝柳斯
1899年,芬兰正处于沙皇俄国的统治之下,报刊被迫停刊,爱国人士则通过举行盛大的募捐演出筹募基金。其中,主要节目是由西贝柳斯配乐的图画剧《芬兰的觉醒》,剧中的终曲就成为后来的音诗《芬兰颂》。这部作品表现了当时芬兰人民的痛苦和反抗,成为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本曲因其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而曾遭帝俄当局禁演。1717年芬兰独立后,以《芬兰颂》正式命名,并被人们称为芬兰的第二国歌。其具有的国际声誉,成为各国交响乐队经常演奏之杰作。
柴科夫斯基 (P.I.Tchaikovsky 1840~1893)
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沃特金斯克,父亲是一位矿山的工程师,母亲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是俄罗斯交响音乐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1812年序曲》、《悲怆交响曲》、《意大利随想曲》,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舞剧《天鹅湖》等。其作品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柴科夫斯基
《1812年序曲》 柴科夫斯基
1880年,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应鲁宾斯坦的要求,为重建毁于1812年拿破仑大军入侵战火的莫斯科大教堂,写作了一首音乐会序曲,1882年在莫斯科首演。俄国文学家高尔基评论道:“这首序曲的具有深刻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回荡,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序曲以奏鸣曲式写成,是柴科夫斯基的代表作品。
欣赏《1812年序曲》 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这首音乐会序曲以1812年抗法战争胜利为题材,用粗犷而明快的叙事笔调,逐次表现了战争的激烈、俄方将士的英勇及战壕中士兵的思乡之情。战争以法军从莫斯科溃败告终,于是乐曲结尾响起欢庆胜利的钟声和礼炮,沙俄国歌压倒了一度嚣张的马赛曲。
1840年: 生于俄罗斯沃基斯克。 1848年:圣彼得堡,上寄宿学校就 读。 1863年:放弃法律,全力攻读音乐。 1865年 《特性舞曲》首演。 1866年:搬到莫斯科。 1874年:创作《第l号钢琴协奏曲》 1877年:《天鵝湖》首演;与梅克夫人开始 通信;与安 东尼娜相识结婚。 1888年:首次前往西欧巡迴指挥演奏。 1890年:《睡美人》在圣彼得堡首演。 1892年:《胡桃夹组曲》首演。 1893年:逝世,葬于圣彼得堡。
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