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邗江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4 13:3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总分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该思想属于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2.汉人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批评先秦某一思想流派“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这一流派是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3.南朝吴均齐在《春秋北史》中记载,“有病风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 ’曰:‘惟有《孝经》而已。’欢曰:‘可取仲尼居,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差(治愈)。’如言果愈。问其故,欢曰:‘善禳恶,正胜邪,此病者所以差也。’”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4.朱熹《朱子语类》中讲:“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先已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直待有了君臣父子,却旋将这道理入在里面”。以下解释忠实于材料原意的是
A.理是万物之源,存在于人的心中
B.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与天地同理
C.格物致知是认识天理的必由之路
D.天理与人心本质上没有根本区别
5.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今贵阳西北修文县境内)当驿丞。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际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夜里,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表明王阳明
A.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B.对朱熹理论一直深信不疑
C.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D.通过“格物致知”悟得“圣人之道”
6.清代学者颜元评价士林风气时讥讽地说:“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他的思想,与下列哪一位学者比较接近
A.朱熹
B.陆九渊
C.李贽
D.顾炎武
7.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8.长久以来在中国社会形成的“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的藩篱开始被冲破,一批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世界。这一新的眼光主要“新”在
A.知识界出现了“经世致用”的呼声
B.鸦片战争的失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心
C.一些有识之士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思潮
D.“强国御侮”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9.《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离经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实。这反映出
A.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
B.维新阵营内部因是否立宪发生分歧
C.维新变法遭到清朝官员普遍反对
D.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10.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这反映了
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D.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的潮流
11.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A.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B.符合了当时的国情
C.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D.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12.“观念形态的革命以批判传统为条件,但实现观念形态的变革又不仅仅在于批判传统。它表现为破坏旧传统与正面重建的同一。”下列选项能准确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梁启超发表《变法通义》
B.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13.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A.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C.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14.1919年2月9日,发表于《每周评论》的《新时代之根本思想》一文指出:“现在时代的根本思想,依我看起来,就是个‘德谟克拉西’……所谓的‘德谟克拉西’,就是扫除社会上贵族阶级,用一般民众,组成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团体。所谓‘经济的德谟克拉西’,就是废止资本主义生产,用一般民众,造出大家是劳动者,大家做了大家用的一个平等的经济组织。”该文
A.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序幕
B.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权力制衡的民主政治
C.将社会主义的内容注入到民主的口号中
D.呼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5.1917—1918年间,毛泽东读新康德主义者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时作出批语:“吾国宋儒之学与康德同”。这里,他认为二者的相同点是
A.深化启蒙思想内涵,构建时代理论体系
B.强调入的独立思考,运用理性进行判断
C.描绘未来社会蓝图,提出民主政治框架
D.突出伦理重要地位,强调遵守道德法则
16.“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17.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获得精神自由和信仰的自主权
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沉重打击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
18.伏尔泰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但他并不是一个无
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
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由此可知伏尔泰
A.偏离了理性思考的轨道
B.背叛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C.未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D.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
19.1895年,法国科学家彭加勒在一次演讲中说:“也许我们将要建造一种全新的力学,我们已经成功地瞥见到它了。在这个全新的力学内,惯性随速度而增加,光速会变为不可逾越的极限。原来的比较简单的力学……对不太大的速度还是正确的,以致于在新力学中还能够看到旧力学。”这表明
A.中世纪传统力学认识遭否定
B.科学理论具有惊人的预见力
C.科学研究开始关注宏观世界
D.科学在积淀传承中取得突破
20.“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文中“其说”是指
A.达尔文的相对论
B.爱因斯坦相对论
C.普朗克的量子论
D.牛顿运动三定律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其中第21小题12分,第22小题12分,第23小题12分,第24小题12分,第25小题12分。
21.(12分)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思想以儒家学说为核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是基于其特定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化思考,这一理论基础即是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社会控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韩进军
刘永艳《论董仲舒社会控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材料二
朱熹认为,只有在思想意识及封建纲常伦理上家族、宗族、国家、社会同构,才能保证国家对乡村的统治形式及有效秩序……使儒家维护封建纲常的价值形态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认同。
——李禹阶《朱熹的家族礼仪论与乡村控制思想》
材料三
在一个排斥农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社会里,绅士社会掌握着知识和文化霸权,教化、伦理、法规、祭祀、宗族等一切社会责任与权力为一体,成为乡土社会的实际权威……在全国范围内构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网络。国家所必须的思想意识——包括国家的法令政策,就是通过这个网络突破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性习俗与文化,渗透到那些看似封闭的乡村角落的。
——杨阳《王权的图腾化》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目标。(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为实现材料二中的构想提出的主张。比较材料一、二,说明董仲舒和朱熹在社会控制方面的侧重点。(4分)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社会控制思想的认识。(4分)
22.(12分)“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是基本的治国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故有明主忠臣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使吏非法无以守,则虽巧不得为奸;使民非战无以效其能,则虽险不得为诈……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
——《商君书·慎法》
材料二
为政以德,不是欲以德去为政,亦不是决然全无所作为,但德修于己而人自感化。然感化不在政事上,却在德上。盖政者,所以正人之不正,岂无所作为。但人所以归往,乃以其德耳。故不待作为,而天下归之,如众星之拱北极也。
——《朱子语类·卷23》
材料三
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自非法之法(一家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使先王之法(天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明夷待访录·原法》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对“为政以德”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4分)
(3)材料三中黄宗羲认为“非法之法”的弊端何在?他批判“非法之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治国理念的认识。(2分)
23.(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寿夭、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迥别,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殖之;恶种而微弱者,天则剪覆之也。……然太平之法、大事之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逮耳。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
——康有为《中庸注》(1901年)
材料二
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材料三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十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20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1)材料一中康有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有哪些设想?(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说要“从最上之改革着手”。(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其理由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2分)
24.(12分)15~17世纪,中西方文化都发展出一股新的气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情”的力量。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复生,成为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出生官宦之家,自幼受到无所不在的封建文化束缚。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中唯一的悲剧。这虽然是悲剧,却歌颂了纯真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冲破家族的世仇勇敢追求真爱,并且为了对方不惜献出生命。
——摘自梁军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人文主义思想比较》
材料二
他居然敢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而只信自己的心。独断独行,自作主张。什么圣贤榜样,道理格式,都不放在眼里。这种大胆的言论,正可和当时西方的宗教改革家互相辉映。……大体说来,阳明实可算是道学界的马丁·路德。他使道学中兴,使道学更加精炼。然而这已经是一种新道学了,已经渗入新时代的成分了。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
材料三
科学的比较不限于单纯罗列一些表面异同现象,而是透过现象,……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进行深入探讨,……才能在洞识历史事物本质的基础上作出比较。
——蒋大椿、李洪岩《解放以来的历史比较方法研究》
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中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作品所具有的相似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2)嵇文甫认为“(王)阳明实可算是道学界的马丁·路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与不妥之处。(6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如何才能进行“科学的比较”?(2分)
25.(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契约思想是在经历了中世纪漫长的反专制、反宗教愚昧,提倡人性、争取个性解放的文艺复兴运动和追求信仰自由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反封建专制、要求建立政治自由的启蒙运动的浪潮中逐渐催生、渐次发展起来的。……从此,对人类智慧的信仰代替了对上帝的信仰,公民的概念取代了臣民的概念,自由契约观念取代了人身依附观念。这些观念重新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其实质是对人本身的关注,人的生命、安全、财富、自由与平等。
——杨国栋《社会契约理论的历史回溯、思想评价及宪政意蕴》
材料二
社会契约绝不是要消除自然的平等状态,相反,它是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状态所加之于人类身体上的不平等;这样,不管人类在力量与智力上是如何的不平等,人类也可以凭借契约和权利来实现平等的状态。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在社会契约论看来,国家只不过是一种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契约,契约确立了作为统治者的政府和被统治者的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种契约的成文形式就是宪法。……现代宪法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同时强调对政府权力的限制。现代宪法对个人权利的保障体现了社会契约论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宪法实际上是政府与人民之间订立的一项契约。因为一个合法的政治社会应基于人民的同意,这种同意应在人们为建立政府而达成的社会契约中反映出来。
——蒋永甫《现代国家构建:社会契约的维度》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社会契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价值。(4分)
(2)据材料二,指出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法国所产生的历史作用。(4分)
(3)据材料三,指出社会契约精神在现代国家建构中是如何体现的?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契约精神和社会进步的关系。(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B
C
D
D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C
D
B
B
D
D
Abc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其中第21小题12分,第22小题12分,第23小题12分,第24小题12分,第25小题12分。
21(12分)
(1)核心内容:天人感应,独尊儒术。(2分)
目标:实现“大一统”。(2分)
(2)主张:三纲五常即天理;存天理,灭人欲。(2分)
侧重点:前者侧重国家意识层面;后者侧重乡村宗族伦理。(2分)
(3)观点:绅士成为乡土社会的权威,成为国家意识传播到乡村的媒介。(1分)
认识:传统社会控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根本宗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3分)
22.(12分)
(1)观点:依法治国。(1分)理由:规范官吏;控制民众;和谐社会。(3分)
(2)理解:树立道德榜样使民众归附。(1分)影响:淳朴民风;缓和矛盾;维护统治。(3分)
(3)弊端:束缚政治人才的作为。(1分)根本目的:批判君主专制。(1分)
(4)认识:法治为本,辅以德治。(2分)
23.(12分)
(1)主张循序渐进地发展;进行改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3分)
(2)共和体制符合进化的公理;共和制是更加完备的政体;维新思想已经被实践证明失败。(3分)
(3)改进:变革思想或宣扬民主、科学。(2分)
理由:只有不断变革,中国才能发展,否则必将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等都不可取。(2分)
(4)基础:进化论思想。(1分)
影响:成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武器。(1分)
24.(12分)
(1)相似:都歌颂爱情和个人幸福的追求;都具有反封建的气息;都体现人文主义思想。(3分)主要原因:商品经济发展。(1分)
(2)合理:都体现了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都敢于挑战权威;都反映时代特征)。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挑战了程朱理学;马丁·路德“信仰得救”等宗教改革主张否定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权威。(4分)
不妥:二人阶级属性及思想主张的影响不同:如王阳明思想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路德则进一步宣扬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2分)
(3)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则;透过现象深入事物本质。(2分)
25.(12分)
(1)背景:反封建专制斗争;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2分)
价值:促进人们思想观念转变;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2分)
(2)思想:强调道德和法律;追求平等。(2分)
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法国大革命。(2分)
(3)体现:制定宪法;限制了政府的权力;保障个人权利。(任答一点给1分,共2
分)
关系:契约精神有利于促进了社会文明,社会进步又推动契约精神发扬光大。(2分)
PAGE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