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邗江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必修)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必修)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4 13:3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必修)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75分钟。
第I卷(客观题
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汉人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批评先秦某一思想流派“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这一流派是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3.“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这一历史现象开始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
C.宋代
D.明清
4.蒋传光在《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中指出: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由此可见宋明理学①以“礼”为核心,构建新儒学体系②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③通过强化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④使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官方哲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5.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今贵阳西北修文县境内)当驿丞。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际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夜里,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表明王阳明
A.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B.对朱熹理论一直深信不疑
C.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D.通过“格物致知”悟得“圣人之道”
6.苏轼曾形容某种书体说:“(它)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与心。”此书体应该是
A.行书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7.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京剧
8.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①隶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是传统文人画的特点③“同光十三绝”是当时京剧艺术的代表人物④楚辞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李贽有句话:“人所同者谓礼,我所独者谓己”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他
A.恪守修身齐家的儒学理想
B.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本质
C.以天下为己任,道德自律
D.独具个性,大胆挑战正统思想
10.清代学者颜元评价士林风气时讥讽地说:“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他的思想,与下列哪一位学者比较接近
A.朱熹
B.陆九渊
C.李贽
D.顾炎武
11.“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提出上述言论的思想家应是
A.李贽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12.黄宗羲在中国政治思想上占有重要地位,其1663年出版的著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的主要共同点是
A.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思想
B.构建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
C.主张法治,反对礼教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13.长久以来在中国社会形成的“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的藩篱开始被冲破,一批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世界。这一新的眼光主要“新”在
A.知识界出现了“经世致用”的呼声
B.鸦片战争的失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心
C.一些有识之士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思潮
D.“强国御侮”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14.陈旭麓先生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属于甲午战后“群体意义的觉醒”有
①地主阶级以“自强”为旗号,开展洋务运动②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商业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④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义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A.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C.符合了当时的国情
D.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16.“观念形态的革命以批判传统为条件,但实现观念形态的变革又不仅仅在于批判传统。它表现为破坏旧传统与正面重建的同一。”下列选项能准确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梁启超发表《变法通义》
B.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17.《孔子改制考》出版后,曾经支持变法的管学大臣孙家鼐马上上折弹劾,连对维新不遗余力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大力抨击,至于守旧者则攻击康氏离经叛道并找到了最好的口实。这反映出
A.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B.维新阵营内部因是否立宪发生分歧
C.维新变法遭到清朝官员普遍反对
D.康有为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存在问题
18.1922年北大入学考试国文科目的作文题是《述五四运动以来青年所得之教训》,没想到有不少外地的中学毕业生竟然不知“五四运动”为何事只能交白卷,在四川万县上中学的何其芳直到1927年还不知道五四运动。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通讯落后造成马克思主义没有传播开来
B.文学革命侧重反封建忽视宣传五四运动
C.新文化运动没有使青年人思想得到解放
D.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各地进展有差异
19.1919年2月9日,发表于《每周评论》的《新时代之根本思想》一文指出:“现在时代的根本思想,依我看起来,就是个‘德谟克拉西’……所谓的‘德谟克拉西’,就是扫除社会上贵族阶级,用一般民众,组成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团体。所谓‘经济的德谟克拉西’,就是废止资本主义生产,用一般民众,造出大家是劳动者,大家做了大家用的一个平等的经济组织。”该文
A.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序幕
B.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权力制衡的民主政治
C.将社会主义的内容注入到民主的口号中
D.呼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0.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A.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C.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21.1917—1918年间,毛泽东读新康德主义者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时作出批语:“吾国宋儒之学与康德同”。这里,他认为二者的相同点是
A.深化启蒙思想内涵,构建时代理论体系
B.强调入的独立思考,运用理性进行判断
C.描绘未来社会蓝图,提出民主政治框架
D.突出伦理重要地位,强调遵守道德法则
22.“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上述文字最有可能出自毛泽东的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3.“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24.“通俗文学大大超过了拉丁文学,大量的、极其丰富的通俗文学作品表达了新的艺术思想,体现了当代社会的特色。科学工作开始动摇了对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的盲目崇拜,但大部分仍保留着先验的、异想天开的纯理论研究。”由此判断,材料所述历史时期的杰出代表应是
A.彼特拉克
B.牛顿
C.
卢梭
D.达尔文
25.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获得精神自由和信仰的自主权
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D.沉重打击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
26.他的名字紧紧与“第一次建立在人权和正义原则基础上的”法国大革命连接在一起;“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导师”;“他是真理和自由的倡导者,恶劣习俗的讨伐者,人道主义的保卫者和人民神圣权利的复兴者。”在近代西方思想家中能享有如此评价的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27.启蒙运动时期某位启蒙思想家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这位思想家是
A.康德
B.孟德斯鸠
C.伏尔泰
D.卢梭
28.有人说,某一时期的哲学家们……相互进行着无尽无休的辩论……但他们是一家人,
支持他们共同的事业:
创造一个主张人道、教育与宗教分离、世界主义和自由的纲领,
不受国家或教会专断干涉的威胁,
并有权提出质疑和批评的世界。这些哲学家属于
A.文艺复兴时期
B.启蒙运动时期
C.古代希腊时期
D.宗教改革时期
29.科幻片《星际穿越》是对“以一种全新的模式重建了宇宙体系,物体不只是三维空间,而是四维的,长、宽、厚与时间组成四维的时空连续统一体”科学理论的具体形象的表达。该理论的提出
A.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研究
B.为人们发现海王星提供了理论依据
C.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D.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30.“不合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文中“其说”是指
A.达尔文的相对论
B.爱因斯坦相对论
C.普朗克的量子论
D.牛顿运动三定律
二、判断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正误,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3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创立于春秋,北宋时发展为理学,南宋时发展为心学,但到了明末清初受到黄宗羲等人的彻底批判和全盘否定。
32.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即进行政治革命,这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33.1995年中共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4.“双百”方针是指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它是由毛泽东在1956年首先提出来的,它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保证。
35.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人们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
第II卷(主观题
共30分)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思想解放史。在中国历史上,从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到近代的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都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材料一
百家争鸣在前期和中期,主要表现为争鸣,后期则主要表现为合流。如战国后期两个官办学术中心,齐国的“稷下”与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他们的学术活动,搞的基本都是百家合流。稷下学派的代表作是《管子》,其中既有德家思想,也有礼家思想,还有法家思想等,但是以“礼治”为主;吕不韦门客集团的代表作是《吕氏春秋》,其中包含的学术思想更杂:德、礼、法、术、孝、义等均有。……当时的统治者们出于自身的需要,同时立几种思想不同的著作为经,作为治国的主导以及辅助思想。
——李放,卜凡鹏主编《中国腾跃的东方巨龙》
材料二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近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人们普遍认为,不变没有出路,变是古今通理,中国还是应该大变、全变。戊戌维新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维新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李程著《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
材料三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们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但是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发表在1919年1月《新青年》)
根据材料,请回答:
(1)百家争鸣时代,在治理国家方面,道家、法家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回答,百家争鸣有什么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的认识。(1分)
37.(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
——毛泽东(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二
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材料三
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让我们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为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四
(苏联)1991年“八·一九”事件的第二天,邓小平同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进行了一场谈话: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老祖宗不能丢,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拿本本来”在1927年的主要表现(举一例)。为改变“一味盲目执行”,毛泽东在实践中提出了什么理论?有何意义?(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毛泽东阐述“第二次结合”的重要论著及其影响。(2分)
(3)材料三中“新长征”的含义是什么?为了加快新长征的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2分)
(4)指出材料四中“问题”的核心内涵。对此,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设想?(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之处。(1分)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部分1题,10分)。
38.毛泽东指出:“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西学的传入,使得封建、古老的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近代囚禁,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化历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后,面对西学与旧学的对立,清朝统治者内部部分先进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2分)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中国人学习西学的态度又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概括指出他们提出的核心思想主张?(2分)
(3)20世纪10年代,面对西学与旧学的对立,先进中国人对旧学的态度怎样?(1分)
(4)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对待西学所呈现的变化态势。(1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C
C
A
A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C
C
C
C
D
D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B
A
B
C
A
B
D
Abcd
二、判断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正误,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B
B
A
A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
(1)观点:无为而治,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2分)
意义: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同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任答二点,2分)
(2)作用: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推动了中国文化进步。(任答三点,2分)
(3)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3分)
(4)认识: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1分)
37.(1)表现:发动南昌起义;城市中心论。(任答一点,1分)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任答一点,1分)
意义: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1分)
(2)著作:《论十大关系》;(1分)
影响: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任答一点,1分)
(3)含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分)决策: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任答一点,1分)
(4)内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分)设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5)共同: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1分)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部分1题,10分)。
38.(1)变化:从“天朝上国”(鄙视)到开始向西方学习技术。(2分)
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分)
(2)变化:从学西方的技术到学西方的政治制度。(2分)
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三民主义)。(2分)
(3)对旧学的态度;彻底批判。(1分)
(4)从鄙视到学习层次不断深入。(1分)
PAGE
-
7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