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论语》十二章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15 10:4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8张PPT。 《论语》十二章点此播放教学视频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课文的特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成语、名言警句。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有关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多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论语》《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彩,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第一章朗读子曰:“①学 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③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表顺承表转折 子曰:“学 ∕ 而 时习之,不 亦 ∕ 说 乎 ?
有朋 ∕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 ∕
而不 愠,不亦∕君 子 乎 ? ”按时温习先生,指孔子yuè通“悦” ,愉快。生气,恼怒指有才德的人代指学习的内容也、也是人家不了解(我)【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志同道合的人表顺接表转折从课文探究第1句讲
第2句讲
第3句讲
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交友的乐趣个人修养∕道德修养第二章朗读曾子曰:“吾 日三省吾
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表转折表转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泛指多次反省自己wèi竭尽自己的心力真诚,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zēng【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谋划,商量办法交往课文探究本章强调古代治学的人重视道德的修养。古人治学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德才兼备”,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是否以真诚交友;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朗读//////顺承顺承顺承顺承顺承顺承yòu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 逾 矩。”同“又”顺承迷惑、疑惑独立做事情上天的意旨越过、超过规范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课文探究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第四章朗读子曰:“温故 而知新,可以 为师矣。”//顺承子曰:“ 温 故 ∕ 而 知 新, 可 以 ∕ 为 师矣。”做,成为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旧的知识温习可以凭借表承接【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zhe成为老师。”wéi知道,
懂得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
“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想“知新”,需要“独立思考”。学习了以后一定要花时间进行巩固。“温故”不只是重复阅读,关键在于要“知新”,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才会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独立思考有所发现获取新的知识将旧知识融会贯通温习学过的知识↙↙↑↘↗如何获得新知识?第五章朗读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转折转折子曰:“学 而 不思/ 则 罔,思而不学/则 殆。”
表转折,却迷惑转折疑惑【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但不学习,就会有害。”wǎng就dài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一定要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重点字词:罔、殆学习辨正统一疑惑迷惑思考学习与思考有何关系?不思不学第六章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朗读//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品质高尚能忍受乐趣【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而发愁,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担忧,发愁一竹篮饭dān课文探究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道德修养)
第七章第七章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朗读//子曰:“知 之 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学问……的人喜欢、爱好以……为乐趣
名词意动【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课文探究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朗读//////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 ∕ 而枕之, 乐 ∕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 ∕ 如浮云。” 吃饭
名词作动词粗粮冷水弯着胳膊顺承乐趣正当手段对于【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像课文探究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认为真正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会为物质享受而奔波忙碌。并且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富贵,就像虚幻的浮云一样。
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朗读///几个在其中顺承跟从、学习走路一定选择好的方面,优点子曰:“三人 行, 必有 ∕ 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 ∕ 而改之。”【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朗读子在川上曰:“逝者 如 斯夫, 不舍昼夜。”河流往、离去这,
指河水舍弃【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河边课文探究本章讲对时光易逝的慨叹,实际上是劝人们要珍惜时光。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第十一章朗读子曰:“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 子曰:“三军 ∕ 可夺帅也,匹夫 ∕ 不可
夺志也。”军队普通人【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改变课文探究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人一定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和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朗读子夏曰:“博学 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子夏曰:“博学 ∕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并列坚守恳切仁德并列【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课文探究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既要多提问题,又要多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探究释疑 我们课文所选的十二章之间并不是毫无关系,它们所阐述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彼此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就让大家当一当小编辑,以小组为单位,给它们分分类吧。学习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学习方法1①、4、5、121、2、3、6、8、 11 、12③7、9、10学习方法: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态度: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友的乐趣:修身做人: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 ③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文言文重点词语通假字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有修养 /有才德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同意、许可古今异义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的液体古今异义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词类活用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乐趣一词多义
可以为师矣

为人谋而不忠乎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当、做替了解知道,懂得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
而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不改其乐
其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转折(但、但是、却)顺承(接着、然后)并列(和,与)他的他人它的特殊句式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 出自本文的成语:
2. 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
不亦乐乎、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乐在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以致用
1. 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来表达
2. 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
3. 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
4. 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不知而不愠5. 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来表达
2、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因为
.
3、别人总有自己学习的地方,孔子说:
.
4、一个人总有被误解的时候,正确的态度应是
.
5、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不知而不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课外拓展阅读
曾子杀彘(zhì)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母亲就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从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