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多彩人物月光曲 记承天寺夜游.mp4聆听醉人的月光曲
欣赏诗意的月光图诗词积累咏月名句知多少?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北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
诞生于诸城超然台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谈谈我所了解的苏轼1.朝代 身份 字 号
别人对他的称谓
2. 他的经典作品及艺术风格
3.他的人生经历
4.他为人处世的态度
……熟悉本文的写作背景1.“乌台诗案”
2.被贬黄州
“有职无权”
闲官
3.四篇精品
《记承天寺夜游》
学术界称之为“神品”知人论世读“神品之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意思。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准注意:字音、停顿、文言的味道、
宁静的氛围、夜游的兴致、复杂的情愫。比一比,谁的文言积累更扎实?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⑤ 怀民亦未寝
⑥积水空明:
⑦ 盖竹柏影也: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高兴的样子) (思考、想到) (门) (形容水的澄澈) (原来是) (于是、就)(只)(罢了) (睡)读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要求:不但会解释,而且能联系旧知。)比一比,谁的文言翻译更准确?读通⑴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⑵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⑶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
这样的闲人罢了。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之类的
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信 达 雅整体感知 叙 ( )之事
写 ( )之景
抒 ( )之情夜游月色闲人读完本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
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则需疑品“月色之美” 1.本文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有哪些?写出了月亮的哪些特点?美在何处?2.苏轼用了什么手法把月亮写得如此富有神韵
和诗意?合作探究3.你能在景物描写中感受到苏轼的心情吗?如何鉴赏散文中的“景语”?1.从用词的角度 动词 形容词……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比喻 拟人 排比……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联想 想象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4.透过“景语” 揣摩“情语”。
方法提示品美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赏析:“入”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月亮的温柔多情。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在作者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情况下主动来慰藉他那颗孤独的心灵。作者顿时睡意全消,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欣然”写出了作者的喜悦与兴奋。品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水——月色藻荇——月影(竹柏影也)皎洁空灵清澈透明疏影摇曳清丽淡雅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静动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恬静敞亮的豁达胸襟 背景1.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说苏轼以诗讪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背景2.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五十亩荒地经营。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自笑平生为口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悟“闲人之情”政治上遭受打击、不被重用的闲官,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活如此艰难忙碌,为何还称自己是“闲人”呢?悟“闲人之情”“闲”字的情感: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落寞(郁郁不得志的悲凉)、自我排遣的达观。乐观积极、坦荡豁达的胸襟
恬静安详、纯净无尘的情怀
随缘自适、自得其乐的心态情语“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苏轼坎坷而豁达的一生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在,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密州 ——“老夫聊发少年狂”,抒报国之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月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发安慰之语;
贬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被贬琼州——“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坎坷人生 豁达胸襟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本篇是苏词中具有豪雄气格的代表作,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穿空”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了”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衬托周瑜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呼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戎装铁甲,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写这首词那年苏轼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出头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水中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怀掩挡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手法的角度赏析“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妙处。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面对仕途中的排挤失意,他坚定执着地说: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
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
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
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世人对苏东坡的高度评价获人生哲理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
你将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
拓展延伸畅谈人生感悟●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
●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自然是心灵的最佳归宿。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扰,这时,我们不妨像苏轼那样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让人生更豁达。 人生十大历练忍得住孤独
挺得住痛苦
挡得住诱惑
受得起打击
担得起责任
耐得住寂寞
顶得住压力
经得起折腾
丢得起面子
提得起精神
——你做好承受的准备了吗?教师赠联遭逢逆境,仍恬淡豁达欣赏美;
饱经忧患,亦积极热情乐观活。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主题阅读《写不尽的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