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病期琐事》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黄鹂——病期琐事》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15 21:1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鹂——病期琐事》 学案
学习要点
一、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感悟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培养积极与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培养学生对本文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的欣赏与评价能力。
三、借鉴课文的写法,学习精彩的语言。
领悟与探究
一、作者简介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积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笔调明丽流畅、秀雅隽永。其中《荷花淀》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
2、“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地去,也没有仙风道骨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这样的一个人物,出现在时下的中国,尤其是天津大码头上,真是不可思议。
数十年的文坛,题材决定着作品的高低,过去是,现在变个法儿仍是,以此走红过许多人。孙犁的文章从来是能发表了就好,不在乎什么报刊和报刊的什么位置。他是什么都能写,写出来又都是文学。一生中凡是写出的黑字都敢堂而皇之地收在文集里,既不损其文又不损其人,国中几个能如此?作品起码能活半个世纪的作家,才可以说得上有创造。孙犁虽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能始终被人学习,且活到老,写到老,笔力未曾丝毫减弱,可见他创造的能量有多大!”(贾平凹1993年《论孙犁》)
二、写作背景及题材
本文写于1962年,当时在“左”倾路线的影响下,“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被理解为“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并干涉了许多不应被干涉的事情。1962年以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终于酿成了“文化大革命”。联系这一背景,我们也就容易理解作者寄托在黄鹂身上的感情,也就更能感受到作者孙犁灵敏的政治嗅觉,以及“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一极致”的哲理内涵。
这篇散文围绕黄鹂以时间顺序展开。童年爱鸟却没有见过黄鹂,以后几次遇到黄鹂,黄鹂的境遇各不相同,作者的感受也各不相同。篇末扩展开去,联想到虎、鱼、驼、雁等各种事物。由黄鹂的“极致”想到“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是点睛之笔。作者的着眼点就在于“环境”。
三、课文主题及内容要点提示
孙犁虽以小说名世,但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大家。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很少写作。《黄鹂》是于1962年写的一篇散文。《黄鹂》写的是普通小鸟,记的是病期琐事。阅读本文重在理清作者行文脉络,把握其主旨。????????????作者在本文中以黄鹂为线索,以时间空间的转换安排材料。
黄鹂的生存状态有两类,一类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一类是不好的。
好的或比较好的,见过三回。第一回,抗日战争时期,黄鹂发出“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但是环境毕竟是炮火连天的环境,美丽的黄鹂只是一闪而过。第二回,“前几年”,在青岛海滨深密幽静的杨树林里,两只黄鹂?“大有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意思,但是愿望只是愿望。第三回,在江南,太湖边,“这里才是他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这里黄鹂发挥着他们的极致,展示着全部美丽。作者悟彻黄鹂需要的环境条件:“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
不好的境遇,就黄鹂而言是两回。一回是史同志举枪瞄准,虽然只想试试枪法,但是他毕竟不懂爱护黄鹂。黄鹂成了惊弓之鸟,从此一去不返。连类而及,作者写了一只海鸥的遭遇,那是最惨的遭遇,自由飞翔在海面上的海鸥,倒毙在那个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的枪口之下。另一回是逛鸟市所见的黄鹂,被羁绊着,被玩弄着,那病态令人不忍多看一眼。
作者写黄鹂,显然托物言志,大有深意,富有哲理。
黄鹂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状态,说明“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艺术要发挥极致,需要艺术发展的广阔天地”,任何事业、任何个人要发挥极致,也都需要最佳环境。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造就这样的环境,决不能破坏这样的环境。这些思想,表现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
四、本文语言特点
这篇散文闪现着诗所特有的语言美。这种语言美在叙事中表现为简洁洗练,在描写中表现为语言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比如文末几段:
是的,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这里的茂林修竹,桑田苇泊;这里的乍雨乍晴的天气,使我们看到了黄鹂的全部美丽,这是一种极致。
是的,他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他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作者在这里用整散结合的写法,句式上长短相间,如同古代华丽的赋文一般,读来极富韵味。而“湖光山色”、“茂林修竹”、“春雨”、“宿露”、“朝霞”、“彩虹”等词语极为简洁地描绘出江南春季美丽的自然景色。黄鹂婉转的啼鸣、俊美的身影在这美丽的环境中展示出全部的美丽,使人自然地联想到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真正感受到一种美的极致。作者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营造出声、色、动、静十分和谐的意境之美。语言的形式美与内容的意境美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再如:“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这里作者选取富有诗意的画面,利用排比句式,极为精练地勾勒出自然中的美景。深山虎啸,清潭鱼翔,大漠驼铃,碧空雁阵,形象地说明“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才能成为极致的道理。由对黄鹂的描绘,想到自然中的“景物一体”,自然而然地推展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一见解上来,言简意丰,韵味无穷。
五、用象征手法说理
象征手法使用的好处在于富于文学性,形象生动,具有美感,使抽象的哲理形象化、生动化,从而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另外,象征手法还有含蓄的特点,因此,在不便直抒胸臆、直陈见解的情况下,运用这种手法还能收到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作用。如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白杨礼赞》、《海燕》,虽不直抒己见,却一样通过艺术化的形象传递给读者有力的讯息、坚强的精神力量。
本文关于黄鹂写了好几个片段,以时间为顺序组织安排,情节曲折起伏,但每个片段都蕴含着一定的意义。因此,全文的蕴藉就丰富了。例如,正面表达作者观点的是第一个和第四个片段。黄鹂在战火中展现着它的英姿,实现了它的美,篇末更是借助一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暗示了任何事物要达到美的极致必须拥有适宜的环境条件。而第二个和第三个片段却是反面的。伤害黄鹂的人虽然动机、情形各不相同,但他们对黄鹂造成的伤害却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又暗示,搞“左”的一套,人们的动机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是卑鄙的。在“左”倾思想禁锢艺术的情形下,由于运用了象征手法,《黄鹂》在思想上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深刻,显得珍贵而难得。
六、难点探究
????本文学习的难点有二。一是在青岛疗养期间再见黄鹂一段,作者宕开一笔,写老史同志枪打黄鹂和东海长堤上所见,如何理解?综观全文,作者对黄鹂的喜爱是贯穿始终的,由爱鸟到护鸟极其自然。而老史不知作者“隐情”,将猎枪对准了黄鹂,自然产生了矛盾。作者写这个矛盾,一方面使行文起了波澜,同时也为后文作了铺垫:黄鹂虽美,而美的极致只有在典型的环境中才能出现,凸现了主题。东海长堤所见,是为反衬老史的“成人之美”的美德。另一个难点是文中主旨如何得以表现?全文笔墨集中在对黄鹂的描写上,而在最后却归结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一见解上。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展开联想,由黄鹂之美想到自然之美,由黄鹂与自然(环境)结合达到美的极致,想到自然中“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等美的极致,拓宽了文章的内涵,自然而然的显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一文章的主旨。